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24日清晨,我开车出门,开始我自1999年以来的第六次进藏拍摄。还是“万里走单骑”,这次车上多了一位令人兴奋的新伙伴——佳能XLH1。有它随行,一路上那些熟悉不过的风景也变得新鲜亮丽起来。
实际上,从2002年第3次进藏开始,佳能XL的产品就在不断“刷新”我的创作界面。
那次,我捧在手里的是一台XL1s。对我这样一个多年忠实干佳能摄影产品的发烧友来说,XL1s让我在“数字摄像”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这款产品的准专业特质,以及与我那些佳能EF镜头的完美组合,完全改变了我过去“重摄影,轻摄像”的无奈。几年来,我扛着XL1s马不停蹄到处跑,拍西藏、拍“金三角”,拍边远农村、拍野生动物、拍雪山、拍人物故事……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不亦乐乎。如今,我购买了一台佳能400D数码相机之后,相机就正式退居二线,我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上。
我第一次见到XLH1,是2006年3月在杭州朋友祝辰州的工作室里,第二天就要到上海去参加XLH1的推广活动,他邀请我和他一起登上雷峰塔去补拍几个镜头。我粗粗地看了一下他手中的这台×LH1,这个黑黑的铁家伙虽然很酷,但与XL1S却是一奶同胞,操作起来很顺手。特别是祝辰州从他的高清大作《天堂飞羽》里截下来的几张视频截图,更成了我向朋友们讲述高清梦想的重要道具——“5寸视频截图如此清晰,鸟儿的绒毛都纤毫毕现,还要相机做什么?”
2006年9月,我迫不及待地带着佳能公司提供的×LH1机器,走向了青藏高原。在35天时间里走过了青藏公路、中尼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用它拍下了布达拉宫金顶上的第一缕阳光、珠峰顶上最后片旗云,以及喜马拉雅大裂谷的瀑布、昆仑山下的藏野驴、梅里雪山的晨曦……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在零下十几度、海拔4900米、氧气稀薄的五道梁,在天之内变换5个气候带的喜马拉雅大裂谷,×LH1工作如常。在长达一万公里风沙漫天的旅途中,×LH1工作如常!
对于风云变换的自然景物,我喜欢长时间拍固定镜头,在拍摄珠峰落日的时候,野地里正刮着狂风,架上那颗400毫米的防抖白头后,珠峰在寻像器里美得不可方物,可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来了——抖动!大风吹得人站不稳,脚架也在发颤。高清拍摄,哪怕最轻微的抖动也是毁灭性的!我一边往脚架上坠石头一边想 回去一定买个更大更稳的脚架,地质勘探的那种!
除了记录青藏高原的壮美风景外,为了彰显×LH1超强的表现力,我还拍摄了大量逆光和细节的影象,比如青海塔尔寺的哈达、拉萨城边的金黄树叶及树干、八廓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东达拉山顶正在融化的冰溪等等。xLH1的高素质镜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人物也是拍摄的重点。据说许多影视明星很不喜欢被高清摄象机拍摄,因为他们脸上的一点点缺陷都会因为无处躲藏而被电视媒体放大,他们也就失去了部分“光环效应”。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从西藏回来,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我却喜欢把能用的人物镜头都用上,就是因为他们的每一抹沧桑,每一道皱纹、每个微笑都能为青藏高原增添人文魅力!
离开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上距离圣湖最近的错那湖车站拍摄火车时,对向我们疾驶而来和快速离去的列车拍摄时,×LH1的自动对焦没有出现跑焦。列车车窗玻璃内,没有机会下车来近距离看圣湖和雪山的乘客们,也挤在窗前向空荡荡的车站上的我们拼命挥手,向栏杆那边蓝色的湖泊欢呼、拍照。因为高清的真实感,因为高清的清晰度,我能够把西藏更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能够在新旧交替、潮汐汹涌的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一些、哪怕只是一个切片的纯净西藏!这正是我期望用高清拍摄西藏题材的原因。
从XL1s到XLH1,从标清到高清,佳能产品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在以纪录为目的的影像创作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在推动人们的工作更接近“真实纪录”的理想王国。高清摄像机,特别是象xLH1这样一部较为成熟的高清摄像设备,无疑会给我们的影像创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到底什么是“高清”?从成像原理来看,普通DV就是将透过光学镜片的光线通过CCD转为电信号,然后这些电信号再压缩为数字信号记录到磁带上,它的清晰度是720×576。而对于HDV高清摄影机来说,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镜头分辨率更高,数字信号的压缩方式不同,清晰度达到1440X1080。就像DVD迅速排挤了VCD,人们的眼光越来越高,视觉享受的标准越来越高,高清的美好未来不言而喻。
目前,即使是在XLH1的诞生地日本,高清电视节目也还远远没有普及,高清节目的产量,也还没有达到观众可以随意挑选的程度。然而,未来的影像市场是属于高清的,这从眼下急剧升温的“高清液晶电视热”就可以初见端倪。时不我待,未雨绸缪,用高清大量拍摄、大量记录、大量留住即将消逝的影像,制作高质量的高清影片,正在成为业界红红火火的新潮流。眼下,高清虽然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但是用高清拍摄制作标清节目时,利用它的高像素,后期编辑可以对画面进行完美的剪裁处理,这也给标清电视的制作带来了全新的编辑美化手段。
这次×LH1的青藏高原拍摄,让我充分体验了高清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实目前的HDV摄像机在功能设置上已大大超过了DV摄像机。用熟、用好这些功能会使所拍摄的影片更加完美、漂亮!
由于初次使用这款HDV,拿到手后就很快出发了,也没有说明书,因而未能充分发挥×LH1的一些功能,甚至出现一些失误。
这次HDV的拍摄也更警示我:拍摄高清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意!总的说来,这次试用XLH1,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不能过分相信液晶显示屏。在希望充分表现层次时,我将曝光量减得太多,以至后期时发现曝光不足。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应相信机子的自动曝光控制功能,而液晶显示器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它不是专门的监视器。
二是机子的架设一定要稳,对焦一定要认真,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二点,应成为高清拍摄的基本要求和习惯。在普通DV拍摄时稍微出现的跑焦,抖动,在HDV中简直不能容忍。
三是HDV的前期拍摄质量非常重要,不仅焦距,色彩、曝光都应尽量准确,否则,HDV素材在后期制作时,也经不起较大范围的调整。当然,拍摄时曝光度的把握和控制要做到心中有数-熟练运用手动曝光非常重要。举例说,用自动曝光功能拍摄珠峰日落,当落日的余晖还在顶峰时,曝光正常;当余晖褪去,本应暗下去的画面却因为增益的自动提升而无法暗下去,同时增益的提升使得暗部的噪点大量出现。在拍摄梅里雪山日出的时候,日出前雪山的照度较低,使用自动功能时,画面亮度太大,仍然出现大量噪点,而日出后,雪山上较强的阳光会造成高光和色彩的溢出。用手动曝光功能拍摄时,日落好掌握,而日出后高光部分的曝光量却仍需要凭经验掌握。
四是XLH1的标配镜头比XL1s的标配镜头要重,如果没有后部电池托架等附件作平衡,机器会前重后轻,使用脚架拍摄时,容易发生镜头缓慢下沉的情况。这时,应该用其他配重物加以平衡。拍摄光线较强的景物,同时需要大光圈配合时,×LH1的两档灰镜的减光能力仍显不足。此外,掌握好灰镜的应用阀值也很重要。这对曝光组合,提高拍摄表现力很重要。
实际上,从2002年第3次进藏开始,佳能XL的产品就在不断“刷新”我的创作界面。
那次,我捧在手里的是一台XL1s。对我这样一个多年忠实干佳能摄影产品的发烧友来说,XL1s让我在“数字摄像”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这款产品的准专业特质,以及与我那些佳能EF镜头的完美组合,完全改变了我过去“重摄影,轻摄像”的无奈。几年来,我扛着XL1s马不停蹄到处跑,拍西藏、拍“金三角”,拍边远农村、拍野生动物、拍雪山、拍人物故事……一年四季,风霜雨雪,不亦乐乎。如今,我购买了一台佳能400D数码相机之后,相机就正式退居二线,我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上。
我第一次见到XLH1,是2006年3月在杭州朋友祝辰州的工作室里,第二天就要到上海去参加XLH1的推广活动,他邀请我和他一起登上雷峰塔去补拍几个镜头。我粗粗地看了一下他手中的这台×LH1,这个黑黑的铁家伙虽然很酷,但与XL1S却是一奶同胞,操作起来很顺手。特别是祝辰州从他的高清大作《天堂飞羽》里截下来的几张视频截图,更成了我向朋友们讲述高清梦想的重要道具——“5寸视频截图如此清晰,鸟儿的绒毛都纤毫毕现,还要相机做什么?”
2006年9月,我迫不及待地带着佳能公司提供的×LH1机器,走向了青藏高原。在35天时间里走过了青藏公路、中尼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用它拍下了布达拉宫金顶上的第一缕阳光、珠峰顶上最后片旗云,以及喜马拉雅大裂谷的瀑布、昆仑山下的藏野驴、梅里雪山的晨曦……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在零下十几度、海拔4900米、氧气稀薄的五道梁,在天之内变换5个气候带的喜马拉雅大裂谷,×LH1工作如常。在长达一万公里风沙漫天的旅途中,×LH1工作如常!
对于风云变换的自然景物,我喜欢长时间拍固定镜头,在拍摄珠峰落日的时候,野地里正刮着狂风,架上那颗400毫米的防抖白头后,珠峰在寻像器里美得不可方物,可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来了——抖动!大风吹得人站不稳,脚架也在发颤。高清拍摄,哪怕最轻微的抖动也是毁灭性的!我一边往脚架上坠石头一边想 回去一定买个更大更稳的脚架,地质勘探的那种!
除了记录青藏高原的壮美风景外,为了彰显×LH1超强的表现力,我还拍摄了大量逆光和细节的影象,比如青海塔尔寺的哈达、拉萨城边的金黄树叶及树干、八廓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东达拉山顶正在融化的冰溪等等。xLH1的高素质镜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人物也是拍摄的重点。据说许多影视明星很不喜欢被高清摄象机拍摄,因为他们脸上的一点点缺陷都会因为无处躲藏而被电视媒体放大,他们也就失去了部分“光环效应”。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从西藏回来,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我却喜欢把能用的人物镜头都用上,就是因为他们的每一抹沧桑,每一道皱纹、每个微笑都能为青藏高原增添人文魅力!
离开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上距离圣湖最近的错那湖车站拍摄火车时,对向我们疾驶而来和快速离去的列车拍摄时,×LH1的自动对焦没有出现跑焦。列车车窗玻璃内,没有机会下车来近距离看圣湖和雪山的乘客们,也挤在窗前向空荡荡的车站上的我们拼命挥手,向栏杆那边蓝色的湖泊欢呼、拍照。因为高清的真实感,因为高清的清晰度,我能够把西藏更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能够在新旧交替、潮汐汹涌的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一些、哪怕只是一个切片的纯净西藏!这正是我期望用高清拍摄西藏题材的原因。
从XL1s到XLH1,从标清到高清,佳能产品又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在以纪录为目的的影像创作中,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在推动人们的工作更接近“真实纪录”的理想王国。高清摄像机,特别是象xLH1这样一部较为成熟的高清摄像设备,无疑会给我们的影像创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到底什么是“高清”?从成像原理来看,普通DV就是将透过光学镜片的光线通过CCD转为电信号,然后这些电信号再压缩为数字信号记录到磁带上,它的清晰度是720×576。而对于HDV高清摄影机来说,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镜头分辨率更高,数字信号的压缩方式不同,清晰度达到1440X1080。就像DVD迅速排挤了VCD,人们的眼光越来越高,视觉享受的标准越来越高,高清的美好未来不言而喻。
目前,即使是在XLH1的诞生地日本,高清电视节目也还远远没有普及,高清节目的产量,也还没有达到观众可以随意挑选的程度。然而,未来的影像市场是属于高清的,这从眼下急剧升温的“高清液晶电视热”就可以初见端倪。时不我待,未雨绸缪,用高清大量拍摄、大量记录、大量留住即将消逝的影像,制作高质量的高清影片,正在成为业界红红火火的新潮流。眼下,高清虽然还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但是用高清拍摄制作标清节目时,利用它的高像素,后期编辑可以对画面进行完美的剪裁处理,这也给标清电视的制作带来了全新的编辑美化手段。
这次×LH1的青藏高原拍摄,让我充分体验了高清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其实目前的HDV摄像机在功能设置上已大大超过了DV摄像机。用熟、用好这些功能会使所拍摄的影片更加完美、漂亮!
由于初次使用这款HDV,拿到手后就很快出发了,也没有说明书,因而未能充分发挥×LH1的一些功能,甚至出现一些失误。
这次HDV的拍摄也更警示我:拍摄高清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随意!总的说来,这次试用XLH1,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不能过分相信液晶显示屏。在希望充分表现层次时,我将曝光量减得太多,以至后期时发现曝光不足。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应相信机子的自动曝光控制功能,而液晶显示器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它不是专门的监视器。
二是机子的架设一定要稳,对焦一定要认真,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二点,应成为高清拍摄的基本要求和习惯。在普通DV拍摄时稍微出现的跑焦,抖动,在HDV中简直不能容忍。
三是HDV的前期拍摄质量非常重要,不仅焦距,色彩、曝光都应尽量准确,否则,HDV素材在后期制作时,也经不起较大范围的调整。当然,拍摄时曝光度的把握和控制要做到心中有数-熟练运用手动曝光非常重要。举例说,用自动曝光功能拍摄珠峰日落,当落日的余晖还在顶峰时,曝光正常;当余晖褪去,本应暗下去的画面却因为增益的自动提升而无法暗下去,同时增益的提升使得暗部的噪点大量出现。在拍摄梅里雪山日出的时候,日出前雪山的照度较低,使用自动功能时,画面亮度太大,仍然出现大量噪点,而日出后,雪山上较强的阳光会造成高光和色彩的溢出。用手动曝光功能拍摄时,日落好掌握,而日出后高光部分的曝光量却仍需要凭经验掌握。
四是XLH1的标配镜头比XL1s的标配镜头要重,如果没有后部电池托架等附件作平衡,机器会前重后轻,使用脚架拍摄时,容易发生镜头缓慢下沉的情况。这时,应该用其他配重物加以平衡。拍摄光线较强的景物,同时需要大光圈配合时,×LH1的两档灰镜的减光能力仍显不足。此外,掌握好灰镜的应用阀值也很重要。这对曝光组合,提高拍摄表现力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