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摘要: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也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待自然、人生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思想性而富于人生哲理,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观。
关键词:山水诗画;传统艺术;意境;审美山水诗画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摘写对象的中国传统艺术。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其有极高的思想性而富于人生哲理。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学的精华,从而成为一种高品位精英文化的典型艺术祥式。
真正独立的中国山水诗画得益于魏晋玄学。六朝是个政治大动荡、经济大萧条、思想大解放、文艺大发展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才高气盛,品评清谈饮酒赋诗,隐逸山林,竟日忘返。阮藉、稽康投身于自然怀抱;刘伶痴酒放荡不羁;王逸少裸臂袒胸,为“东床快婿”;谢公音容宛在……陶潜山水诗萌芽了人性大觉醒而渴望回归自然田园的福音。宗炳吟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他主张“卧以游之”而“畅神达意”,在“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过程中“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在“得道”的妙绝意境中养怡天年,并孕育着亲和自然的哲理思想自由显现。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得“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由“象”炼“意”而成“意象”。王维山水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如东坡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怎样的意境啊!这正是董玄宰“画禅”的理想,这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梦寐以求的山水诗画之意境——萧条、淡泊、简远,即张彦远所谓“自然”,董休复所谓“逸品”——“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概括和总结了山水画“意境”理论;重视画之“景外意”、“意外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壑泉石而思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诗意是人生的灵魂,无诗意的人生暗淡无光。待到苏东坡横空出世,中国山水诗画的最高境界得到了更深的确立。“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元四家”强调主观抒发,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明末董其昌倡“画禅”,强调和丰富了山水画道的哲思,于传统可谓锦上添花。
真正揭示自然,人文之核心者是庄子。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行焉,万物成焉”。“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切同样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艺术与人生、人格尽以诗意为高,所谓诗中画,画中诗,进而求境外之境,味外之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媚近于道。大凡大艺术家达此至境的法宝和途径——无非以赤子之心,行千里路印证自然而会造化,读万卷书承创传统而神通;神游天地,思接千载,皈依大道,宁静而致远。即宗炳所谓“含道映物,澄怀味像”,而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境。
关键词:山水诗画;传统艺术;意境;审美山水诗画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摘写对象的中国传统艺术。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因其有极高的思想性而富于人生哲理。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学的精华,从而成为一种高品位精英文化的典型艺术祥式。
真正独立的中国山水诗画得益于魏晋玄学。六朝是个政治大动荡、经济大萧条、思想大解放、文艺大发展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才高气盛,品评清谈饮酒赋诗,隐逸山林,竟日忘返。阮藉、稽康投身于自然怀抱;刘伶痴酒放荡不羁;王逸少裸臂袒胸,为“东床快婿”;谢公音容宛在……陶潜山水诗萌芽了人性大觉醒而渴望回归自然田园的福音。宗炳吟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他主张“卧以游之”而“畅神达意”,在“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过程中“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在“得道”的妙绝意境中养怡天年,并孕育着亲和自然的哲理思想自由显现。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得“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身与物化,物我两忘”。由“象”炼“意”而成“意象”。王维山水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如东坡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是怎样的意境啊!这正是董玄宰“画禅”的理想,这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梦寐以求的山水诗画之意境——萧条、淡泊、简远,即张彦远所谓“自然”,董休复所谓“逸品”——“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概括和总结了山水画“意境”理论;重视画之“景外意”、“意外妙”——“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壑泉石而思游”。“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
诗意是人生的灵魂,无诗意的人生暗淡无光。待到苏东坡横空出世,中国山水诗画的最高境界得到了更深的确立。“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元四家”强调主观抒发,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明末董其昌倡“画禅”,强调和丰富了山水画道的哲思,于传统可谓锦上添花。
真正揭示自然,人文之核心者是庄子。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行焉,万物成焉”。“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切同样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诗画艺术与人生、人格尽以诗意为高,所谓诗中画,画中诗,进而求境外之境,味外之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媚近于道。大凡大艺术家达此至境的法宝和途径——无非以赤子之心,行千里路印证自然而会造化,读万卷书承创传统而神通;神游天地,思接千载,皈依大道,宁静而致远。即宗炳所谓“含道映物,澄怀味像”,而达于天人合一的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