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影响着其发展理念与格局的转变。于是长久以来依靠纸张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出版,在其出版物的编辑、印制、发行和销售等各环节,也被深深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于是,数字出版日渐兴起,成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代表着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数字出版的兴起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数字出版在我国以媒体数字制作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传输技术以及电信通讯服务为支撑,通过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网络等传播途径,进行图书、报纸、期刊、地图、音乐、游戏等信息的数字化传播,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2006到2011这六年间电子出版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27%,2011年总收入是2006年的6.47倍,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其中,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的收入最高,三者合计占到数字出版全行业近95%。这表明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这三个领域现已成为了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出版间也存在着互补共融关系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出版形式,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基础都是出版,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各有千秋。二者代表了时代之间的差异、交替,无疑存在竞争性,但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也存在着互补共融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各具对方无可替代的优势
我国传统出版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传统出版主要是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将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传播,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和广泛的读者认知度;二是拥有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可有效保证出版产品从选题到审稿再到编辑加工的高效率、高品质。
数字出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内容产品获取检索方式便捷高效、信息资源易共享、传播速度快、出版和购买成本低、商业模式多样化、传播载体环保等方面。尤其是数字出版省去了纸张印刷、仓库存储、物流配送、实体店铺销售等多方成本,相应地降低了出版社和读者双方的经济压力。另外,从环保角度上看,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电子终端阅读器,如手机、电脑、电子书等数码产品,这些都将逐步取代纸质出版物,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新的阅读时代。
(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具对方无可替代的特质
没有共同基础,没有差异、特色,都不可能实现互补、共生[2]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其共同的根基都是出版,两者只是在技术复制环节中存在着差异。就本质而言,数字出版是将传统出版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出版在生产方式、制作平台、载体形式、阅读工具、传播方式、消费方式、经营模式、流通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革命[3]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统出版的突出特点是将内容物化在以纸张为载体的物质上,以批量复制为基础,其呈现形式相对单一。而数字出版则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讯技术实现开放式、自由式、共享式的传播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以二进制数据流形式存储于网络服务器或电子阅读设备上,产品不占用物质空间。
第二,数字出版在销售完成后,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内容进行编辑、复制、传播和共享,并由此形成数字出版的不同形式。而传统出版其内容是固定的,其主体编排形式也只能有一种。主要是先通过编辑、印刷、发行,然后利用实体书店市场发行向公众进行产品传播和销售。
第三,传统出版物的传播起源于出版单位,是从精英向大众扩散的单向传播。而数字出版读者可以参与内容创作,或者依据个人需要重新加工内容,因此它是基于读者创造内容的互动式传播,它将传统的线性传单向传播变成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
第四,传统出版以产品为中心,通过一个个产品而服务读者,获取回报。但是,由于账期的存在,传统出版物的物流与资金流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而数字出版特有的“无形”出版形式和网络发行方式,使得数字出版物摆脱了实体的束缚,而只在网站上发布,读者通过网银支付的形式,进行购买阅读和资源下载。
(三)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可实现互补与共融
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不绝然对立和矛盾,两者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出版产业。预测我国出版业下一个发展阶段,必将构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共生共荣的整体,传统出版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融合、互补、共存,毫无疑问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出版拥有大量的出版内容资源和功底深厚的采编团队,而数字出版拥有大量的现代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平台。因此,数字出版在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基于传统出版的优势,构建产业层次丰富、产品内容多样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并且要从观念到心态,从技术到操作层面,深入探索多方协作和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惠和共赢。
三、着力构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联动发展机制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可否实现互补与共融,不仅仅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且也取决于人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得当,则可减少冲突、对立而促进互补、共融;否则,就会限于矛盾冲突而两败俱伤。如何处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才能实现二者间的互补与共融呢?关键就在于构建起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联动发展机制。为此,就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多方协作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继续推动省部级战略合作,搭建民间、企业、政府、学界之间的紧密协作体系,推动出版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各环节间纵向与横向的融合与协作;打通产业链,提高协作水平,妥善处理好产业链条各环节上的利益诉求,加大行业整合、产业整合、资本整合的力度,力求在多元化出版业态中,各类出版企业能够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二)搭建技术创新与数字出版的公共平台
搭建数字出版公共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市场人员相结合组建开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深入研究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OED电子纸电泳技术、新一代移动阅读器、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有声读物MPR技术等各种数字出版核心技术[4] ,着力构建以版权代理为主的商务销售平台、以用户上传资源为主的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和公益性质的免费服务平台。打通从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到终端读者阅读的服务渠道,为各界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同时,大力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实现以新媒体、新形态、新阅读方式的全新阅读体验,打造数字出版的新亮点。
(三)制定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形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未能统一。究其原因,在于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缺乏行业总体标准,由此造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断裂,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实施数字出版,必须标准先行”,数字出版技术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除互联网基础性标准外,还有如出版元数据标准化、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诸多方面。因此,只有让开发技术、数据表示、硬件设施设备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方能有效实现数字产品的跨平台共享,把出版和购买的成本降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限资源无限利用,确保读者不致流失并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四)强化著作权的保护
数字出版作为我国新兴发展产业之一,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密切联系的出版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使数字作品的著作权、版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当前我国要加快数字出版法制建设,完善数字版权的保护机制,明确数字出版企业的法律责任,建立全国数字版权交易体系,促进数字版权贸易,力争为数字出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传统的纸质出版需要编辑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从业经验,而对于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编辑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5] 。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当前我们应该鼓励国内高校加强数字出版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针对出版业的在岗人员,还可以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进修和业务轮训等方式,提升其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适应数字出版带来的全方位变革。
四、结语
数字出版势不可挡,它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出版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的必由之路。从我国近年来数字化发展的情况看,当前在推进数字出版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传统出版尚存的优势。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永远是优秀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出版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运营与盈利模式及优化数字产品传播的渠道,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积极影响,开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一、数字出版的兴起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数字出版在我国以媒体数字制作技术、计算机互联网传输技术以及电信通讯服务为支撑,通过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网络等传播途径,进行图书、报纸、期刊、地图、音乐、游戏等信息的数字化传播,使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2006到2011这六年间电子出版收入年均增长率为45.27%,2011年总收入是2006年的6.47倍,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其中,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的收入最高,三者合计占到数字出版全行业近95%。这表明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这三个领域现已成为了拉动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我国整个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出版间也存在着互补共融关系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出版形式,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基础都是出版,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各有千秋。二者代表了时代之间的差异、交替,无疑存在竞争性,但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也存在着互补共融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一)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各具对方无可替代的优势
我国传统出版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传统出版主要是通过编辑、印刷、发行将作品的复制件向公众传播,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和广泛的读者认知度;二是拥有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可有效保证出版产品从选题到审稿再到编辑加工的高效率、高品质。
数字出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内容产品获取检索方式便捷高效、信息资源易共享、传播速度快、出版和购买成本低、商业模式多样化、传播载体环保等方面。尤其是数字出版省去了纸张印刷、仓库存储、物流配送、实体店铺销售等多方成本,相应地降低了出版社和读者双方的经济压力。另外,从环保角度上看,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电子终端阅读器,如手机、电脑、电子书等数码产品,这些都将逐步取代纸质出版物,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新的阅读时代。
(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具对方无可替代的特质
没有共同基础,没有差异、特色,都不可能实现互补、共生[2] 。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其共同的根基都是出版,两者只是在技术复制环节中存在着差异。就本质而言,数字出版是将传统出版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出版在生产方式、制作平台、载体形式、阅读工具、传播方式、消费方式、经营模式、流通模式和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革命[3]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统出版的突出特点是将内容物化在以纸张为载体的物质上,以批量复制为基础,其呈现形式相对单一。而数字出版则借助互联网、计算机、通讯技术实现开放式、自由式、共享式的传播模式。数字出版的内容以二进制数据流形式存储于网络服务器或电子阅读设备上,产品不占用物质空间。
第二,数字出版在销售完成后,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内容进行编辑、复制、传播和共享,并由此形成数字出版的不同形式。而传统出版其内容是固定的,其主体编排形式也只能有一种。主要是先通过编辑、印刷、发行,然后利用实体书店市场发行向公众进行产品传播和销售。
第三,传统出版物的传播起源于出版单位,是从精英向大众扩散的单向传播。而数字出版读者可以参与内容创作,或者依据个人需要重新加工内容,因此它是基于读者创造内容的互动式传播,它将传统的线性传单向传播变成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
第四,传统出版以产品为中心,通过一个个产品而服务读者,获取回报。但是,由于账期的存在,传统出版物的物流与资金流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而数字出版特有的“无形”出版形式和网络发行方式,使得数字出版物摆脱了实体的束缚,而只在网站上发布,读者通过网银支付的形式,进行购买阅读和资源下载。
(三)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可实现互补与共融
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不绝然对立和矛盾,两者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多元化的出版产业。预测我国出版业下一个发展阶段,必将构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共生共荣的整体,传统出版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走向融合、互补、共存,毫无疑问是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出版拥有大量的出版内容资源和功底深厚的采编团队,而数字出版拥有大量的现代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平台。因此,数字出版在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基于传统出版的优势,构建产业层次丰富、产品内容多样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并且要从观念到心态,从技术到操作层面,深入探索多方协作和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惠和共赢。
三、着力构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联动发展机制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可否实现互补与共融,不仅仅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且也取决于人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得当,则可减少冲突、对立而促进互补、共融;否则,就会限于矛盾冲突而两败俱伤。如何处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才能实现二者间的互补与共融呢?关键就在于构建起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联动发展机制。为此,就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多方协作体系
应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继续推动省部级战略合作,搭建民间、企业、政府、学界之间的紧密协作体系,推动出版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各环节间纵向与横向的融合与协作;打通产业链,提高协作水平,妥善处理好产业链条各环节上的利益诉求,加大行业整合、产业整合、资本整合的力度,力求在多元化出版业态中,各类出版企业能够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二)搭建技术创新与数字出版的公共平台
搭建数字出版公共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市场人员相结合组建开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深入研究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OED电子纸电泳技术、新一代移动阅读器、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有声读物MPR技术等各种数字出版核心技术[4] ,着力构建以版权代理为主的商务销售平台、以用户上传资源为主的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和公益性质的免费服务平台。打通从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到终端读者阅读的服务渠道,为各界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数字资源服务。同时,大力培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实现以新媒体、新形态、新阅读方式的全新阅读体验,打造数字出版的新亮点。
(三)制定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形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致使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未能统一。究其原因,在于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缺乏行业总体标准,由此造成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断裂,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实施数字出版,必须标准先行”,数字出版技术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除互联网基础性标准外,还有如出版元数据标准化、网络出版标准化、出版物流系统标准化等诸多方面。因此,只有让开发技术、数据表示、硬件设施设备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方能有效实现数字产品的跨平台共享,把出版和购买的成本降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限资源无限利用,确保读者不致流失并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
(四)强化著作权的保护
数字出版作为我国新兴发展产业之一,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密切联系的出版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使数字作品的著作权、版权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当前我国要加快数字出版法制建设,完善数字版权的保护机制,明确数字出版企业的法律责任,建立全国数字版权交易体系,促进数字版权贸易,力争为数字出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传统的纸质出版需要编辑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从业经验,而对于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传统编辑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5] 。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当前我们应该鼓励国内高校加强数字出版学科和专业建设,培养数字出版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针对出版业的在岗人员,还可以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进修和业务轮训等方式,提升其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适应数字出版带来的全方位变革。
四、结语
数字出版势不可挡,它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出版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的必由之路。从我国近年来数字化发展的情况看,当前在推进数字出版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传统出版尚存的优势。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永远是优秀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出版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运营与盈利模式及优化数字产品传播的渠道,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积极影响,开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