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阳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秦王朝国都之所在,汉唐帝王多葬于斯,故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咸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年,馆藏文物多达万余件(组)。其中,玉器为精品中之重要一宗。本文从数百件玉器中选精撷要,作一介绍,供大家鉴赏,以证咸阳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之不虚也。
龙虎玉剑首(图1)外径4.7厘米,孔径0.3厘米,厚0.5厘米,征集。玉质润白细腻,局部有黄褐色小沁斑。正面图案为浮雕龙虎曲身舞爪相斗的场面。龙体细长于中孔外环绕两周,龙头侧面微昂,目圆睁,龙尾缠绕虎身中部。虎沿剑饰的外轮盘绕近一周,虎环眼圆睁,阔口,竖耳,有翼,长尾稍向内卷曲呈环形,四肢飞舞作被龙缠绕之后的挣扎状。背面为突起的谷纹,沿内径有一周凹弦纹,在各纹与中孔之间布置有自然流畅的线刻弦涡纹。
龙是古文文献中超自然力的神话动物,涵盖的范围很广。《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玄中记》亦有“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将龙蛇并举,蛇称小龙,亦龙之属。因而学者们以龙来指称文化遗物上的动物纹样也有很大的弹性,龙虎玉剑首上的龙即为小蛇,龙在秦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与秦人的历史传说有很大的关系。
虎是巴人图腾崇拜的对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说明巴人有崇虎的习俗。巴人出土的虎纹錞于、虎纹铜戈以及越来越多的巴文化遗物已证实了这一点。
龙虎玉剑首从纹样风格上分析,可能是秦本土文化与地域性巴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玉脆且易碎,故嵌有玉饰的剑不太可能作为实用品,它应为上层贵族用以昭明“尊卑有度”等级观念之物。
龙凤玉佩(图2)长10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征集。玉呈土白色,色泽淡雅,平面双雕。图案以龙为主体,龙在上,凤在下,龙凤连体呈“∽”形,龙为腾跃状,卷唇,角竖起,龙头上有线刻的眼、唇、须等。颈部有一小孔。凤冠直立,英颈回首,嘴与颈连接。风眼及尾部羽毛均为线刻,主体花纹由云纹和鳞纹组成,龙凤合体,顾盼有致,相映成趣。
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春秋战国以后,凤作为“四神”中的南方朱鸟,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龙凤玉佩将一动一静两种神兽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真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巧,造型雅致。
玉猪(图3)亦称玉握,是指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咸阳渭城周陵乡新庄出土。长11厘米,宽2.2厘米,高2.7厘米。质地为青玉,中间泛蓝黑色。猪实际上是个玉柱体,平面呈长条块状,极简单的雕刻手法表现了猪的四肢轮廓。刀法多为弧线,简洁,有力,平滑,笔道有力,刀刀见锋,为“汉八刀”雕工。
玉蝉(图4)亦称“玉琀”,是指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说文》释曰:“ 琀,送死口中玉也。”长6.3厘米,宽3厘米,咸阳塔尔坡出土。青玉刻成,玉质晶莹剔透。以九条阴刻线条将蝉的头,眼、身、翅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蝉双翅紧靠,边缘有刃感,寥寥数笔,刻画简练,神韵尺至。含玉的习俗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汉代的琀一般均作蝉形,或是取其饮露不食之清高,或因蝉脱壳成虫,以寄暂死复生的愿望。
玉猪、玉蝉这两件玉器均属葬玉之类。
“延年”玉璧(图5)直径15.8厘米,残高10.5厘米,厚0.7厘米。咸阳马庄岳王山交。玉料呈浅黄色,光滑圆润,壁圆扁平,下半部分残佚。正、背两而为排列整齐有序的乳丁纹,肉好的边缘各起弦纹一周,形成较厚的内外廓。在璧的外缘透雕螭虎图案,图案正中有“延年”二字。螭虎部位对称,头上有角,形态生动活泼,间有云气纹。
汉代墓葬中出廓镂雕壁很常见,但饰有铭文的璧却较为罕见。“延年”玉壁更显珍贵。故宫博物院藏有“长乐”、“益寿”二字的璧,这几个壁当届一类,应是同时代的吉语之作。
玉梳(图6)长8.5厘米,宽2.5厘米,咸阳马庄乡直布大队苏进化交。玉料呈黄色,略有红色浸斑。玉梳作扁体,呈半圆形,背平,两面梳背下各以阴线刻画出圆弧。梳柄制作别具匠心,以回头鸟首为造型,鸟首以阴线刻画而成,只简单的几笔就刻画出鸟的眼、耳、嘴等部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又用嘴将梳背与梳柄巧妙地连在一起,生动而有神,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以玉作梳,始见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葬,以后历代均有出土,但多无纹饰,这件鸟首纹饰玉梳在西汉文物中极其少见。
玉高脚杯(图7)高13.7厘米,口径6厘米。1974年咸阳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村“大泉汉墓”出土。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呈浅黄色,局部有乳白色、黑蓝色相间。质地光滑细腻,形状如杯状,平唇,筒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底为实心喇叭状。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代高脚杯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西汉初期墓曾出土一件,与咸阳马泉所出的高柄杯相差无几。
玉奔马(图3)高7厘米,长8.9厘米。1966年咸阳周陵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玉料为羊脂白玉,圆雕。马昂首挺胸,张口露齿,两目前视,双耳竖立,身躯肥圆,用阴线刻出飞翼,四肢粗短,作奔腾跳跃状。足踏刻云纹的长方形托板以示在无垠的太空遨游。羽人头系方巾,身着短衣,两于紧按马头,威武异常。汉代人多有羽化登仙的幻想,故当时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取材于神仙生活的相当广泛:“羽人”即仙人,“奔马”即“天马”。玉马肢体刚健,羽人神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玉马造型写意而又生动,堪称绝世佳品。
玉辟邪大小共两件,皆以和阗玉琢成,玉料呈青白色。大件玉辟邪(图9),高5.4厘米,长7厘米。辟邪昂首前视,张口露齿,鼻端翘起,鼻孔外露,双耳竖立,两颊饱满,颌下有长须,尾垂于地,腹生双翼,挺胸而立。小件玉辟邪(图10),高2.5厘米,长5.8厘米。辟邪呈捕物前的爬行状,腹生双翼,头有一角,面目狰狞,为凶猛、勇健的象征。背部有玉璞紫红皮色,辟邪是综合了狮、虎等动物形象的神兽,战国时代早就流传。辟邪有驱鬼域、辟邪魔、表瑞祥之作用。
玉熊(图11)高4.8厘米,长8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黄色晕斑,熊双耳后抿,双唇紧闭,两只小眼凝视前方,作漫步行走状。玉熊雕琢突出了“肥笨”。有意被缩短了的滚圆形躯体几乎贴着地,四肢、头颈肥短,一对圆睁的小眼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爱,
玉鹰(图12)长7厘米,宽5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红皮色。鹰圆目勾喙,双翅平展,尾羽散张,似发现有猎物,做俯冲捕捉状。鹰是凶猛之鸟。玉鹰当时置于汉元帝渭陵的“长寿宫”,意寓为帝陵安全的护卫者。
玉俑头(图13)玉质青白色,头部完整,颈下有断裂面。高8.5厘米,面宽4厘米,脂光圆润,两眼平视,凝重端庄。头戴帻,发梳辫上挽且有束发的布围,冠顶凸起处有一小孔,用于插笄。阴线刻出头发、眉须,恐是头戴方山冠的舞乐俑。
1966—1976年咸阳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的成批玉雕,表明汉元帝继其父之所好,仍遵循死后大量葬玉的习俗。《汉书》记载,“宣帝幸河东,凤凰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官,”玉在古代往往被赋予了人性、温和柔美的一面,这批玉器构思活跃,表现动感强烈,雕刻技法娴熟,造型新颖,使冷冰冰的玉泛出勃勃生机。
玛瑙耳杯(图14)长11.2厘米,宽6.5厘米,重量74克,北周器。出上于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西刘村。征集时已残破,后修复完整。耳杯,又名“羽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发现,秦以后盛行,多为漆制、陶制。西汉以前耳杯多有双耳,但这件北周玛瑙耳杯已无双耳,它是由汉耳杯演变而来的。玛瑙耳杯为椭圆形,宽沿,器壁内收,平底。玛瑙因含其他金属元素,灰、红、黑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耳杯为质地极少见的红玛瑙,两侧涤红,中间一抹红润的淡白色夹心。该耳杯从使用规格上讲可能为王公贵族或文人雅士所享用。东晋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至今令人心驰神往。浅浅的杯身,轻轻飘起,“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龙虎玉剑首(图1)外径4.7厘米,孔径0.3厘米,厚0.5厘米,征集。玉质润白细腻,局部有黄褐色小沁斑。正面图案为浮雕龙虎曲身舞爪相斗的场面。龙体细长于中孔外环绕两周,龙头侧面微昂,目圆睁,龙尾缠绕虎身中部。虎沿剑饰的外轮盘绕近一周,虎环眼圆睁,阔口,竖耳,有翼,长尾稍向内卷曲呈环形,四肢飞舞作被龙缠绕之后的挣扎状。背面为突起的谷纹,沿内径有一周凹弦纹,在各纹与中孔之间布置有自然流畅的线刻弦涡纹。
龙是古文文献中超自然力的神话动物,涵盖的范围很广。《广雅》云:“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玄中记》亦有“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将龙蛇并举,蛇称小龙,亦龙之属。因而学者们以龙来指称文化遗物上的动物纹样也有很大的弹性,龙虎玉剑首上的龙即为小蛇,龙在秦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与秦人的历史传说有很大的关系。
虎是巴人图腾崇拜的对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说明巴人有崇虎的习俗。巴人出土的虎纹錞于、虎纹铜戈以及越来越多的巴文化遗物已证实了这一点。
龙虎玉剑首从纹样风格上分析,可能是秦本土文化与地域性巴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玉脆且易碎,故嵌有玉饰的剑不太可能作为实用品,它应为上层贵族用以昭明“尊卑有度”等级观念之物。
龙凤玉佩(图2)长10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征集。玉呈土白色,色泽淡雅,平面双雕。图案以龙为主体,龙在上,凤在下,龙凤连体呈“∽”形,龙为腾跃状,卷唇,角竖起,龙头上有线刻的眼、唇、须等。颈部有一小孔。凤冠直立,英颈回首,嘴与颈连接。风眼及尾部羽毛均为线刻,主体花纹由云纹和鳞纹组成,龙凤合体,顾盼有致,相映成趣。
凤与龙一样,也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春秋战国以后,凤作为“四神”中的南方朱鸟,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龙凤玉佩将一动一静两种神兽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真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巧,造型雅致。
玉猪(图3)亦称玉握,是指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咸阳渭城周陵乡新庄出土。长11厘米,宽2.2厘米,高2.7厘米。质地为青玉,中间泛蓝黑色。猪实际上是个玉柱体,平面呈长条块状,极简单的雕刻手法表现了猪的四肢轮廓。刀法多为弧线,简洁,有力,平滑,笔道有力,刀刀见锋,为“汉八刀”雕工。
玉蝉(图4)亦称“玉琀”,是指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说文》释曰:“ 琀,送死口中玉也。”长6.3厘米,宽3厘米,咸阳塔尔坡出土。青玉刻成,玉质晶莹剔透。以九条阴刻线条将蝉的头,眼、身、翅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蝉双翅紧靠,边缘有刃感,寥寥数笔,刻画简练,神韵尺至。含玉的习俗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汉代的琀一般均作蝉形,或是取其饮露不食之清高,或因蝉脱壳成虫,以寄暂死复生的愿望。
玉猪、玉蝉这两件玉器均属葬玉之类。
“延年”玉璧(图5)直径15.8厘米,残高10.5厘米,厚0.7厘米。咸阳马庄岳王山交。玉料呈浅黄色,光滑圆润,壁圆扁平,下半部分残佚。正、背两而为排列整齐有序的乳丁纹,肉好的边缘各起弦纹一周,形成较厚的内外廓。在璧的外缘透雕螭虎图案,图案正中有“延年”二字。螭虎部位对称,头上有角,形态生动活泼,间有云气纹。
汉代墓葬中出廓镂雕壁很常见,但饰有铭文的璧却较为罕见。“延年”玉壁更显珍贵。故宫博物院藏有“长乐”、“益寿”二字的璧,这几个壁当届一类,应是同时代的吉语之作。
玉梳(图6)长8.5厘米,宽2.5厘米,咸阳马庄乡直布大队苏进化交。玉料呈黄色,略有红色浸斑。玉梳作扁体,呈半圆形,背平,两面梳背下各以阴线刻画出圆弧。梳柄制作别具匠心,以回头鸟首为造型,鸟首以阴线刻画而成,只简单的几笔就刻画出鸟的眼、耳、嘴等部位。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又用嘴将梳背与梳柄巧妙地连在一起,生动而有神,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以玉作梳,始见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葬,以后历代均有出土,但多无纹饰,这件鸟首纹饰玉梳在西汉文物中极其少见。
玉高脚杯(图7)高13.7厘米,口径6厘米。1974年咸阳秦都区马泉乡大泉村“大泉汉墓”出土。出土时残破,修复后完整。玉呈浅黄色,局部有乳白色、黑蓝色相间。质地光滑细腻,形状如杯状,平唇,筒形腹,腹下有柄,柄下为中空的盘足,底为实心喇叭状。据最新的考古资料证明,汉代高脚杯目前全国仅发现两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西汉初期墓曾出土一件,与咸阳马泉所出的高柄杯相差无几。
玉奔马(图3)高7厘米,长8.9厘米。1966年咸阳周陵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玉料为羊脂白玉,圆雕。马昂首挺胸,张口露齿,两目前视,双耳竖立,身躯肥圆,用阴线刻出飞翼,四肢粗短,作奔腾跳跃状。足踏刻云纹的长方形托板以示在无垠的太空遨游。羽人头系方巾,身着短衣,两于紧按马头,威武异常。汉代人多有羽化登仙的幻想,故当时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取材于神仙生活的相当广泛:“羽人”即仙人,“奔马”即“天马”。玉马肢体刚健,羽人神态飘逸,颇有仙风道骨。玉马造型写意而又生动,堪称绝世佳品。
玉辟邪大小共两件,皆以和阗玉琢成,玉料呈青白色。大件玉辟邪(图9),高5.4厘米,长7厘米。辟邪昂首前视,张口露齿,鼻端翘起,鼻孔外露,双耳竖立,两颊饱满,颌下有长须,尾垂于地,腹生双翼,挺胸而立。小件玉辟邪(图10),高2.5厘米,长5.8厘米。辟邪呈捕物前的爬行状,腹生双翼,头有一角,面目狰狞,为凶猛、勇健的象征。背部有玉璞紫红皮色,辟邪是综合了狮、虎等动物形象的神兽,战国时代早就流传。辟邪有驱鬼域、辟邪魔、表瑞祥之作用。
玉熊(图11)高4.8厘米,长8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黄色晕斑,熊双耳后抿,双唇紧闭,两只小眼凝视前方,作漫步行走状。玉熊雕琢突出了“肥笨”。有意被缩短了的滚圆形躯体几乎贴着地,四肢、头颈肥短,一对圆睁的小眼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爱,
玉鹰(图12)长7厘米,宽5厘米,通体白色,局部有红皮色。鹰圆目勾喙,双翅平展,尾羽散张,似发现有猎物,做俯冲捕捉状。鹰是凶猛之鸟。玉鹰当时置于汉元帝渭陵的“长寿宫”,意寓为帝陵安全的护卫者。
玉俑头(图13)玉质青白色,头部完整,颈下有断裂面。高8.5厘米,面宽4厘米,脂光圆润,两眼平视,凝重端庄。头戴帻,发梳辫上挽且有束发的布围,冠顶凸起处有一小孔,用于插笄。阴线刻出头发、眉须,恐是头戴方山冠的舞乐俑。
1966—1976年咸阳新庄汉元帝渭陵出土的成批玉雕,表明汉元帝继其父之所好,仍遵循死后大量葬玉的习俗。《汉书》记载,“宣帝幸河东,凤凰集,得玉宝,乃起万寿官,”玉在古代往往被赋予了人性、温和柔美的一面,这批玉器构思活跃,表现动感强烈,雕刻技法娴熟,造型新颖,使冷冰冰的玉泛出勃勃生机。
玛瑙耳杯(图14)长11.2厘米,宽6.5厘米,重量74克,北周器。出上于咸阳渭城区北杜乡西刘村。征集时已残破,后修复完整。耳杯,又名“羽觞”,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发现,秦以后盛行,多为漆制、陶制。西汉以前耳杯多有双耳,但这件北周玛瑙耳杯已无双耳,它是由汉耳杯演变而来的。玛瑙耳杯为椭圆形,宽沿,器壁内收,平底。玛瑙因含其他金属元素,灰、红、黑几种颜色相杂或相间出现。玛瑙耳杯为质地极少见的红玛瑙,两侧涤红,中间一抹红润的淡白色夹心。该耳杯从使用规格上讲可能为王公贵族或文人雅士所享用。东晋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至今令人心驰神往。浅浅的杯身,轻轻飘起,“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