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威胁因素,如何加强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膀胱功能得以改善、恢复,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已经成为临床相关学者思考的重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水平,笔者主要收集了近年来相关的报道资料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指膀胱神经失控后出现功能障碍,很容易引发相关的泌尿系统疾病,影响患者康复,导致患者预后不良[1]。因此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加强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干预,尽可能改善、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非常重要[2]。临床上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神经源性膀胱划会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但是康复护理的目的最终都是能够有效消除或者控制尿路感染,尽量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主排尿习惯,可以使膀胱尿液顺利排空,少用或尽量不用尿管导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点护理要点仅供大家参考。
  1.留置导尿
  早期脊髓损伤患者的损伤平面下部分基本上是一种休克状态,而逼尿肌是一种软瘫状态,此时的膀胱基本上没有感觉功能,也没有反射运动,会发生尿潴留。因此,大部分早期SCI患者主要是通过留置尿管的方式引流尿液进行排尿。主要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1留置尿管护理
  在留置尿管的各项操作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导尿管应尽量选择刺激性较小、粗细适中的。而且留置尿管的过程中,操作动作应尽量轻柔,千万不能由于患者没有疼痛感或者存在感觉障碍而操作粗暴,使尿道黏膜出现机械性尿道损伤,而且应将留置尿道时间和导尿次数尽可能缩短。以往护理中都是每周需要将导尿管更换1次[4]。龚美芳等[5]研究报道,若患者长期保留留置导尿,并不会由于延长尿管更换周期而提高泌尿系统感染率,一般留置导尿管在3-4周左右更换也是可以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妥善固定尿管,不可用力牵拉,而且应注意检查尿液引流时刻保持畅通,引流袋的固定位置控制在膀胱水平以下,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尿液逆流,若尿液倒流时不能使排尿管和集尿袋接触便器,并且需要将尿液及时倒出[6]。根据临床大多数文献资料报道证实[7],最好每周更换一次引流袋,引流袋最好能够配置抗返流装置。
  1.2尿路感染预防护理
  经过临床实践研究证实[8],短期、长期留置尿液都很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在留置尿管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是防控尿路感染。熊根玉等[9]提出,在进行导尿前在尿道内注射适量灭菌石蜡油以及阿米卡星注射液,可以在尿道黏膜表面构成一层保护杀菌膜,这样可有效延缓或者抑制导尿管表面形成生物膜,控制细菌生长,进而控制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发生。临床有学者研究表明[10],采用安尔碘三型棉球对尿道口进行消毒,内导管选用5cm长度,可有效预防逆行感染。或者将尿道口、尿道管以及和尿道口紧密接触的被褥及衣裤等都采用长效抗菌制剂洁悠神喷洒,具有长效抗菌作用,有利于预防尿道口的细菌感染,降低尿路感染率。也有资料研究显示[11],若留置尿管的时间在2周以上,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00%,因此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适当减少尿管留置时间。
  1.3膀胱冲洗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提出[12],并不赞同进行膀胱冲洗,认为冲洗膀胱并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反而可能会使尿路感染机会大大增加。若一定需要通过冲洗膀胱的方式控制菌尿,应该进行尿培养以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最强的冲洗液。周燕飞等[13]利用1.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真菌性尿路感染患者的膀胱,操作较为简便,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小,可以在碱性环境下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达到抑菌的效果。或者可以将导尿管和一次性输液器针头连接,将冲洗液输注到膀胱内来冲洗膀胱,可有效提高留置尿管的密闭性,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2.间歇性导尿
  目前经过相关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14],在SCI膀胱康复中采用间歇性导尿,结果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等,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外以及国内康复治疗中心中。进行间歇性导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膀胱过度膨胀,间歇性扩张膀胱,从而刺激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这样有利于有效维持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膀胱顺应性,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徐秀莲等[15]提出,尿路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呈正相关性,脊髓损伤患者应该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在患者病情基本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尽早进行间歇导尿。
  3.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3.1早期膀胱功能训练
  早期SCI患者留置尿管期间进行膀胱训练主要是采用定时放尿、间断开放导尿管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膀胱缩小,恢复反射性膀胱功能,也可以提高患者恢复膀胱功能的意识,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龚美芳等提出[16],进一步优化传统放尿方法采用个体化自主放尿方式,根据患者的尿意以及膀胱充盈度明确规定患者的放尿时间,这样可以使患者排尿方式更加接近正常人,基本上达到自然排尿的效果。阳世伟等[17]研究表明,对留置尿管的SCI患者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法,可指导并训练患者准确的体会膀胱内容量的实际改变,可以有效解除患者由于瘫痪后导致膀胱内壁感受器感觉丧失的缺陷,有利于患者准确判断尿液量,自主排尿。对SCI患者加强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膀胱充盈度的感觉,增强患者自主排尿功能。
  3.2自主排尿训练
  自主排尿训练是帮助SCI患者建立自主性排尿规律,摆脱尿道管道以及尿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无张力膀胱患者应指导多种自主排尿方法。比如,可以指导患者在每次排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做出正常的排尿动作,促进形成排尿反射。如果患者没有完全瘫痪,可以加强患者的括约肌功能训练,若患者有意识憋尿,可以主动牵张患者的肛门,使肛门括约肌收缩,提高骨盆底部的肌肉力量。每次收缩应坚持10s左右,动作重复10次,每天进行4-5次。或者也可以通过增加患者腹压的方式增加膀胱压迫而达到排尿目的,可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屏气方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用力向下收缩腹肌,然后将排便工作和排尿动作相结合,重复几次即可慢慢排出尿液[18]。   4.小结
  SCI患者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会有严重影响,想要恢复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因此总结有效的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应按照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类型选择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积极预防或者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性排尿规律,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李岩,宋伟贞.无张力性膀胱的康复训练[J].社区医学杂志,2005,3(9):83~84.
  [2]李兰芝,尹少海.外伤性截瘫患者间歇导尿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29—30.
  [3]沈赛娟,张鹏年,江琳.抗反流引流袋在减少术后患者尿路感染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7,11(9):851~852.
  [4]李超群,侯月嫦,陈佩珊.碘伏液膀胱冲洗在预防下尿路感染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5~26.
  [5] 龚美芳,唐玲玲.改良留置导尿管护理方法降低逆行感染效果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7,7(4):32-34.
  [6]周君桂,张秀华,周晓梅,肖鹏,黄添容.热冷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病人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1):54-55.
  [7]徐秀莲.脊髓损伤76例间歇导尿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968-969.
  [8]王画鸽,庞玉玲,牛素桃,等.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23~24.
  [9]熊根玉,冯珍,刘炎玲.个体化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7):1589-1590.
  [10]班兰英.放尿方法对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1):134—135.
  [11]戴粉娥.两种放尿法对膀胱功能训练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7,8(5):112-114.
  [12]姜丽利,李国艳,庄巧华,等.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个体化康复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4):385~386.
  [13] 周燕飞,潘荷芬,管鲜花.1.4%的碳酸氢钠膀胱冲洗预防真菌性尿路感染的探讨[J].临床医学,2007,27(3):36.
  [14]何以君,谈菊华,胡淑元.容量感觉训练法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重建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6):3~5.
  [15] 徐秀莲.脊髓损伤76例间歇导尿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968-969.
  [16] 阳世伟,孙其凤,李金霞,等.生物反馈训练法用于52例脊髓损伤病人自主排尿训练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81~83.
  [17] 马青华,贾平.留置导尿适当延长更换尿管周期的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5:77.
  [18]王卫星.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4(2):10-1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为提高新任护士长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专门的护理管理及专科学习、座谈指导法进行支持帮助。结果:新任护士长胜任工作的能力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对新任护士长任职之初的压力源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专门的护理管理学习、进一步专科学习、针对性的座谈、及时指导、鼓励新老互学等方式进行干预,有利于新任护士长积极有效地面对压力、突破压力、提高综合能力,更好更快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实施急诊分级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急性创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急诊分级护理)和50例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常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急诊室住院时间及死亡率分别为(74.2±8.6分、8.4±2.5天、12%)、(90.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人文关怀在恶性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病例,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配合、焦虑与恐惧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有26例患者护理满意,9例患者护理较满意,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护理满意,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用于阑尾炎术后护理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分号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诊治的100例行阑尾炎手术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对单号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双号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围术期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腹部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医嘱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够改善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手术期;舒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气管切开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2组,50例感染组和50例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年龄大于60周岁、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中史、留置胃管、激素的使用为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高龄、糖尿病史、吸烟史、脑卒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腹部超声的方法进行诊断;观察组采用阴道超声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74.3%,观察组为94.3%,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显示包块以及选择手术的平均时间明显高于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云南白药外用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I-Ⅱ度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云南白药治疗;对照组应用消糜栓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高于对照组的79.1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阴道白带量、糜烂面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产后手法按摩乳房对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300例,随机分成两组,150例使用手法按摩乳房为观察组,150例使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进行24小时泌乳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产后24小时泌乳率比对照组高。结论: 产后乳房手法按摩可以预防乳腺管堵塞,乳腺炎发生,还可以增加乳汁,促进下奶,从而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关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术后肿瘤患者与未实施PICC插管肿瘤患者护理干预对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患者实施PICC插管设定为观察组,另60例患者不予PICC插管设定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传统健康教育基础上加PICC健康教育措施,对比两组肿瘤患者的遵医程度。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