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机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生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要承担起这一重任,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本文分析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索其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职生 社会责任感 现状 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辅导员骨干研究专项A类项目,JAS14101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6-02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分流到社会各行业的第一线,他们是基层岗位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贡献绝不亚于精英人才。党的十六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重大任务,“和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庞大的基层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当今网络信息高速运转又良莠不齐、人民贫富差距日益明显、西方思潮不断渗透,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出新挑战。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1]彭定光教授从伦理学角度指出,“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2]赵兴奎、张大均教授从心理学角度看认为“社会责任心是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3]“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4]这些界定共同点是强调个体对社会责任及应有的自觉性和集体意识。本文整合分析,认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应呈现出个体由内向外延伸的一种状态,在集体和社会中,能够自觉主动地承担起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行为。
  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一)调研对象及其方法
  本文以问卷、访谈方式进行调研,对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等三所漳州公办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调查。共发放出问卷586份,回收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71份,男生116人,女生455人,中共(预备)党员16人,涵盖三个年级六门不同学科的学生。
  问卷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学校德育方式和效果、社会环境”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并结合访谈6名高校学生处行政管理人员、6家用人单位负责人,以求调研结果比较客观立体。
  (二)调查结果分析
  整合分析问卷发现,漳州公办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状态,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乐于奉献、渴望被认可的意识较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突显出较不理想状态,他们自信心普遍偏低,对责任的认知和行为不统一,偏重个人利益。本文认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理解层面不高,出现知行不统一的矛盾性,易受他人影响的波动性,考虑事情的利己性,呈现为“意识上当担,行为上淡化”的状态。
  1.具备是非评判标准,但会弱化自身行为
  访谈对象认为高职生具备较明确的是非观念及评判标准,但自我约束行为不力,存在一种侥幸心理、逃避责任的行为,这在问卷中也得到印证。如“同学打算在公寓使用违规电器等,你会怎么处理?”、“你是否有闯红灯等行驶行为?”、“你身边是否需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或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行为的同学?”、“当你在公共场合发现他人被盗窃,你会怎样做?”数据表明高职学生虽然普遍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对有违反法律与道德的现象与行为比较宽容和放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
  2.理解集体社会利益,但会侧重个人利益
  在“你觉得自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吗?”问题上,98%学生认为自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在涉及到个人利益问题上,则表现出知行不一。“当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和个人私事的时间段相冲突,你一般怎么处理?”、“你是否愿意到基层或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两年以上的志愿服务?”等问题上表明,大部分高职生权衡个人和集体利益时,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既有的认识和理念就会发生动摇。
  三、影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因素
  从高职生成长过程来看,个体认知和自我发展水平是内因,而家庭教育欠缺、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三方面外在因素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没有形成良好合力,最终使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呈现出“意识上当担,行为上淡化”状态。
  (一)学生个人因素
  任何外因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个人因素是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1.自我认识评价模糊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自身对就读高职认识不明确,注重自我感受,自信心不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是“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的学生,自己的“生存需要”都满足不了,更难以履行肩上的社会责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依赖、焦虑等自信心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从众心理和被动状态,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从而削弱进取心,使其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
  2.自我约束能力薄弱
  一部分高职生在高中阶段属于“问题生”,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行为都不尽人意,在学习、工作和遵守校园纪律方面,表现较为被动,缺乏虚心和耐心,缺乏钻研精神,浮躁不踏实,常有违规违纪现象。采访中用人单位也普遍认为,高职生动手能力强,但自我约束力弱。
  (二)家庭环境
  问卷中63.3%学生认为家庭环境对自己社会责任感形成影响最大。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奠基作用,换而言之,高职生初成的社会责任感在入高校之前已经成型了。   1.家庭责任教育欠缺
  在家庭教育方面,学习成绩一直被家长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参照标准,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且部分家庭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不良品格,忽略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2.亲子间沟通缺乏
  受市场计划经济影响,部分家长树立“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为尽快提高家庭收入,家长或心胸狭隘、违背良知,或忙于应酬、吃喝玩乐等,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造成孩子急于求成、逃避责任、不愿贡献、人际关系疏远等不良品格。
  (三)高校因素
  高校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在开展责任教育活动中,受到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制约,责任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1.责任教育未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都会开展一系列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问卷中近32%的学生认为活动形式化,效果不好,可见高校责任教育开展的方式并非学生喜闻乐见的,停留在班会和团日活动层面上,缺乏社会实践,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和互补性。
  2.教辅人员师资力量缺陷
  部分高职院校是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师资力量及管理理念并未同步提升。少数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知识轻道德现象,外聘教师则更为明显,还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不当言论,这都削弱高校对学生责任教育效果。而辅导员也存在诸多弊端,大部分辅导员是毕业直接到高校就业,本身缺乏社会历练,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缺少令人信服的实践素材,又因辅导员被认同感较低,转岗愿望迫切,造成辅导员队伍人心不稳,影响了高校责任教育的渐进性。
  (四)社会环境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各界舆论、各种文化影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面临全新挑战。
  1.社会对高职生另眼相待
  潘懋元先生认为本科生和高职生是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5]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本科院校高于专科学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强于高职生,诸多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要求至少本科学历以上。社会的眼光成为一道痼疾,造成高职生意志消沉,还由此产生一些不健康心理,如对学校或社会失望、对他人冷漠,造成逃避责任、自卑、自私等。
  2.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
  高职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但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弱,良莠不齐的西方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文化建设,如张扬个性、拜金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不断渗透,导致高职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嬗变,在一定程度上都极大削弱社会责任感;某些党政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人际关系扭曲等丑恶现象败坏社会风气;网络媒体过度报道娱乐新闻,低级趣味内容不断滋生,暴力色情等大量网络文化侵害高职生身心健康。
  四、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并非五年十年就能见成效的,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和互相支持,不可偏废一方,形成良好的合力,方能培育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职生。
  (一)学生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源泉
  1.明确自身定位
  高职生就业方向是面向社会各基层部门和岗位,要明确自身定位,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拓宽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通过认知实习和短期见习等社会实践,剖析自身优缺点,采取措施弥补不足,把自身职业定位和社会联系起来,把自己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转变他人对高职生眼高手低的印象。
  2.进行自我教育
  高职生务必改变自我教育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现状,面对他人诱惑和社会负面影响,能坚持正确理念和行为,因此,自我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它是学生改变个体的核心力量。同时,主动投入社会实践,把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把社会责任上升到内在需求。
  (二)家庭是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基点
  1.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要树立正确人才观,不因孩子是高职学生而觉得脸面无光,而是发现孩子闪光点、肯定孩子攻读的专业、鼓励孩子扎实专业技能,引导孩子将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层面上,成为孩子成长道路的好家长。
  其次,和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志愿者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唤醒孩子荣辱观,把自己责任和家庭责任、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肯定孩子远大理想信念,以主人翁态度去学习生活,服务他人。
  2.注重言传身教
  孩子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初成都深受家长影响,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不仅要循循善诱,而且要以身作则,承担起家长角色和责任,承担起工作岗位职责,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成为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榜样。
  (三)高校是强化社会责任感的阵地
  1.发挥教辅主导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先,教辅人员以自身高度的职业道德感、育人使命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源泉,高职院校应加强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责任意识源自内心需要,自觉把社会需要和个人成长成才联系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2.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高校有规划地举办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三下乡”、“重走红色基地”、专业实习、社区服务和公益慈善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相关性,深刻领会责任的重要性,从实践中真正感知责任的内涵,不断升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是考验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1.加强法律约束
  净化社会环境是一项艰难的综合治理问题,但迫在眉睫。因此国家要尽快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法制约束力,营造出良好法制环境,明确公民责任意识,制定合理责任追究制度,同时通过高校普法,提高高职生对基本法律的了解,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我国正处于巨大的改革浪潮中,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不断涌入,高职生对西方文化的辨别能力差,如何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和精神殖民,是需要社会正确导向、高校教育引导,更需要法律对不良西方文化的约束和追责。
  2.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要转变对高职“低分低能”看法,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是离不开少数的领袖精英,更离不开一线岗位上的基层人才。促使大学生顺利走向岗位,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7]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高职生就业市场,开展就业服务介绍会、就业咨询建议活动、创业培训公益活动等,为高职生解答就业创业疑虑,切实缓解高职生就业压力,这既是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表现,也是让高职生感受到政府的关爱,将后必将回馈社会。
  3.树典型重宣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向高职生做宣传,先进典型人物首选是学生身边的人,是深受学生喜欢、崇拜的对象,且需要注意对这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用语,须以客观语言如实报道,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才能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和行为。而对于社会不良的现象和害群之马的公众人物,也应如实报道,起到警示警戒作用,引导高职生自觉遵守社会准则意识。
  依托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公交车站台滚动宣传栏等媒介,加大正能量信息宣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有助于提高高职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情感投入。
  综上所述,家庭、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必须形成合力,使高职生明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高职生明确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来肩负起“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内在需求成为一股强大吸引力,时刻鞭策学生自觉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并付诸实践,使社会责任感呈现一种由内向外延伸的状态,主动地承担起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谢四平,朱雯霞,谭建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1-43.
  [3]赵兴奎,张大均.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77-79.
  [4]李逸凡.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00.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1.
  [6]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10.3.
  [7]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
  作者简介:
  陈玉婷(1982.10-),女,福建云霄人,硕士学位,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工作。
  蔡冰(1984.8-),女,福建漳州人,硕士学位,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工作。
  曾雅娟(1982.3-),女,福建平和人,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选题立意、内容结构、讲授方法、呈现形式、四个维度分析了C20联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初中英语写作微课内容,归纳出优秀中学英语微课内容要素,以期能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助力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微课 初中英语写作 内容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99-02  一、引言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学科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方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是现在不少独立院校都在推进的课程改革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当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迎难而上。对于如何推进翻转课堂背景下独立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不妨从建构主义的知识领域分野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将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一种“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思政理论课的博雅教学理念,促使学生真正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翻转课堂 思政理论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低年级学生,本性爱动,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期刊
【摘要】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的提升,梳理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各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内容衔接关系,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分层递进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材料成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对材料成形CAD/CAE/CAM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材料成型 CAD/
期刊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 是学校建设的龙头和发展的主旋律,可以综合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学科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新疆某高校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通过文献复习法,专家咨询法、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收集、确定适合学科评估的指标内容,通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科学研究确定学科指标权重,最终建立符合该高校学科发展的评估体系,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理工科中相对“冷门”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更是严峻,如何提高理工科研究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专业为例,对理工科研究生就业指导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 就业指导 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利用Moodle系统开展探究学习的可行性,并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为例,提出了Moodle支持下的探究学习模式,分析了模式的流程及教学设计方法,提出的模式对Moodle系统下开展探究学习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Moodle 探究学习 模式 信息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与网页设计整合教学模式研究
期刊
【摘要】将 AHP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评价中,详细地讨论了在该评价系统中各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因,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评价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学研 层次分析法 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山东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选择及优化研究》(SDYY13046)。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护理专业男性本科毕业生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对其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对这些男性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深入访谈,其结果为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为护理专业,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爱好和薪酬期待等。  【关键词】男性护理本科毕业生 择业方向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668。
期刊
【摘要】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育本身脱离了人最基本的感情和感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无声的抗议来发泄情绪。而这种反抗的情绪在正处于青春期且无法控制自我心理感情的初中生中尤为明显。笔者通过在中学的教学经验及研究,提倡“新感性”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感情 感性 “新感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7-02  一、当代初中教育方式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