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巧抓问题主线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为切实保障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主问题设计教学,以构建高效课堂。抓住问题主线设计教学既有利于简化教学环节,强调内容集中;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准确认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主问题的切入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主线这两个角度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主线;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又被称为“中心式问题”或“上位问题”,具有探究性、整体性、梯度性、精练性以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主问题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与欣赏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建构主义式的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 找到问题主线切入点
  通过抓住问题主线来构建高效课堂,首先需要明确主问题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抓问题主线。初中语文文本在阅读深度以及广度上均有所提升,则问题主线也相对复杂,因此教师在抓住问题主线设计教学时也应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一)并行线索
  许多文本尤其是叙事类文本都有线索,把握了线索,也就把握了文章主线。线索分为明线索与暗线索,明线索一般为一件事情或者一件事物,暗線索则一般指人物在情感、精神、态度上的变化,明线索贯穿全文,暗线索升华主题,明暗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本主线明晰而又颇有内涵。
  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一遍线索相关知识,而后如是设置问题:“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线索很明显,就是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的‘背影’,那么《藤野先生》这篇的线索是什么?除了明线,是否还有暗线?”经短暂思考后,学生很快得出文章的明线为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并不知道文章暗线是什么,则教师提示学生文章暗线一般为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受到启发,得出暗线为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情感变化。教师对学生答案表示肯定,并对文章线索再次进行总结:“部分叙事性文本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一般为一件事情或者事物,暗线则一般为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明线为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为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如是,先带领学生回顾一遍文章线索相关知识,而后创设问题情境,检验学生对线索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解答问题以后,教师再次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突出文章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多元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本阅读必须明确的问题。一方面,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生经历是复杂的,同一件事情可折射出多个道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同一篇文章所挖掘出的文本主题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以《壶口瀑布》一课为例。教师如是引导学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是也蕴含着多元主题,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主题呢?”学生阅读后得出以下答案: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来表达对壶口瀑布壮美景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进而引发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奔腾不息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惧艰险、勇于牺牲的民族品质;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品质与人生经历:即使左右碰壁,历经磨难,但越挫越勇,永远保持勇往直前的姿态。还有极个别学生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我看黄河就是黄河,因为她的壮美打动了我,所以我愿意用笔墨来描写她。我们为什么要对文章进行过度解读呢?”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可取之处进行肯定,并提出建议:“确实,我们在讲解与做题时会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并有可能误解作者原意。但身为一名读者尤其是学习语文的学生,我们应该通过解读文本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过度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可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同时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同声音以及质疑的出现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恰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
  (三)丰富画面
  有些文本例如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等善于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将事件定格,传达作者的心声,从而突出中心思想,即“一切景语皆语”。除了文本语言以外,文本中往往还附有插图,这些插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揭示中心的作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能通过画面剖析文章主题,搭建起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桥梁,并以此培养学生运用借景抒情写作手法的能力。
  以《一滴水来到丽江》一课为例。这篇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描述一滴水从雪山之巅到丽江的旅行,语言诗意灵动,画面美丽而又奇幻,叫人向往不已。这篇文章的主题较易理解:通过优美的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特征,向读者展示了数个丽江的美丽画面。教师提问:“文中描写了几幅画面?并用简练的语言为每一幅画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学生给出答案:“丽江格局图、丽江风景图、丽江历史图、丽江生活图。”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肯定,并进一步询问以上图画分别对应文章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哪几部分。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引导:“读完这一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学生答:“作者的语言实在是太优美了,作者应该是个善于观察的人。”有的学生答:“丽江太美了,看完作者的描述,我也好想来一次丽江的旅行啊。”还有的学生答:“其实我的家乡也很美丽啊……”接下来教师则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堂练笔任务,要求学生转换自己的身份,用拟物的手法,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为自己家乡的风景描写一段话。
  如是,不仅给予学生感受美的机会,更给予学生创造美的机会。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画面来感受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历史带来的独特美感,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培养,自我展示的需求亦得到满足。   (四)曲折情节
  曲折的情节不仅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还能塑造更为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主要矛盾,升华文章主题。文本中曲折的情节往往能成为该文本的主要特色,且常常隐含着人生哲理。对此,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之中,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动情节的感受,进而深度挖掘文本。
  以《范進中举》一课为例。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按照故事情节,文章主要可分为哪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描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答案为:文章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以及范进中举后这两大部分,范进中举前故事情节:中秀才,丈人贺喜;借盘缠,范进遭骂。范进中举后故事情节:断炊烟,范进买鸡;见喜报,范进发疯;打贵人,丈人趋炎;送礼物,张乡绅附势。分析完毕以后,教师就文章主题再次提问:“这样的情节反转说明了什么?或者说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学生做出解答:“讽刺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教师进行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带给人强烈的冲击感,能突出文本主题与人物特征,从而能更为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可恰当运用对比这一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与中心思想。”
  由是,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来感受文本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所展示的故事描写方法应用到日常写作中去,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 如何有效设计问题主线
  在明确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问题主线以后,教师还需要对问题主线进行有效设计,以发挥问题主线的价值。不少教师都知晓问题主线是什么,却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上缺乏有效性,导致学生听不懂、记不住、学不会,使学生难以真正收获知识并应用知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主问题充满兴趣与好奇心时,则学生更有可能把握课堂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问答效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以《马说》一课为例。教师以说书的形式导入课程:“话说,曾经有一匹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如今却被马夫埋怨:‘根本就没有千里马!’这是为何?且听我细说……”通过说书这一较为新颖的形式引出课文并设置悬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且问题的设置隐含了文本的中心思想: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在梳理完课文以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个仿写句子的任务,例句为:千里马吃不饱粮草,就变成了普通马。学生的答案十分富有创造性:金子被埋在土里,就变成了石头;琴声被传给牛听,就变成了噪声;针被扔进海里,就变成了废铁……对于学生答案,教师皆予以鼓励性评价。而后询问学生这些句子在中心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只有正确使用物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针对现实来说,只有合理对待与培养人才,才能使人才尽心尽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如是,所设置的趣味性环节皆为解决文本的主问题而服务,不仅能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更为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及时捕捉反馈,精准指导内容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且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跟进教师进度以及是否能够掌握知识都应成为教师及时捕捉的信息。只有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最真实反馈,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主要知识点时出现的问题,而设置好的主问题则正是在等待课堂上学生的互动反馈。
  以《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为例。教师如是设置问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的学生答道:“我认为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看风景。”便有学生反驳:“难道就不能单纯地因为一时兴起所以干脆秉烛夜游解解闷吗?”有的学生答道:“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有变化的,先是因为愁思而难以入眠,而后因看见月色而欣然,文章的最后一句则表现出了作者的豁达与乐观。”还有的学生答道:“东坡先生就是强颜欢笑,明明壮志难酬却要说‘欣然’,从他打趣说他俩是‘闲人’就能看出来。”通过分析学生反馈,教师发现学生在分析文本思想时往往带有较为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容易有失偏颇或不全面,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都言之有理,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读者,我们应该更为全面地、客观地来分析作者情感。”故而可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将大家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贬谪的悲凉,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最终表现出来的便是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抓住主线问题进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对学生进行艺术化的点评。当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对于主问题产生自我反馈、在阅读中表达阅读体验后,不能生硬地将学生拉向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而应对学生想法进行鼓励性评价,带领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后巧妙地带领学生“浅出”。
  (三)分析学生学情,灵活调整梯度
  教学设计为学习者而服务,因而教师在设计主线问题时还应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整体学情,并根据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计教学时做好相应的问题预设,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效率,从最大程度上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可结合朱自清的《背影》,分析八年级学生学情。八年级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初中课程学习以后,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有能力快速阅读完文本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但往往概括得还不够准确精练。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活跃的青春期,易与父母发生矛盾,《背影》这篇文章恰反映了父子情深,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细致入微的爱,则教师可着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教学。在提问时,教师可通过直接点名的方式来提醒学生认真听课,同时对问题进行难度分层,以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力较弱的学生如是发问:“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对于学力中等的学生如是发问:“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概括每一次背影出现的主要故事情节。”对于学力较强的学生则发问:“许多文章不仅有明线,还有暗线,暗线则一般为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那么这篇文章是否有暗线呢?”这一问具有较高难度:虽然背影出现的地方不一样,但父子情深的情感一脉相承,谈不上多大的情感变化,故而无暗线;但由于事件不一样,则所体现出的情感亦有细微差别,故而有暗线。最后,教师有必要再次带领学生感悟父子情深,于是为学生布置练笔任务:给自己的父亲写一段话,字数、题材不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还要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来设计主线问题教学方案。这样有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开动脑筋,教师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巧抓问题主线来构建高效课堂,可从问题主线切入点以及如何有效设计问题主线这两个角度来入手。其中问题主线切入点包括明暗双线、多元主题、丰富画面以及曲折情节等;有效策略则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及时捕捉反馈以及灵活调整梯度等。探索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意在更为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而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会赞.问题为主线,提高课堂效率: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2015(9):84.
  [2]翟丽娜.以问题为主线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4(27):172.
  [3]李华宇.浅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三步曲[J].读写算,2021(5):165-166.
  作者简介:
  邓美玉,福建省永安市,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