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学语文产生兴趣,就必须具备足够的语文素养。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养,又如何提高加强这些素养?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习惯
“学生一滴水,老师一桶水。”知识泉水枯竭的老师又怎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琼浆呢?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综合、广专结合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扎实精深、灵活多边的专业素质。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的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独特语言的韵味、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会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就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二、独特的知识结构+钻研精神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在“广”这个前提下还必须要“专”。“打井要打深水井。”韩愈也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用扎实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全面的、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让学生组成品读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大家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对《将进酒》、《兵车行》、《陈情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地面对全班学生流畅背诵,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那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会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扎实的写作工夫+楷模作用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也能指导学生写作。某家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为我们写篇作文吗?”这曾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震惊和深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作品一旦发表或获奖,他们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四、敏捷的思维能力+怀疑精神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善于进行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能及时做出判断,是否该落实、该优化,或是该探究。对学生的发言要能及时判断出价值所在,并给予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有灵活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能随机处理突发事件。
五、精美的语言+谦虚的进取的态度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会不提高吗?合格的语言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基本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的影响。然而,现实状况是,由于生活中几乎不用上课要用的普通话,很多语文老师语言不够标准。这就要求老师们虚心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408216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阅读习惯
“学生一滴水,老师一桶水。”知识泉水枯竭的老师又怎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琼浆呢?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必须具备全面综合、广专结合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扎实精深、灵活多边的专业素质。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人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当然,这并不要求语文教师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动地、灵活地读书。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这便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收获。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读华章还有必要吗?我看,这有本质的区别:“文化快餐”附以图画,形象而生动,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它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而读书则不同了,它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极大地开拓人们的想象空间。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的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电视剧中的《围城》,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独特语言的韵味、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只有读万卷书,才会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广读群书,博采杂家。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的必需,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就会束缚教师的手脚与思维。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二、独特的知识结构+钻研精神
语文教师读书求“广”还不够,在“广”这个前提下还必须要“专”。“打井要打深水井。”韩愈也说过:“术业有专攻。”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用扎实的知识基础,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构建全面的、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读外国文学,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让学生组成品读外国文学兴趣小组,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教读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语文教师要把他们的生平和作品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全方位的立体的讲解,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研读鲁迅等大家的作品;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语文教师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对《将进酒》、《兵车行》、《陈情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地面对全班学生流畅背诵,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那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会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扎实的写作工夫+楷模作用
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捷径,教师只有文必躬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自己教学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从教学的目的来说,语文教师读写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语文教师也能指导学生写作。某家报纸刊载了这样一则新闻: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你能为我们写篇作文吗?”这曾经引起了许多教师的震惊和深思。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写出自己的专业论文,还要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体,教师必须能写。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独辟蹊径,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写作,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学生读了很受熏陶,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初试自己的笔锋,如此几番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作品一旦发表或获奖,他们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才能造就学识宽厚的大智者,才能带领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从平庸走向杰出,从一般走向卓越!
四、敏捷的思维能力+怀疑精神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书读得多了,语文教师自然也就“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就是说当教师知识层次深厚以后,可以多方位地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看问题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有更深的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对教材中的词句、参考书上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不能迷信权威,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多姿多彩的进行再创造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善于进行灵活的换位、求异思维,一反以往的思维定势。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要能及时做出判断,是否该落实、该优化,或是该探究。对学生的发言要能及时判断出价值所在,并给予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有灵活的、恰当的教学方法,还要能随机处理突发事件。
五、精美的语言+谦虚的进取的态度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如果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会不提高吗?合格的语言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基本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的影响。然而,现实状况是,由于生活中几乎不用上课要用的普通话,很多语文老师语言不够标准。这就要求老师们虚心学习,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作者单位:408216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