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 巧夺天工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阳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秦王朝国都之所在,汉唐帝王多葬于斯,故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咸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年,馆藏文物多达万余件(组)。其中,玉器为精品中之重要一宗。本文从数百件玉器中选精撷要,作一介绍,供大家鉴赏,以证咸阳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之不虚也。
  龙虎玉剑首(图1)外径4.7厘米,孔径0.3厘米,厚0.5厘米,征集。玉质润白细腻,局部有黄褐色小沁斑。正面图案为浮雕龙虎曲身舞爪相斗的场面。龙体细长于中孔外环绕两周,龙头侧面微昂,目圆睁,龙尾缠绕虎身中部。虎沿剑饰的外轮盘绕近一周,虎环眼圆睁,阔口,竖耳,有翼,长尾稍向内卷曲呈环形,四肢飞舞作被龙缠绕之后的挣扎状。背面为突起的谷纹,沿内径有一周凹弦纹,在各纹与中孔之间布置有自然流畅的线刻弦涡纹。
  龙是古文文献中超自然力的神话动物,涵盖的范围很广。《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玄中记》亦有“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将龙蛇并举,蛇称小龙,亦龙之属。因而学者们以龙来指称文化遗物上的动物纹样也有很大的弹性,龙虎玉剑首上的龙即为小蛇,龙在秦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与秦人的历史传说有很大的关系。
  虎是巴人图腾崇拜的对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说明巴人有崇虎的习俗。巴人出土的虎纹錞于、虎纹铜戈以及越来越多的巴文化遗物已证实了这一点。
  龙虎玉剑首从纹样风格上分析,可能是秦本土文化与地域性巴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玉脆且易碎,故嵌有玉饰的剑不太可能作为实用品,它应为上层贵族用以昭明“尊卑有度”等级观念之物。
  龙凤玉佩(图2)长10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征集。玉呈土白色,色泽淡雅,平面双雕。图案以龙为主体,龙在上,凤在下,龙凤连体呈“∽”形,龙为腾跃状,卷唇,角竖起,龙头上有线刻的眼、唇、须等。颈部有一小孔。凤冠直立,英颈回首,嘴与颈连接。风眼及尾部羽毛均为线刻,主体花纹由云纹和鳞纹组成,龙凤合体,顾盼有致,相映成趣。
  
  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春秋战国以后,凤作为“四神”中的南方朱鸟,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龙凤玉佩将一动一静两种神兽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真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巧,造型雅致。
  玉猪(图3)亦称玉握,是指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咸阳渭城周陵乡新庄出土。长11厘米,宽2.2厘米,高2.7厘米。质地为青玉,中间泛蓝黑色。猪实际上是个玉柱体,平面呈长条块状,极简单的雕刻手法表现了猪的四肢轮廓。刀法多为弧线,简洁,有力,平滑,笔道有力,刀刀见锋,为“汉八刀”雕工。
  玉蝉(图4)亦称“玉琀”,是指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说文》释曰:“ 琀,送死口中玉也。”长6.3厘米,宽3厘米,咸阳塔尔坡出土。青玉刻成,玉质晶莹剔透。以九条阴刻线条将蝉的头,眼、身、翅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蝉双翅紧靠,边缘有刃感,寥寥数笔,刻画简练,神韵尺至。含玉的习俗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汉代的琀一般均作蝉形,或是取其饮露不食之清高,或因蝉脱壳成虫,以寄暂死复生的愿望。
  玉猪、玉蝉这两件玉器均属葬玉之类。
  “延年”玉璧(图5)直径15.8厘米,残高10.5厘米,厚0.7厘米。咸阳马庄岳王山交。玉料呈浅黄色,光滑圆润,壁圆扁平,下半部分残佚。正、背两而为排列整齐有序的乳丁纹,肉好的边缘各起弦纹一周,形成较厚的内外廓。在璧的外缘透雕螭虎图案,图案正中有“延年”二字。螭虎部位对称,头上有角,形态生动活泼,间有云气纹。
  汉代墓葬中出廓镂雕壁很常见,但饰有铭文的璧却较为罕见。“延年”玉壁更显珍贵。故宫博物院藏有“长乐”、“益寿”二字的璧,这几个壁当届一类,应是同时代的吉语之作。
  玉梳(图6)长8.5厘米,宽2.5厘米,咸阳马庄乡直布大队苏进化交。玉料呈黄色,略有红色浸斑。玉梳作扁体,呈半圆形,背平,两面梳背下各以阴线刻画出圆弧。梳柄制作别具匠心,以回头鸟首为造型,鸟首以阴线刻画而成,只简单的几笔就刻画出鸟的眼、耳、嘴等部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又用嘴将梳背与梳柄巧妙地连在一起,生动而有神,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以玉作梳,始见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葬,以后历代均有出土,但多无纹饰,这件鸟首纹饰玉梳在西汉文物中极其少见。
  
  玉高脚杯(图7)高13.7厘米,口径6厘米。1974年咸阳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村“大泉汉墓”出土。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呈浅黄色,局部有乳白色、黑蓝色相间。质地光滑细腻,形状如杯状,平唇,筒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底为实心喇叭状。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代高脚杯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西汉初期墓曾出土一件,与咸阳马泉所出的高柄杯相差无几。
  玉奔马(图3)高7厘米,长8.9厘米。1966年咸阳周陵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玉料为羊脂白玉,圆雕。马昂首挺胸,张口露齿,两目前视,双耳竖立,身躯肥圆,用阴线刻出飞翼,四肢粗短,作奔腾跳跃状。足踏刻云纹的长方形托板以示在无垠的太空遨游。羽人头系方巾,身着短衣,两于紧按马头,威武异常。汉代人多有羽化登仙的幻想,故当时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取材于神仙生活的相当广泛:“羽人”即仙人,“奔马”即“天马”。玉马肢体刚健,羽人神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玉马造型写意而又生动,堪称绝世佳品。
  
  玉辟邪大小共两件,皆以和阗玉琢成,玉料呈青白色。大件玉辟邪(图9),高5.4厘米,长7厘米。辟邪昂首前视,张口露齿,鼻端翘起,鼻孔外露,双耳竖立,两颊饱满,颌下有长须,尾垂于地,腹生双翼,挺胸而立。小件玉辟邪(图10),高2.5厘米,长5.8厘米。辟邪呈捕物前的爬行状,腹生双翼,头有一角,面目狰狞,为凶猛、勇健的象征。背部有玉璞紫红皮色,辟邪是综合了狮、虎等动物形象的神兽,战国时代早就流传。辟邪有驱鬼域、辟邪魔、表瑞祥之作用。
  玉熊(图11)高4.8厘米,长8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黄色晕斑,熊双耳后抿,双唇紧闭,两只小眼凝视前方,作漫步行走状。玉熊雕琢突出了“肥笨”。有意被缩短了的滚圆形躯体几乎贴着地,四肢、头颈肥短,一对圆睁的小眼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爱,
  玉鹰(图12)长7厘米,宽5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红皮色。鹰圆目勾喙,双翅平展,尾羽散张,似发现有猎物,做俯冲捕捉状。鹰是凶猛之鸟。玉鹰当时置于汉元帝渭陵的“长寿宫”,意寓为帝陵安全的护卫者。
  玉俑头(图13)玉质青白色,头部完整,颈下有断裂面。高8.5厘米,面宽4厘米,脂光圆润,两眼平视,凝重端庄。头戴帻,发梳辫上挽且有束发的布围,冠顶凸起处有一小孔,用于插笄。阴线刻出头发、眉须,恐是头戴方山冠的舞乐俑。
  1966—1976年咸阳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的成批玉雕,表明汉元帝继其父之所好,仍遵循死后大量葬玉的习俗。《汉书》记载,“宣帝幸河东,凤凰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官,”玉在古代往往被赋予了人性、温和柔美的一面,这批玉器构思活跃,表现动感强烈,雕刻技法娴熟,造型新颖,使冷冰冰的玉泛出勃勃生机。
  玛瑙耳杯(图14)长11.2厘米,宽6.5厘米,重量74克,北周器。出上于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西刘村。征集时已残破,后修复完整。耳杯,又名“羽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发现,秦以后盛行,多为漆制、陶制。西汉以前耳杯多有双耳,但这件北周玛瑙耳杯已无双耳,它是由汉耳杯演变而来的。玛瑙耳杯为椭圆形,宽沿,器壁内收,平底。玛瑙因含其他金属元素,灰、红、黑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耳杯为质地极少见的红玛瑙,两侧涤红,中间一抹红润的淡白色夹心。该耳杯从使用规格上讲可能为王公贵族或文人雅士所享用。东晋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至今令人心驰神往。浅浅的杯身,轻轻飘起,“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其他文献
熊猫金币是中国制造生产的在国际市场上最负盛名的投资币种,也是世界五大著名投资币之一(美国鹰扬金币、加拿大枫叶金币、澳大利亚袋鼠金币、南非福格林金币),是中国金币总公司的一个知名品牌,熊猫金币由于采用了我国设计人员许多独创的技术,因此在国内外频频获得大奖。从1982年正式发行熊猫金币以来,虽然发行量呈现起伏不定的状态,但是总的趋势呈现扩大化。2004年6月,上海金币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金币总公司的直
期刊
王奇寅,字颂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美术}主编,中国画百家之一,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海安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协书画会常务副会长、书画院副院长。地址:江苏省海安人民中路49号 邮编:226600 电话:0513-8851121 传真:0513—8160789 手机:13862700709  点评:王奇寅作品深得“气韵”与“意境”之三昧,此瑞雪图在雪景画中别具风采。作品展示了冬日中荷塘的一
期刊
编者按  2005年1月7日,由宁夏新闻出版局主办,《收藏界》杂志社承办,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美籍华人、著名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崔如琢主讲的“弘扬传统文化报告会”在银川举行。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现代生活报》、《法制新报》、《华兴时报》、《宁夏广播电视报》等新闻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好评。  出席此次报告会的宁夏自治区领导有: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
期刊
编者按:  “开平通宝”属泉中大珍,诸谱均定为“无定价”级,真品多年未见面世,钱谱图样均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旧拓辗转传抄。此泉未见实物,所见彩照钱文粗犷随意,包浆锈色亦较好,但鉴定结论尚需据实物情况,此泉如属真品,市场估价将在10万元以上。    在我所收藏的众多钱币中,有一枚开平通宝,现借《收藏界》一隅,将我珍藏有年而一直不露的这枚珍品古钱展示出来,以供广大古钱爱好者鉴赏、点评。  2001年春
期刊
2005年岁首,在京举槌的红太阳迎春拍卖会名为御用品、邮、币、卡专场,实际上御用品珐琅吉祥灯虽拍出6600万元的天价,但拍品以数量而言,主体拍品还是琳琅满目的纸币拍品。  这次拍出的纸币约200余张,看起来洋洋大观,但是却缺乏钱币收藏家眼中的大珍品,不但没有像“大清兑换券”、“客商洋钞”各省大清银行龙票、军用钞票等为人关注的名誉品,就是连建国后的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大团结”黑拾元也未见露面。可见这次
期刊
石龙明清家具博物馆探宝  千 里    在东莞的石龙镇有一家民间博物馆,是“全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收藏的展品也相当“专”,专集古家具。石龙家具博物馆的藏品以明、清两代为主,年代跨度就有五百多年,其中又以北方家具居多,多产自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也有少数清末民初的南方浙、沪一带的家具,雕工细致、精密,带有南方人特有的灵气与精致。从匾额、屏风,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桌、椅、条案、翘头案、床榻等,一
期刊
2004年第9期《收藏界》发表周少华先生文章,认为他收藏的“宝巩当五十”钱是“难得一见的祖钱”,“难得一见”我承认,但说“祖钱”则站不住脚。由于泉界素来重视母钱的识别和鉴赏,董大勇先生也认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在下不揣谫陋,愿提出来与周先生商榷。  “祖钱”即钱中之祖,是最早的母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雕母”。雕母,顾名思义即手上雕刻的,由技艺很高的工匠在优质精炼的铜
期刊
钱币上的严重锈蚀会影响到钱币的质地与价值。有的古币收藏者为了能使币保持原有的“古代风采”,不愿意除锈,这样古币上可能会附上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其化学反应就易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但除锈时应小心谨慎,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对古币上轻微的锈色,则不必除去,因为古币适当的锈色能增加其审美价值。此外由于年代久远被氧化锈蚀极其严重的“脱胎”古币,因为其已十分脆弱,也不能作除锈处理,否则钱体会断裂。 
期刊
这枚币经能谱仪扫描,含锌高达70%,含铜不到30%,经擦拭币的边缘,见币色已非黄色,而呈白色,故称其为锌币。  我力所能及地查资料,终于在1991年版的《中国硬币标准图录》第20页上找到了咸丰通宝宝泉局所铸的锌币,定为珍稀品,惜至今尚未见实物。此锌币更早其数十年,我想它在中国铸币史上应有一定研究价值,也应有其一席之地。  该币径24毫米,厚1.45毫米,重3克,铸工精美,钱文无粘连,表面有一层金红
期刊
竹雕西厢记笔筒    笔者在深入市郊农村收集藏品时,偶尔在一古老村庄的一户四合院家庭,发现了一个竹雕西厢记笔筒(见图)。由于设计独特,雕刻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这一用竹雕成的西厢记笔筒,口沿为花瓣形。高17.8厘米,径12.8厘米,周长40.2厘米,其中雕刻西厢记图案的长度为24.8厘米,约占周长的60%。图案采用浅雕、深雕和透雕三种技法,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图案内容是:在高高的垂杨柳下,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