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材单一,表达单薄,思想空泛,缺乏想象,少有个性,难见个人真实感受,仍是多年强调小学作文教学后难以跨越的鸿沟。由此可见,习作现状与新课标的总目标、分段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和这样的结果密切相关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多数教师的习作课是怎么上的。在小学语文课中,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每一单元后面都会安排一个集中习作训练。课时要求多为一二课时,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是习作指导课(姑且不论这种安排的理论依据:习作是一种技能,有方法可循,可以按目标要求进行训练是否还要进一步探讨)。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为例,来分析一下它对习作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是一组以歌颂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的诗、文,习作训练要求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教学文本与习作重点的联系在于表达真情实感。教学中,教师进行广泛的启发、引导。教师就文题、提纲、重点、情感、表达及学生的生活素材整理进行了指导,然后便要求学生作文。除了一般教学程序外,再也难有实质的东西。
事实上,作文重在表达(达意、表情),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课堂教学却少有涉及,也很难涉及。老师不可能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详细地指导,既没有这么多时间,能力上也可能会有问题。此外,由于教学时间、学生数、题材等问题,即便给予了详细的表达上的指导,给出了最合适的方法上的引导,那也只是教师水平的展示;面对具体内容的作文训练,学生仍难以形成个人的东西。如此说来,这样的习作指导充其量也只能是就既定的训练内容给予有限的指导,而面对习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却少有帮助。
新课标对阅读、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写”来说,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课标提出,“写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阅读量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一二年级达5万字,三四年级达40万字,五六年级达100万字。
很显然,新课标体系科学地指出了习作与广泛大量阅读间的关系。在进行系统语文训练的同时,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在完成一般与教材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习作练习时,都在进行着三维目标训练。在现有的课程计划框架内,面对同样是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离开了广泛的阅读,我们是否在做空中楼阁呢?问题的关键又在哪里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有成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读书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作为“写”的实际做法,流传至今,自然说明它是被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读书”、“成竹”、“米”显然是必需的,回到问题的原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必有其可行性。
习作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是有其理论支撑的,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习作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语言学习的研究值得借鉴;“攀登英语”在英语教学上的成功实验也告诉我们:长期大量的阅读、交流是掌握语言的关键。能很好地表达则是掌握语言的重要表现。
让我们以六年级为例,设计以下方案,以求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解决“表达”的问题。(暂且把这项活动定名为“大阅读”活动。)
1.确定专门的阅读时间。
(1)在课程表中利用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设立一堂阅读课;每周安排一堂阅读交流、指导课。计2个课时。
(2)要求学生平均每天在家的阅读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累计约2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按每分钟阅读约300字计,每星期读2~3万字,每个月就可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
2.确定专门书目。每学期,师生共同挑选适合新课标要求的书目,班级人手一册,每册书约10万字左右。以选择购买为主,图书馆借阅为辅,为不影响其他同学阅读,保证阅读效果,书籍应一直放在学生身边。
3.阅读方法。每月阅读一本,同时做读书笔记、摘抄等,每周五或每月未进行读书交流,班内再次交换书籍。这样,一学年下来,在一个45人左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至少可以读8本书,总阅读量超过100万字,从而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4.确定阅读指导内容: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的办法,摘抄的重点,阅读积累的办法等。
5.确定交流的内容:①梗概(主要内容:时间、人物、事情)。②重点章节及最感兴趣的部分。③最感动人或印象最深的部分。④精彩篇章,精美词句。⑤自己对整本书或某些章节的真实感受。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厚积而薄发。教师也不必担心这样的阅读难以突显成效,活动的意义或许在一学年或许在几年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的训练,进行如此扎实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不会是一件难事,需基于阅读而实现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
当写作指导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素材及作写法上的指导时,目前的习作指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方便评价,这种指导也是不可少的;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写”的问题,但其关键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什么样的作文教学和这样的结果密切相关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多数教师的习作课是怎么上的。在小学语文课中,尤其是在中高年级的每一单元后面都会安排一个集中习作训练。课时要求多为一二课时,语文教师都知道这是习作指导课(姑且不论这种安排的理论依据:习作是一种技能,有方法可循,可以按目标要求进行训练是否还要进一步探讨)。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为例,来分析一下它对习作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是一组以歌颂爱国主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的诗、文,习作训练要求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教学文本与习作重点的联系在于表达真情实感。教学中,教师进行广泛的启发、引导。教师就文题、提纲、重点、情感、表达及学生的生活素材整理进行了指导,然后便要求学生作文。除了一般教学程序外,再也难有实质的东西。
事实上,作文重在表达(达意、表情),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课堂教学却少有涉及,也很难涉及。老师不可能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详细地指导,既没有这么多时间,能力上也可能会有问题。此外,由于教学时间、学生数、题材等问题,即便给予了详细的表达上的指导,给出了最合适的方法上的引导,那也只是教师水平的展示;面对具体内容的作文训练,学生仍难以形成个人的东西。如此说来,这样的习作指导充其量也只能是就既定的训练内容给予有限的指导,而面对习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却少有帮助。
新课标对阅读、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写”来说,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新课标提出,“写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阅读量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一二年级达5万字,三四年级达40万字,五六年级达100万字。
很显然,新课标体系科学地指出了习作与广泛大量阅读间的关系。在进行系统语文训练的同时,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非常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在完成一般与教材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习作练习时,都在进行着三维目标训练。在现有的课程计划框架内,面对同样是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离开了广泛的阅读,我们是否在做空中楼阁呢?问题的关键又在哪里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有成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读书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作为“写”的实际做法,流传至今,自然说明它是被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读书”、“成竹”、“米”显然是必需的,回到问题的原点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必有其可行性。
习作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是有其理论支撑的,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习作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语言学习的研究值得借鉴;“攀登英语”在英语教学上的成功实验也告诉我们:长期大量的阅读、交流是掌握语言的关键。能很好地表达则是掌握语言的重要表现。
让我们以六年级为例,设计以下方案,以求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解决“表达”的问题。(暂且把这项活动定名为“大阅读”活动。)
1.确定专门的阅读时间。
(1)在课程表中利用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设立一堂阅读课;每周安排一堂阅读交流、指导课。计2个课时。
(2)要求学生平均每天在家的阅读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一个星期累计约2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按每分钟阅读约300字计,每星期读2~3万字,每个月就可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
2.确定专门书目。每学期,师生共同挑选适合新课标要求的书目,班级人手一册,每册书约10万字左右。以选择购买为主,图书馆借阅为辅,为不影响其他同学阅读,保证阅读效果,书籍应一直放在学生身边。
3.阅读方法。每月阅读一本,同时做读书笔记、摘抄等,每周五或每月未进行读书交流,班内再次交换书籍。这样,一学年下来,在一个45人左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至少可以读8本书,总阅读量超过100万字,从而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4.确定阅读指导内容: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的办法,摘抄的重点,阅读积累的办法等。
5.确定交流的内容:①梗概(主要内容:时间、人物、事情)。②重点章节及最感兴趣的部分。③最感动人或印象最深的部分。④精彩篇章,精美词句。⑤自己对整本书或某些章节的真实感受。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厚积而薄发。教师也不必担心这样的阅读难以突显成效,活动的意义或许在一学年或许在几年后,甚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从一年级就开始这样的训练,进行如此扎实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不会是一件难事,需基于阅读而实现的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
当写作指导面对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素材及作写法上的指导时,目前的习作指导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在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方便评价,这种指导也是不可少的;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则从根本上解决了“写”的问题,但其关键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