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向学生渗透科技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有机渗透,激发科学的探究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将科技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旋转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接着问: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猜测各有各的道理,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激发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这时教师马上提问: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指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公式的思考方法上,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探索方法的思考正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的.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探究活动中验证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经历了知识产生的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经历了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学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由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量出自己身边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到圆周率. 在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周率,让学生明确:对古代人民来说,圆周率的计算是一件复杂繁重的工作. 圆周率的理论研究和计算过程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和科技进步. 几千年来,无数的著名科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如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立的圆周率计算新方法 ——“ 割圆术 ” .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7 位的人.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 有意教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众所周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随着数学的高度抽象,它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数学表现出了科学和技术的双重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将科技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因素.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图片向学生介绍古人的“逢十进一”、数的发展历史、数的原始表示法以及阿拉伯数字、自然数等知识. 特别指出阿拉伯数字并不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不擅长交流的印度人发明的. 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历史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知识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又如教学“年月日”时,结合教材补充介绍平年和闰年,阴历和阳历的有关知识. 针对“为什么每 4 年有一个闰年”这个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看有关太阳、月亮和地球公转自转的动画演示. 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也能从中学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科技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刻苦、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有度把握,强化科学思维方法
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科教学,而数学学科则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但切忌牵强附会,盲目堆砌,应恰如其分地把握精确.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当然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适度地强化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网络课堂上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量,学生浏览我国每年交通事故统计表,2003年的“非典”感染人数统计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统计表,感受统计表中的数据所蕴含的无限思考,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并整理成统计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建立联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 可让学生读读,说说,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也让学生意识到了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极其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土地资源,节约粮食.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可利用这样的数据编成问题:(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2)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 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用这样的素材学习,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又提高了科学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寓科技教育于数学课堂中,丰富了数学课堂,加强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青少年科技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传授、经验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意过程,应该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一、 有机渗透,激发科学的探究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将科技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旋转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接着问: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猜测各有各的道理,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激发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这时教师马上提问:圆锥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指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公式的思考方法上,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探索方法的思考正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的.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探究活动中验证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经历了知识产生的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经历了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学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由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量出自己身边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到圆周率. 在学生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周率,让学生明确:对古代人民来说,圆周率的计算是一件复杂繁重的工作. 圆周率的理论研究和计算过程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和科技进步. 几千年来,无数的著名科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如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立的圆周率计算新方法 ——“ 割圆术 ” .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7 位的人.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 有意教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众所周知,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随着数学的高度抽象,它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数学表现出了科学和技术的双重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将科技教育、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因素.
例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图片向学生介绍古人的“逢十进一”、数的发展历史、数的原始表示法以及阿拉伯数字、自然数等知识. 特别指出阿拉伯数字并不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不擅长交流的印度人发明的. 学生了解这些数学历史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知识能力和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又如教学“年月日”时,结合教材补充介绍平年和闰年,阴历和阳历的有关知识. 针对“为什么每 4 年有一个闰年”这个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看有关太阳、月亮和地球公转自转的动画演示. 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也能从中学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科技教育,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刻苦、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有度把握,强化科学思维方法
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学科教学,而数学学科则是开展科技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但切忌牵强附会,盲目堆砌,应恰如其分地把握精确.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当然不可能花大量时间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适度地强化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网络课堂上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量,学生浏览我国每年交通事故统计表,2003年的“非典”感染人数统计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统计表,感受统计表中的数据所蕴含的无限思考,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并整理成统计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建立联系,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 可让学生读读,说说,既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也让学生意识到了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耕地面积极其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土地资源,节约粮食.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可利用这样的数据编成问题:(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2)人的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 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用这样的素材学习,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又提高了科学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寓科技教育于数学课堂中,丰富了数学课堂,加强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青少年科技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传授、经验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意过程,应该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