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西南隅,距西安185 km。境内自然气候条件独特,山地荒坡面积大,环境污染小,盛产野韭菜、荠菜、灰灰菜、香椿、水芹菜、蕨菜、蒲公英等许多营养丰富、无污染的山野菜。合理开发山野菜资源,既可满足市场对山野菜的需求,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可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已成为镇安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1 资源优势
镇安县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804.4 mm,年平均气温12.2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境内山大沟深,植被茂盛,降雨充沛,气候温和,构成了多样的生态类型,具有广义的植物生长适应性,是陕西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
据了解,镇安县所处的秦岭中段鹰嘴石、塔云山、海棠山、北阳山等山地,有大小河流5 801条,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流域多为林区,生物达1 300余种,其中有蕨菜、薇菜、香椿、马齿苋、黄花菜、山竹笋、槐花等山野菜300多种,可采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其中蕨菜10万亩、香椿10万亩、槐树(花)10万亩、野蒜5万亩、神仙叶5万亩,其他60万亩以上。一是分布广。由于气候有利,不同海拔高度的林地、菜地、农田及沟岔、坡岭都有自然生长的山野菜,且大多数呈群体分布,采挖十分方便。二是品种多。人们已经食用过的山野菜就有蕨菜、鱼腥草、地丁菜、灰旱菜、槐花、苜蓿、小根蒜、刺牙菜、神仙叶、水芹菜、野韭菜、山薄荷、香椿、马齿苋等近百种,有待开发的更多。三是存量大。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菜蕴藏量有20万t以上,且集中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不同海拔的山岭和沟岔,可以四季不间断采收。四是无污染。地处汉江水源保护地,境内工业不发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山野菜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困难时期山野菜被称为“度荒菜”“救命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山野菜及其制品已经上升为绿色食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山民们每家每户都有一手制作、保存山野菜的技艺,为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2 产业现状
1)山野菜加工处在初级阶段,产品单一。镇安县的山野菜加工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主打产品依然停留在盐渍品和干品上,属于初级农产品。镇安的香椿、香菇、木耳、栗蘑、地软和蕨菜等产品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远销国内外,但精深加工不足,售价低、利润小,镇安作为山野菜出产地却没有获得后期加工产生的高附加值。
2)山野菜处于野生状态,没有规模化栽培。国际国内市场对纯天然无污染的山野菜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有的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自然采集山野菜因受到生长季节、品种和数量的限制,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山野菜的人工栽培起步较晚,目前只有红香椿、马齿苋、桔梗、天麻等有少量栽培。
3)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目前镇安县虽有绿源食品加工厂、金真安马齿苋产品加工厂等十余家加工企业和相关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但年加工能力只有100多t。加工模式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面对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克服自身缺点,市场竞争力低。
4)产品推介不到位。山野菜纯天然、无污染、品质高,但不为城市人所知,多生于偏远山村,一般商贩都不愿进村采购,农户只能采用“千家万户提篮叫卖”的传统销售方式,严重影响了山野菜的销量。
5)政府扶持政策相对较少。缺乏成本补贴、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老百姓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产品研发能力,产业化、规模化难以形成。
3 发展建议
1)加工水平高端化。目前的山野菜加工方法仅限于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盐渍加工和软罐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部分营养损失较大。加工企业应积极采用微波高温瞬间灭菌技术和冷冻真空干燥技术,以有效地减少山野菜的营养损失,改进和提高山野菜的贮存和加工 方法。
2)产品开发多元化。开发以山野菜为原料的调味品、即食系列产品。山野菜可与陕西面食结合,加工制作各种山菜饺子、包子、面条、面点等速冻面食产品。可用榨汁、浸提等工艺制作各种饮料,如山芹菜饮料、食用菌饮料等。采取粉碎浸提等加工技术制粉,如蕨根粉、薯芋粉等。
3)发展栽培规模化。随着野菜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山野菜资源的利用要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为前提,以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选育、驯化,加强制种技术研究,建立种源基地、栽培示范园和人工栽培基地。目前,镇安已开展香椿、薄荷、芦蒿、野茴香、霍香、益母草、马齿苋等20多个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栽培和经营。
4)产品加工精深化。提高镇安县现有山野菜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在山野菜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开发研制系列化、多样化并具有医疗、营养功效的高档产品,如系列山野菜汁、山野菜罐头、山野菜晶、山野菜粉、山野菜片等。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要求进行,并保持山野菜的原有特性。
5)研发专业化联合化。加强企业、合作社、基地与院校的合作,在资源调查、物种驯化、良种繁育、示范指导、丰产栽培、山野菜加工机理、工艺流程、产品配方、成分分析、质量检验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打通山野菜和消费者间的最后一公里。
6)产业发展组织化。力促山野菜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带动模式,培育一批拥有一定规模和规范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联系基地、农户和市场的桥梁作用。
7)扶持资金整合化。提出打造“山地农产在镇安”的目标,发展山野菜面积150万亩,总产值2亿元。充分利用好水利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及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市、县财政对山野菜产业要有长期扶持。
8)销售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山野菜”,开展山野菜电子商务,带领山野菜产品“走出”镇安,竖起秦岭山野菜金字招牌,提升镇安山野菜的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摆脱过去单一靠实体店、客商、中介多环节经营的弊端,减少交易成本,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
1 资源优势
镇安县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均降雨量804.4 mm,年平均气温12.2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境内山大沟深,植被茂盛,降雨充沛,气候温和,构成了多样的生态类型,具有广义的植物生长适应性,是陕西省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
据了解,镇安县所处的秦岭中段鹰嘴石、塔云山、海棠山、北阳山等山地,有大小河流5 801条,属长江水系汉江支流,流域多为林区,生物达1 300余种,其中有蕨菜、薇菜、香椿、马齿苋、黄花菜、山竹笋、槐花等山野菜300多种,可采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其中蕨菜10万亩、香椿10万亩、槐树(花)10万亩、野蒜5万亩、神仙叶5万亩,其他60万亩以上。一是分布广。由于气候有利,不同海拔高度的林地、菜地、农田及沟岔、坡岭都有自然生长的山野菜,且大多数呈群体分布,采挖十分方便。二是品种多。人们已经食用过的山野菜就有蕨菜、鱼腥草、地丁菜、灰旱菜、槐花、苜蓿、小根蒜、刺牙菜、神仙叶、水芹菜、野韭菜、山薄荷、香椿、马齿苋等近百种,有待开发的更多。三是存量大。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菜蕴藏量有20万t以上,且集中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不同海拔的山岭和沟岔,可以四季不间断采收。四是无污染。地处汉江水源保护地,境内工业不发达,蓝天白云,山清水秀,几乎没有工业污染,山野菜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困难时期山野菜被称为“度荒菜”“救命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山野菜及其制品已经上升为绿色食品家族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山民们每家每户都有一手制作、保存山野菜的技艺,为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2 产业现状
1)山野菜加工处在初级阶段,产品单一。镇安县的山野菜加工行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主打产品依然停留在盐渍品和干品上,属于初级农产品。镇安的香椿、香菇、木耳、栗蘑、地软和蕨菜等产品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远销国内外,但精深加工不足,售价低、利润小,镇安作为山野菜出产地却没有获得后期加工产生的高附加值。
2)山野菜处于野生状态,没有规模化栽培。国际国内市场对纯天然无污染的山野菜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有的野生资源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自然采集山野菜因受到生长季节、品种和数量的限制,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山野菜的人工栽培起步较晚,目前只有红香椿、马齿苋、桔梗、天麻等有少量栽培。
3)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目前镇安县虽有绿源食品加工厂、金真安马齿苋产品加工厂等十余家加工企业和相关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基地,但年加工能力只有100多t。加工模式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生产模式,面对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克服自身缺点,市场竞争力低。
4)产品推介不到位。山野菜纯天然、无污染、品质高,但不为城市人所知,多生于偏远山村,一般商贩都不愿进村采购,农户只能采用“千家万户提篮叫卖”的传统销售方式,严重影响了山野菜的销量。
5)政府扶持政策相对较少。缺乏成本补贴、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政策,老百姓没有足够的资本去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加工、产品研发能力,产业化、规模化难以形成。
3 发展建议
1)加工水平高端化。目前的山野菜加工方法仅限于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盐渍加工和软罐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部分营养损失较大。加工企业应积极采用微波高温瞬间灭菌技术和冷冻真空干燥技术,以有效地减少山野菜的营养损失,改进和提高山野菜的贮存和加工 方法。
2)产品开发多元化。开发以山野菜为原料的调味品、即食系列产品。山野菜可与陕西面食结合,加工制作各种山菜饺子、包子、面条、面点等速冻面食产品。可用榨汁、浸提等工艺制作各种饮料,如山芹菜饮料、食用菌饮料等。采取粉碎浸提等加工技术制粉,如蕨根粉、薯芋粉等。
3)发展栽培规模化。随着野菜市场需求的扩大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山野菜资源的利用要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为前提,以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选育、驯化,加强制种技术研究,建立种源基地、栽培示范园和人工栽培基地。目前,镇安已开展香椿、薄荷、芦蒿、野茴香、霍香、益母草、马齿苋等20多个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栽培和经营。
4)产品加工精深化。提高镇安县现有山野菜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在山野菜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开发研制系列化、多样化并具有医疗、营养功效的高档产品,如系列山野菜汁、山野菜罐头、山野菜晶、山野菜粉、山野菜片等。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要求进行,并保持山野菜的原有特性。
5)研发专业化联合化。加强企业、合作社、基地与院校的合作,在资源调查、物种驯化、良种繁育、示范指导、丰产栽培、山野菜加工机理、工艺流程、产品配方、成分分析、质量检验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打通山野菜和消费者间的最后一公里。
6)产业发展组织化。力促山野菜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带动模式,培育一批拥有一定规模和规范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联系基地、农户和市场的桥梁作用。
7)扶持资金整合化。提出打造“山地农产在镇安”的目标,发展山野菜面积150万亩,总产值2亿元。充分利用好水利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以及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市、县财政对山野菜产业要有长期扶持。
8)销售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山野菜”,开展山野菜电子商务,带领山野菜产品“走出”镇安,竖起秦岭山野菜金字招牌,提升镇安山野菜的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摆脱过去单一靠实体店、客商、中介多环节经营的弊端,减少交易成本,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