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雪”只因是“程门”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i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香港《文汇报》上读到朵拉先生的佳作《程门立雪地》,唤起我对程门立雪的再思考。近千年来,程门立雪,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只是,人们对“立雪”之举,津津乐道、赞誉有加的同时,对“程门”之重,却点到为止、淡淡而谈。在我看来,这实在有点“厚此薄彼”的味道。
  游酢、杨时为了拜师求学,冒着严寒前往程家,置风侵雪打于不顾,在“程门”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以致积雪达到一尺之厚。从这个角度讲,游、杨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精神和举止,是感人至深、可敬可佩的。不过,倘若不是名声在外、学识厚重的“程门”,有谁吃饱了撑的,愿意大冷天骑着毛驴,抑或坐着马车,大老远地跑到程颐家门前去“立雪”呢?
  这个典故最早的史料记载有两个。一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一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洛阳伊川人,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世称伊川先生。《侯子雅言》作者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亦即“小舅子”,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无疑更清楚、更知情。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足以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的第一人。
  长期以来,关于程门立雪“第一人”的说法,不尽一致。其实,在我看来,谁一谁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有其事,以及游、杨二人重道尊师、虔诚求学的精神。熙宁五年(1072),刚满20岁的游酢,从福建赴京师(开封)预考,慕名拜见程颐。了解游酢后,程赞曰:“其资可以适道。”同年八月,程颐之兄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经程颐举荐,游酢到扶沟任管理全县教育工作的“县学教授”(相当于县教育局长)。他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向程颢虚心学习。前后三年,学识大有长进。元丰四年(1081),杨时与游酢相见。在游酢的引荐下,一起到颖昌(许昌)向程颢求教……二人南归时,程颢目送他们,并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1093年,程颢去世12年后,游酢又偕同杨时前往洛阳拜见程颐。这才演绎了这个世代流传的故事。
  可见,游酢、杨时“立雪”,是41岁的事。老大不小,且颇有建树的人,为什么还要在瑟瑟寒风中,专程前去拜程頤为师呢?答案是唯一的:程门如“宝库”——只有从程颐那里,才可以学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据史料记载,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后来,与其兄程颢一道成为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程颐修养有道、德才兼备。司马光等人在当年的推荐书中写道: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虽然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但次年即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教皇帝读书。由此可见,游、杨结伴虔诚敬拜程颐为师,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慎重之选择。
  古人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今人讲,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做到“德学”兼备、两者皆高,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研修,不断给自己注入“新水”“活水”,才可望成为一个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园丁”。遗憾的是,现今个别教师的“水”,原本就不“高”,甚或只有“半桶水”,却忽视学习,得过且过,放任自己,误人子弟。学生在校,首要任务就是刻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可是,当下一些学生读书热情不高、学习成绩不好。“补考一族”,频现校园;“挂科现象”,颇为普遍。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无疑是主要原因。但是,与一些教师教不得法、授不给力密切相关。君不见,少数教师往往连备课程序都省去了,授课“照着课文讲”,没有“自己的东西”。所讲内容,既不是个人的钻研成果,又没有自身的学习体会,没有感染力,缺乏启迪性。如此这般,怎样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等教师,各级各类学校,或多或少都有。
  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与品评中。学生信服、尊重某个教师,往往是由喜爱、敬佩“派生”的。这种敬佩和喜爱,不是由他人慷慨赠送或刻意吹捧的,而是由教师自身良好素质与修养决定的。古往今来,大量事实表明,唯有知识渊博、道德高尚、行为规范、忠于职守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是值得学生去追随的。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但凡想成为“高徒”的人,必定会想方设法追寻“名师”。程门立雪的典故,讲述了学生尊重老师、恭敬受教的范例。这是无可厚非、理所应当的。但前提是,教师即便学识不如“二程”那样丰富渊博,也要树立明确目标,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反之,纵然游酢、杨时再世,怕也不会真心诚意、心甘情愿前去“立雪”的。
其他文献
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尽管这个道理家喻户晓,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看不起这样的“小穴”,总以为“小穴”不会变成决长堤的“大洞”。因“小穴”而酿成大祸的事情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读8月上《杂文月刊》原创版《听听萨利机长的回答》和《一则域外谚语的启迪》二文,觉得二文讲述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听听萨利机长的回答》中引用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分析大量工伤事故的概率后,归纳出的300:
期刊
时间拮据, 住宅又偏窄,我是不敢养宠物的。但是,有两种小动物,却令我间或留意观察,且多有感触。  退休后,三天两头往附近的大型绿地跑,聚堆儿健身呗,心情特好。然而每逢雨后初晴,却轮到揪心了。盖因沿着草坪树丛间的水泥小径走去,只见这里躺着一条半僵的蚯蚓,再走几步,那里又见一条。所从何来?无不是趁着雨水钻出土层,顺着滑溜溜的泥泞一路欢畅,率性乱爬,爬过绿化带边界,跌入寸许落差的水泥路面,再也爬不回去。
期刊
坐沙发,清蒸;出去一趟,爆炒;游了个泳,水煮;进了家门,回锅……看看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全国高温地图,多地热到发紫(色)。值此境,实担心“情绪中暑”,更可悲“陋习中毒”!此话怎讲?7月9日,山东淄博一产妇因为“捂月子”而中暑不治,又酿热殇之悲(已有发生)!  常人尚需空调、电扇,可怜这产妇远此“标配”,还“全副武装”,捂着被子,于科学昌明之而今,机器人已走进家庭、“科学养生”在人们每日至每顿“佐餐”,
期刊
“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花花世界里,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  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好发大财,想得都有些发疯了。一天,他一大早打扮整齐,来到集市上,他四处游荡,盘算如何能搞到一些金子。他看到一家金店,就直奔柜台,揣起金器,扭头就跑。店主大叫捉贼,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胆敢去抢别人
期刊
一  闻一多在绘画写诗之余,对篆刻艺术也钟情有加。1927年夏,他在给饶孟侃的信中,幽默风趣地表达了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之情:“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籠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1944年,闻一多给华罗庚刻印一方,边款为:“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
期刊
世人皆知周敦颐那篇著名的《爱莲说》,其实他还有一篇在湖南永州时写的《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  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这篇赋只有40字,加上序25字,总共65字。周敦颐不反对聪明能干之巧,而反对虚伪,不诚实,如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巧舌如簧之巧。他倡
期刊
由于人种的关系,就整体而言,中国人在世界上不能算大个子;当然,也不是小个子。但到了欧洲,你立马就会感到,中国人个头的高度,实在是不足道也。我们乘坐芬兰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往赫尔辛基,机舱里为乘客服务的空姐、空嫂,她们的平均“海拔”,可能就要超出大部分中国男人的身高。当然,空姐这个行当,是一个特殊群体;那普通群体呢?手邊恰好有一份资料,其中提到荷兰人的平均身高:男性1米85、女性1米72。天啊,这么高!
期刊
说到做人的学问,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可谓资源丰富,比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君子成人之美”“入则孝,出则悌”等等。新儒家代表徐复观称儒家千言万语,归结起来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很多时候,儒家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或者内圣之学。  当然,提出诸多做人的主张,关键在于践行,这样方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儒家典籍中,注重实践的论述不少。比如“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博学之,审问之,慎
期刊
开妓院的王义安在大观楼吃饭,因头戴方巾,被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看见,“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得乌龟跪在地下磕头如捣蒜……”“店里人做好做歹,叫他认不是。两个秀才总不肯住,要送他到官。落后打的乌龟急了,在腰摸出三两七钱碎银子,送与两位相公做好看钱,才罢了,放他下去。”(《儒林外史》第22回)  书生痛殴妓院乌龟事件,导火索是方巾。方巾为何物?奈何书生戴得,妓院乌龟戴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有这样一首民谣:“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而这民谣乍看上去说的是这些朝廷的相关部门工作性质的,但是,其真实的用意却是讽刺这些部门的。何以见得?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卷二十四“京师名实相违”一章中,在开头引述这这首民谣之后,有这样一段话:“盖讥名实不相称也。”他在接下来“补”上了这样一段话:“儒生之曳白,无如国子监;官马之驽下,无如太仆寺;历学之固陋,无如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