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占据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是初中语文教学耗时最多、涉及知识点最广、最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教学环节,而且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可以说,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总要求,这里特别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平时训练是关键,并且要分步骤、由易到难进行层级训练。
1.训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以致终生受害。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训练学生养成以下几种阅读的习惯。
1.1 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每天都有一刻钟时间(学校开设有读报课),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自觉行为。学生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1.2 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告诉学生要做到:姿势端正、安静下来阅读。
1.3 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1.4 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1.5 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从初一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感,从而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给予他们阅读方法的指导。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展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之形成衔接。
2.1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教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形成是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的,需要阅读体验做支撑。语文阅读课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调动情感体验,形成语感,积累知识。那么,各种体裁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分步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四大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我就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所必须的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作手法等),教会学生根据知识点来阅读记叙文,做到阅读有的放矢。
2.2 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不仅在课内指导,还使之延伸到课外。我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源,每星期(有时是两个星期)用一节课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看书,开展阅读活动。因为课外的文章没有课内的选文那么规范,所以学生进行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阅读疑问或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进行阅读时,应首先判断所读的文章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如果文体特征不明显,也不要紧,就看它较接近哪一种文体,如果连比较接近哪一种文体都看不出也不要紧,关键是阅读时要能从文章里提取有用的信息,获得情感体验和阅读共鸣。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驶上快车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不可想象,学生对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就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我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常抓环节。
3.1 经常介绍一些好书、好作品给学生,吸引学生去阅读。
3.2 布置学生写阅读笔记(周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并批字,在周记中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3.3 拓展学生阅读渠道,形成课堂、图书室(阅览室)、家庭、网络四位一体的阅读。
3.4 指导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环节,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里有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础教育网:李宝峰《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
收稿日期:2011-09-28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总要求,这里特别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平时训练是关键,并且要分步骤、由易到难进行层级训练。
1.训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使用不尽。反之,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无计划、无目的、不求甚解,将会严重影响阅读效果,以致终生受害。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但是还不够,还需要继续训练学生养成以下几种阅读的习惯。
1.1 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每天都有一刻钟时间(学校开设有读报课),指导学生进行读书、读报,天天如此,最后形成自觉行为。学生哪一天不读书,不读报,就寝食难安。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1.2 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告诉学生要做到:姿势端正、安静下来阅读。
1.3 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而出声阅读不仅速度慢,还会出现口到眼到心不到的现象。
1.4 养成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
1.5 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总之,从初一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感,从而形成语文阅读能力。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给予他们阅读方法的指导。我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展开,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之形成衔接。
2.1 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教给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形成是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的,需要阅读体验做支撑。语文阅读课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调动情感体验,形成语感,积累知识。那么,各种体裁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分步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四大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阅读方法。如: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我就教给学生阅读记叙文所必须的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作手法等),教会学生根据知识点来阅读记叙文,做到阅读有的放矢。
2.2 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不仅在课内指导,还使之延伸到课外。我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源,每星期(有时是两个星期)用一节课让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看书,开展阅读活动。因为课外的文章没有课内的选文那么规范,所以学生进行阅读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阅读疑问或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进行阅读时,应首先判断所读的文章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如果文体特征不明显,也不要紧,就看它较接近哪一种文体,如果连比较接近哪一种文体都看不出也不要紧,关键是阅读时要能从文章里提取有用的信息,获得情感体验和阅读共鸣。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驶上快车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不可想象,学生对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就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我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常抓环节。
3.1 经常介绍一些好书、好作品给学生,吸引学生去阅读。
3.2 布置学生写阅读笔记(周记),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并批字,在周记中和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3.3 拓展学生阅读渠道,形成课堂、图书室(阅览室)、家庭、网络四位一体的阅读。
3.4 指导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环节,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里有交流阅读心得的机会。
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也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础教育网:李宝峰《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
收稿日期: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