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帮助大学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为教学目标的大学生必修课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与其学习、成长、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通过课堂新闻播报等教学改革,精选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可有效实现“立足学生、关注社会、解决疑问、用活教材”的教学宗旨,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93-02
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领域,大学生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受众群体,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基础》课应当聚焦现实、回应热点,因此如何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是当前基础课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
社会热点问题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与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广大群众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事件和问题。本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为:社会热点问题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定时期内经过各种途径传播,被人们广泛关注并讨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焦点问题。从内容上看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国家大事类,例如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天舟一号成功发射,也有社会民生类,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问题,还包括社会突发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复杂性、大众性、影响力强等特点,既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社会问题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冲击着社会公众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基础》课教学中的价值
现如今大学生知识水平普遍较高,思维活跃,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大学生不仅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热点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可以说社会热点问题是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基础课教学,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人的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1]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往往是最能敏锐感知到时代脉动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能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和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再加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因此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同主张观点的影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辩证的思考,导致其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和矛盾日益明显。基础课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鉴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针对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校园贷”,甚至“裸贷”现象,结合大学生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结合基础课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关内容讲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010年教育司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这表明了基础课应贴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注重学生需求。但现实课堂上仍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现实需求,致使学生出现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如果基础课教学依旧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不能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答他们的现实困惑,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2]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时政问题,如果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入口,将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实际的热会热点案例运用到基础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材料,提高理论课的生动性,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结合起来,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另外,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引导,有利于将基础课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实现“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成长成才的方向。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理想信念缺失,诚信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而“社会热点内含着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的甚至是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它的各种社会评论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3]基础课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和运用到基础课教学,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学生认清社会问题的本质,解决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另外,也可以使大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立志成才。 三、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基础》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社会热点融入基础课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开展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基础课内容有效融为一体。
(一)课前进行新闻播报,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基础课一些章节理论性较强,纯粹的知识讲授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在基础课中采取课前新闻播报的形式,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在新学期第一周上课就布置任务,将班级人数按教学周数分为若干个小组,从第二周开始每周一个小组进行新闻播报。每个小组精选最近国际、国内、校内等领域的重大热点、焦点新闻,或与基础课内容有关的热点时事。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制作成PPT,也可以录制成视频,在上课前上台展示,要求有主播,有评论员,主播负责介绍新闻内容,评论员对该新闻进行简要评论。新闻播报结束后让在座同学提问,播报的同学负责解答,而后由教师针对新闻播报评论的内容和互动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积极导向。这样就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基础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兴趣和习惯,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精选社会热点,整合融入基础课教学。
社会热点事件数量巨大,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既有正面事件也有负面事件,因此教师要精心筛选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坚持时效性、契合性、典型性的原则。首先,选取社会热点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时效性,一些事件在当时是热点问题,但是过段时间就已成“旧闻”,所以在讲解某些案例时应选取近些年或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讲解复旦投毒案比马加爵案更贴合学生关注点。其次,社会热点的选取要与基础课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契合,与学生主体密切联系,服务于教学需要。基础课共有九章内容,每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共生活道德、法治理念等等,基础课在选取社会热点时要与章节内容相契合。如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可引入共享单车案例,共享单车方便人们出行,但有些却遭到人为破坏,这体现了部分人社会公德的缺失,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和相关企业如何作为以减少此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并上升到教材原理,实现知行统一。另外,坚持典型性原则,分清主次,在同类社会热点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在讲法治部分,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呼格案、聂树斌案讲解正当程序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还比如可以在第七章分析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案,使同学们明白遇事要以法治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权威。
(三)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解。
组织学生围绕社会热点进行课外实践教学,“当前大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社会实践,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阅历相对简单,大学虽然拆除了物质的围墙,而精神的篱笆依然存在,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联系实际才会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4]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于其影响比较广泛和持久,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运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引导,还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论文比赛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社会上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如公交车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对社会公德展开正反方面的辩论,从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引导,使同学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可以就热点问题进行社会或校园访谈,制定相关的访谈题目和方案,指导学生记录访谈过程,最后提交访谈总结报告。另外,教授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寒假开展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阅历。还可设置优秀调研奖,对其中优秀调研报告给予奖励,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构建热点网络教育平台,及时互动引导。
当今大学生普遍偏爱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基础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来构建热点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首先,基础课教师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建立微信群、QQ群等,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师生自由讨论交流,并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仅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基础课的亲和性。其次,可以开设思政课教学网站,开辟社会热点透视、社会热点资源等专区,及时更新社会热点事件,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弥补课堂教学延迟性的缺陷。同时,还可以将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观点、评论引入网站,构建师生讨论专区,通过在线问题讨论、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构建网络热点教育平台,实现从“课上”到“线上”的互动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使社会热点问题与基础课有效融合,达到基础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2]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3]張守龙.论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整合与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68.
[4]王宝林,宁悦.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2.
作者简介:
仇小蕊(1990.02—),女,河南开封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大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93-02
社会热点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领域,大学生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受众群体,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基础》课应当聚焦现实、回应热点,因此如何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是当前基础课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
社会热点问题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与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广大群众关注、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事件和问题。本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界定为:社会热点问题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背景下,一定时期内经过各种途径传播,被人们广泛关注并讨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焦点问题。从内容上看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国家大事类,例如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天舟一号成功发射,也有社会民生类,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问题,还包括社会突发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复杂性、大众性、影响力强等特点,既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的情况下,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能够随时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社会热点信息,社会问题将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冲击着社会公众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二、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基础》课教学中的价值
现如今大学生知识水平普遍较高,思维活跃,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社会的前途与命运。大学生不仅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热点事件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可以说社会热点问题是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基础课教学,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人的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1]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往往是最能敏锐感知到时代脉动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和感兴趣,能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和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再加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因此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同主张观点的影响,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辩证的思考,导致其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和矛盾日益明显。基础课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鉴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针对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校园贷”,甚至“裸贷”现象,结合大学生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结合基础课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关内容讲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010年教育司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这表明了基础课应贴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注重学生需求。但现实课堂上仍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学生现实需求,致使学生出现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如果基础课教学依旧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不能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解答他们的现实困惑,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2]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时政问题,如果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入口,将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实际的热会热点案例运用到基础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材料,提高理论课的生动性,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结合起来,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另外,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引导,有利于将基础课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实现“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成长成才的方向。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理想信念缺失,诚信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而“社会热点内含着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的甚至是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关于它的各种社会评论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3]基础课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和运用到基础课教学,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学生认清社会问题的本质,解决他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另外,也可以使大学生认清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立志成才。 三、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到《基础》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社会热点融入基础课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开展课外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基础课内容有效融为一体。
(一)课前进行新闻播报,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基础课一些章节理论性较强,纯粹的知识讲授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在基础课中采取课前新闻播报的形式,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在新学期第一周上课就布置任务,将班级人数按教学周数分为若干个小组,从第二周开始每周一个小组进行新闻播报。每个小组精选最近国际、国内、校内等领域的重大热点、焦点新闻,或与基础课内容有关的热点时事。人人参与,分工合作,制作成PPT,也可以录制成视频,在上课前上台展示,要求有主播,有评论员,主播负责介绍新闻内容,评论员对该新闻进行简要评论。新闻播报结束后让在座同学提问,播报的同学负责解答,而后由教师针对新闻播报评论的内容和互动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积极导向。这样就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基础课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兴趣和习惯,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精选社会热点,整合融入基础课教学。
社会热点事件数量巨大,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既有正面事件也有负面事件,因此教师要精心筛选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时,要坚持时效性、契合性、典型性的原则。首先,选取社会热点必须与时俱进,要有时效性,一些事件在当时是热点问题,但是过段时间就已成“旧闻”,所以在讲解某些案例时应选取近些年或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讲解复旦投毒案比马加爵案更贴合学生关注点。其次,社会热点的选取要与基础课教学内容和目标相契合,与学生主体密切联系,服务于教学需要。基础课共有九章内容,每章都有不同的主题,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共生活道德、法治理念等等,基础课在选取社会热点时要与章节内容相契合。如在讲解社会公德时可引入共享单车案例,共享单车方便人们出行,但有些却遭到人为破坏,这体现了部分人社会公德的缺失,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和相关企业如何作为以减少此类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并上升到教材原理,实现知行统一。另外,坚持典型性原则,分清主次,在同类社会热点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在讲法治部分,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呼格案、聂树斌案讲解正当程序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还比如可以在第七章分析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刑案,使同学们明白遇事要以法治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增强法治意识,尊重法律权威。
(三)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解。
组织学生围绕社会热点进行课外实践教学,“当前大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社会实践,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阅历相对简单,大学虽然拆除了物质的围墙,而精神的篱笆依然存在,缺乏对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联系实际才会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4]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于其影响比较广泛和持久,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运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引导,还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论文比赛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社会上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如公交车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等,对社会公德展开正反方面的辩论,从中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引导,使同学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可以就热点问题进行社会或校园访谈,制定相关的访谈题目和方案,指导学生记录访谈过程,最后提交访谈总结报告。另外,教授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寒假开展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提高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阅历。还可设置优秀调研奖,对其中优秀调研报告给予奖励,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构建热点网络教育平台,及时互动引导。
当今大学生普遍偏爱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热点新闻资讯,基础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来构建热点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首先,基础课教师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建立微信群、QQ群等,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师生自由讨论交流,并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仅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且能够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基础课的亲和性。其次,可以开设思政课教学网站,开辟社会热点透视、社会热点资源等专区,及时更新社会热点事件,对国内、国际发生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弥补课堂教学延迟性的缺陷。同时,还可以将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观点、评论引入网站,构建师生讨论专区,通过在线问题讨论、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构建网络热点教育平台,实现从“课上”到“线上”的互动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使社会热点问题与基础课有效融合,达到基础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
[2]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3]張守龙.论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整合与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68.
[4]王宝林,宁悦.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2.
作者简介:
仇小蕊(1990.02—),女,河南开封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