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私有林在辽宁省发展十分迅速。它已经在全省各个地区发展起来,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近年来各种经营主体采取各种经营形式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进山造林的大户逐年增多。辽宁省私有林的蓬勃发展在辽宁省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开发了森林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它深化了国有林场的改革,给国有林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岗职工;它吸收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增加了林业资金的投入,改善了生态环境。
关键词:私有林 林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趋势
1、辽宁省私有林发展在辽宁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
1.1私有林产业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 开发了森林资源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随着省、市、县各级政府鼓励私有林发展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了辽宁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随着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的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据统计,抚顺市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占整个林业产业的95%,产值20多亿元。据统计,目前桓仁县发展经济林15.7万亩,药材种植面积24万亩。山野菜人工栽培3.8万亩,其中个人栽种占98%,林蛙放养面积300万亩,年产量5300万只商品蛙,产值1.325亿元。2003年底,实现林业经济增加值4.26亿元。占全县GDP的1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30元。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在荒山和秃岭上建板栗园13000亩。2003年人均板栗收入达到650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文明的万亩板栗园、全国板栗第一村。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建成68.3万亩山杏生产基地,松岭子镇建成17.5万亩大扁杏生产基地,乌兰白镇牛营子乡建成11.2万亩大枣生产基地,河坎子乡清龙河流域的3万亩板栗生产基地以及花卉基地、速生杨基地等实现了规模经营,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9]
1.2辽宁省私有林的发展 深化了国有林场的改革 给国有林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前些年,随着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国有林场的经济情况大不如前,下岗职工逐年增多。辽宁省的一些国有林场及时调整思路,通过发展家庭自营经济,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现了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国有林场有效地摆脱了困境并且充满了前景。新宾朝阳林场,现有职工493人,其中35人在岗,其余职工全部待岗。如何摆脱林场经济危困局面,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使林场能够在稳定中得到发展是摆在林场面前的首要问题。该场结合林场实际,大力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以人参等为主的种植业,以鹿、林蛙等为主的养殖业,以汽车、出租车等为主的运输业,以工艺品、粮米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饭店、商店等为主的服务业已初具规模。职工就业率达95%,职工自营经济从业人员845人(含家属),年产值976.5万元,利润达到294.8万元,向国家上交各种税费33.1万元。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山区,全县总面积6193.7平方公里,有林面积760万亩,活立木蓄積量23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1%。全县共有6处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3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90万立方米,现有职工681人,其中离退休247人,在职434人。全省天然林禁伐后,以林木采伐及加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有林场更是举步维艰,6个国有林场全部亏损,导致林场近一半职工放长假,除了保证退休职工工资外,就连在职职工每月1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无力发放。国有林场及时调整思路,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已建成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桥沟),三处省级森林公园(黄椅山、天华山、花脖山)。开发森林旅游使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增大,发展后劲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0年以来,其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社会综合产值近亿元,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近10万亩。
1.3私有林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对发展私有林是至关重要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例如林业站等对人们进行科学指导,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术,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宜杨则杨,宜乔则乔,宜灌则罐,设计好造林模式。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长期利益与短期收益相结合。人们在发展私有林的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们的文化素质随之提高了,这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凌源市乌兰白镇七间房村承包造林大户冀万珍,富了不忘乡亲,几年来他为村里修路,建小学等捐款5万多元。他投资修建了九益沟水利设施免费为附近的乡亲灌溉农田。辽阳县三道河民营林场场长王曼华先后拿出2.8万元,架设了黄岗子,三道河子,周家三个自然村的有限电视专线,使乡亲们看到了大山外边的世界。辽阳市唐马寨镇邀请各类林果专家讲课,传授林果栽培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举办了学习班23次,参加人数1640次,发放科技简报6200余份。凤城市通远堡镇小黑山村造林大户杨成利,几年来,助学和办社会福利事业已捐款10多万元,他无偿为小黑山村的三个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设施等。这些做法即促进了农民脱贫致福,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0][11]
1.4私有林的发展 吸收了辽宁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 促进人民的就业
抚顺市大约有2万多户农民进山搞开发,其中有一万多农民通过进山搞开发进入小康生活,有3500多户贫困农户依此而脱贫。同时,有近万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发展林业中得到了再就业的机会,沈阳文城木业集团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民工780人。辽阳县三道河名营林场场长王曼华下岗后没有消沉下来,而是调整下半生的人生目标。他经过多年的奋斗建立了民营林场,同时还招纳了30多位农民工到他的林场去工作。[12]
1.5私有林的发展 吸收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增加了林业资金的投入
随着省、市、县各级政府鼓励私有林发展有关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各界人士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辽宁省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2001年辽宁省共投资林业建设资金12.5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3.7亿元,市、县投资6.7亿元,社会募捐0.95亿元,个体大户集资1.8亿元,个体私营投资占总投资的14.4%。[5]
1.6私有林的发展 培育和保护了森林资源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社会各界多方位投资林业产业,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增强了土地蓄水能力,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随着辽宁省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的森林采伐量有所下降。自从2001年对天然林实行全面禁伐,辽宁省3年减少采伐579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100万亩林地。同时加强了2100万亩人工生态公益林的保护。[13]与此同时,大量的荒山荒地等被绿化,披上了绿色的新装,生态环境改善了,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生活和休憩。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在荒山秃岭上建板栗园13000亩,2003年人均收入630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文明的万亩板栗园、全国板栗第一村。过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私有林。到2004年底,该乡共拍卖荒山2.6万亩,转让1.1万亩,并全部造了林。如今,该乡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2003年私有林造林面积达427万亩,占全省造林总面积的80%。
关键词:私有林 林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趋势
1、辽宁省私有林发展在辽宁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
1.1私有林产业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 开发了森林资源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随着省、市、县各级政府鼓励私有林发展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了辽宁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随着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的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
据统计,抚顺市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占整个林业产业的95%,产值20多亿元。据统计,目前桓仁县发展经济林15.7万亩,药材种植面积24万亩。山野菜人工栽培3.8万亩,其中个人栽种占98%,林蛙放养面积300万亩,年产量5300万只商品蛙,产值1.325亿元。2003年底,实现林业经济增加值4.26亿元。占全县GDP的1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30元。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在荒山和秃岭上建板栗园13000亩。2003年人均板栗收入达到650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文明的万亩板栗园、全国板栗第一村。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建成68.3万亩山杏生产基地,松岭子镇建成17.5万亩大扁杏生产基地,乌兰白镇牛营子乡建成11.2万亩大枣生产基地,河坎子乡清龙河流域的3万亩板栗生产基地以及花卉基地、速生杨基地等实现了规模经营,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9]
1.2辽宁省私有林的发展 深化了国有林场的改革 给国有林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前些年,随着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国有林场的经济情况大不如前,下岗职工逐年增多。辽宁省的一些国有林场及时调整思路,通过发展家庭自营经济,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现了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国有林场有效地摆脱了困境并且充满了前景。新宾朝阳林场,现有职工493人,其中35人在岗,其余职工全部待岗。如何摆脱林场经济危困局面,逐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使林场能够在稳定中得到发展是摆在林场面前的首要问题。该场结合林场实际,大力扶持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以人参等为主的种植业,以鹿、林蛙等为主的养殖业,以汽车、出租车等为主的运输业,以工艺品、粮米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饭店、商店等为主的服务业已初具规模。职工就业率达95%,职工自营经济从业人员845人(含家属),年产值976.5万元,利润达到294.8万元,向国家上交各种税费33.1万元。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山区,全县总面积6193.7平方公里,有林面积760万亩,活立木蓄積量23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1%。全县共有6处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3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90万立方米,现有职工681人,其中离退休247人,在职434人。全省天然林禁伐后,以林木采伐及加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有林场更是举步维艰,6个国有林场全部亏损,导致林场近一半职工放长假,除了保证退休职工工资外,就连在职职工每月1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都无力发放。国有林场及时调整思路,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已建成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桥沟),三处省级森林公园(黄椅山、天华山、花脖山)。开发森林旅游使国有林场经济实力增大,发展后劲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0年以来,其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社会综合产值近亿元,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近10万亩。
1.3私有林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对发展私有林是至关重要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例如林业站等对人们进行科学指导,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技术,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宜杨则杨,宜乔则乔,宜灌则罐,设计好造林模式。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长期利益与短期收益相结合。人们在发展私有林的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们的文化素质随之提高了,这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凌源市乌兰白镇七间房村承包造林大户冀万珍,富了不忘乡亲,几年来他为村里修路,建小学等捐款5万多元。他投资修建了九益沟水利设施免费为附近的乡亲灌溉农田。辽阳县三道河民营林场场长王曼华先后拿出2.8万元,架设了黄岗子,三道河子,周家三个自然村的有限电视专线,使乡亲们看到了大山外边的世界。辽阳市唐马寨镇邀请各类林果专家讲课,传授林果栽培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举办了学习班23次,参加人数1640次,发放科技简报6200余份。凤城市通远堡镇小黑山村造林大户杨成利,几年来,助学和办社会福利事业已捐款10多万元,他无偿为小黑山村的三个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设施等。这些做法即促进了农民脱贫致福,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0][11]
1.4私有林的发展 吸收了辽宁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 促进人民的就业
抚顺市大约有2万多户农民进山搞开发,其中有一万多农民通过进山搞开发进入小康生活,有3500多户贫困农户依此而脱贫。同时,有近万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发展林业中得到了再就业的机会,沈阳文城木业集团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民工780人。辽阳县三道河名营林场场长王曼华下岗后没有消沉下来,而是调整下半生的人生目标。他经过多年的奋斗建立了民营林场,同时还招纳了30多位农民工到他的林场去工作。[12]
1.5私有林的发展 吸收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 增加了林业资金的投入
随着省、市、县各级政府鼓励私有林发展有关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各界人士投资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辽宁省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2001年辽宁省共投资林业建设资金12.5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3.7亿元,市、县投资6.7亿元,社会募捐0.95亿元,个体大户集资1.8亿元,个体私营投资占总投资的14.4%。[5]
1.6私有林的发展 培育和保护了森林资源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社会各界多方位投资林业产业,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增强了土地蓄水能力,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随着辽宁省天然林禁伐和人工林采伐限额政策的逐步落实,辽宁省的森林采伐量有所下降。自从2001年对天然林实行全面禁伐,辽宁省3年减少采伐579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100万亩林地。同时加强了2100万亩人工生态公益林的保护。[13]与此同时,大量的荒山荒地等被绿化,披上了绿色的新装,生态环境改善了,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生活和休憩。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在荒山秃岭上建板栗园13000亩,2003年人均收入630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远近文明的万亩板栗园、全国板栗第一村。过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私有林。到2004年底,该乡共拍卖荒山2.6万亩,转让1.1万亩,并全部造了林。如今,该乡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2003年私有林造林面积达427万亩,占全省造林总面积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