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高晓声绝对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存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分量的作品,更是塑造出了像“陈奂生”、“李顺大”这样一批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试图从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等方面来解析高晓声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
前言
在以擅长农民为题材的作家中,高晓声是公认的善写农民的铁笔。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塑造出了一批典型的农民形象。我们不但能通过小说本身来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且还能从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展现当时社会中农民所处的一个社会地位。
一、从人物心理来分析
作为一个农民化了的作家,高晓声把农民的历史命运做为艺术主题。他侧重于通过历史的变迁和中国长久不变的农村生活环境来探索由此给农民带来的潜在影响,并发掘农民为何会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一成不变的性格弱点。在高晓声的作品之中,农民李顺大形象的地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作社会主义。而从文中他对亲家屋被拆的讥嘲以及自己房子无钱维修的恐惧感都着实体现了当时农村农民精神世界的狭隘。
在《陈奂生上城》中,高晓声侧重描写了陈奂生由家里拿油绳去县城卖,到最后由住委招待所付五元的住宿费前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态变化 。当陈奂生得知在招待所住一晚要花掉五元的时候,他的心里那个苦涩的滋味不难变现的淋漓尽致。从得知住宿费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了当时社会中依旧残存的“奴性”。五块钱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心态,这五块钱就买来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可是这个“满足”则狠狠的给了很多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个“满足”会一直提醒着当时社会下的人民依然是在封建制度下苟延残喘。
我们在看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该去对那些农民自身弱点的历史展开思考。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像小说中一心只想着依靠种田来攒钱造屋的李顺大;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的陈奂生;懦弱还没能力保住自己利益的江坤大。高晓声的小说一直都贯穿着一个非常隐蔽的警觉。不管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他的悲剧命运,高晓声在作品之中都不会通过政治经济等来当作是造成这个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正是由于他这样独特的想法和绝妙的笔法使得他的小说作品农民的核心观念独树一格。
二、从人物命运来分析
通过对小说的进一步了解不难看出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物的灵魂始终贯穿人物的命运。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漏斗户主陈奂生一下子变成采购员之后,随即带来的就是他自己打破了命运的天平。通过对高干父母的恭顺和经济关系的恐慌以及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都是他几十年一直以来的生活写照。从中就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余毒的阴影以及那些社会底层农民身上的奴性未除。
高晓声在小说中主要从贫困入手。《漏斗户主》中详细地讲述了主人公陈奂生一日三餐都填不饱肚皮,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了陈奂生他是个一不偷,二不抢,诚实讲信用的人。然而自己辛苦了几十年却都没有为自己买过一顶像样的帽子,想要去城里卖点东西都还要像原始人一样走着去。时间一长他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渐渐的变得木然了。他把简单的思想高度的集中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粮食。作品中高晓声用了和别的作家有很大区别的手法朴实的地展现出了当时的农民大多都存在缺衣少食、穷困潦倒的艰难困境,这也许是和自己的处境有很多的相似而有了这么多的同感。才让他在这些作品之中想要表现出希望农民们都摆脱这种困境的美好想象[1]。
与赵树理的三分法的人物结构相比,高晓声笔下的人物, 不但有善良农民的忠厚,而且有对社会主义的信任,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他都与赵树理的人物结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三、从人物关系分析
从高晓声的大多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中来分析与解剖,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中的人物关系都很复杂。小说中很经典的人物关系例子就是李顺大的两次精心的造屋,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结果很失望,两次都失败了。但是勤劳的他通过几次的不懈努力最后成功地把屋子建好了。但是在此期间他对亲家的屋被拆讥嘲这种行为显得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也正是人物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才使得其作品之中很少有长篇幅的对话,从人物之间不愿交流的这种反映使我们联想到了创作时代背景,当时社会下农民之间情感淡薄,这也是高晓声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大多展现形式。
四、从社会环境来分析
文章中作者想要表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不管从那个方面都能感觉是想对当时的社会的发展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以上世纪90年代为主要的时间界定,然而那时候正处于社会的重大改革高峰时期,高晓声把心里的想法与愿望都全注解在了他的这些小说之中,想要的是希望建国后能看到变革后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文情怀。
高晓声的小说人物环境的主要特征在于城乡渗透的场景变幻。在高晓声的小说中,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在当时物质文明虽然没现在传播得广,但是也给乡土人物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小的冲击,就像文中三里湾的人们梦想的拖拉机是李顺大们很熟悉的工具了;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文中的农民们也在新时代气氛中乐开了花。从当时社会和农村环境双重演变下的农民们不但继承和保留了封建的等级思想,而且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使得农村是这个受毒害的比较普遍的区域。才使得那么多的人物形象都共同存在一个受封建毒害的思想。
五、从人物语言来分析
高晓声小说中对人物语言的把握非常的到位,其小说中有着具有江南口语的干脆流利、生动传神、富于苏南风情的语言特色。除了语言分析外高晓声对文中语句段落之间衔接的表现方式很是幽默,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修辞去对作品之中的人物用独特的语言去评价,然而在作品之中高晓声表现农民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人物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心理状态,想要挖掘和培养农民自身的独特的戏剧性。
文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陈奂生在进城去找吴书记批原料的时候发生的可笑的事,由于听到了陈奂生要去城里的消息之后他老婆非要吵着闹着一起去城里,可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怕陈奂生被别的女人勾了去,听到这个原因之后惹得陈奂生直气得破口大骂:“昏了你的头,我这人参果,猪都不吃,天底下只有你一个人当宝贝,只管放心!”当这些语言的描述用文字呈现在文中的时候显得是那么的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活,还满载着那种玩世不恭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态、性格溢于言表。高晓声在他的这些个农民题材的作品之中最常用的就是把人物真实化,感觉都带有自身的缩影在其中。他把自身的心理描写从人物的行为世界到内心世界。在这些农民为主题的作品之中李大顺和陈奂生不得不说就是很多那个社会下的农民的生活写照。
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的各方面都很紧凑,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着质朴、善良、勤劳、坚韧等美好的一面,也有着奴性和惰性等民族性格的弱点。
注释:
[1]董燕.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5(3):195-199.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高晓声与高晓声研究[J]. 扬子江评论, 2015(02):5-20.
[2]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9(04):14-17.
【关键词】: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
前言
在以擅长农民为题材的作家中,高晓声是公认的善写农民的铁笔。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塑造出了一批典型的农民形象。我们不但能通过小说本身来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且还能从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展现当时社会中农民所处的一个社会地位。
一、从人物心理来分析
作为一个农民化了的作家,高晓声把农民的历史命运做为艺术主题。他侧重于通过历史的变迁和中国长久不变的农村生活环境来探索由此给农民带来的潜在影响,并发掘农民为何会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一成不变的性格弱点。在高晓声的作品之中,农民李顺大形象的地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作社会主义。而从文中他对亲家屋被拆的讥嘲以及自己房子无钱维修的恐惧感都着实体现了当时农村农民精神世界的狭隘。
在《陈奂生上城》中,高晓声侧重描写了陈奂生由家里拿油绳去县城卖,到最后由住委招待所付五元的住宿费前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态变化 。当陈奂生得知在招待所住一晚要花掉五元的时候,他的心里那个苦涩的滋味不难变现的淋漓尽致。从得知住宿费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了当时社会中依旧残存的“奴性”。五块钱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心态,这五块钱就买来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可是这个“满足”则狠狠的给了很多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个“满足”会一直提醒着当时社会下的人民依然是在封建制度下苟延残喘。
我们在看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该去对那些农民自身弱点的历史展开思考。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像小说中一心只想着依靠种田来攒钱造屋的李顺大;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的陈奂生;懦弱还没能力保住自己利益的江坤大。高晓声的小说一直都贯穿着一个非常隐蔽的警觉。不管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他的悲剧命运,高晓声在作品之中都不会通过政治经济等来当作是造成这个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正是由于他这样独特的想法和绝妙的笔法使得他的小说作品农民的核心观念独树一格。
二、从人物命运来分析
通过对小说的进一步了解不难看出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物的灵魂始终贯穿人物的命运。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漏斗户主陈奂生一下子变成采购员之后,随即带来的就是他自己打破了命运的天平。通过对高干父母的恭顺和经济关系的恐慌以及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都是他几十年一直以来的生活写照。从中就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余毒的阴影以及那些社会底层农民身上的奴性未除。
高晓声在小说中主要从贫困入手。《漏斗户主》中详细地讲述了主人公陈奂生一日三餐都填不饱肚皮,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了陈奂生他是个一不偷,二不抢,诚实讲信用的人。然而自己辛苦了几十年却都没有为自己买过一顶像样的帽子,想要去城里卖点东西都还要像原始人一样走着去。时间一长他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渐渐的变得木然了。他把简单的思想高度的集中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粮食。作品中高晓声用了和别的作家有很大区别的手法朴实的地展现出了当时的农民大多都存在缺衣少食、穷困潦倒的艰难困境,这也许是和自己的处境有很多的相似而有了这么多的同感。才让他在这些作品之中想要表现出希望农民们都摆脱这种困境的美好想象[1]。
与赵树理的三分法的人物结构相比,高晓声笔下的人物, 不但有善良农民的忠厚,而且有对社会主义的信任,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他都与赵树理的人物结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三、从人物关系分析
从高晓声的大多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中来分析与解剖,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中的人物关系都很复杂。小说中很经典的人物关系例子就是李顺大的两次精心的造屋,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结果很失望,两次都失败了。但是勤劳的他通过几次的不懈努力最后成功地把屋子建好了。但是在此期间他对亲家的屋被拆讥嘲这种行为显得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也正是人物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才使得其作品之中很少有长篇幅的对话,从人物之间不愿交流的这种反映使我们联想到了创作时代背景,当时社会下农民之间情感淡薄,这也是高晓声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大多展现形式。
四、从社会环境来分析
文章中作者想要表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不管从那个方面都能感觉是想对当时的社会的发展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以上世纪90年代为主要的时间界定,然而那时候正处于社会的重大改革高峰时期,高晓声把心里的想法与愿望都全注解在了他的这些小说之中,想要的是希望建国后能看到变革后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文情怀。
高晓声的小说人物环境的主要特征在于城乡渗透的场景变幻。在高晓声的小说中,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在当时物质文明虽然没现在传播得广,但是也给乡土人物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小的冲击,就像文中三里湾的人们梦想的拖拉机是李顺大们很熟悉的工具了;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文中的农民们也在新时代气氛中乐开了花。从当时社会和农村环境双重演变下的农民们不但继承和保留了封建的等级思想,而且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使得农村是这个受毒害的比较普遍的区域。才使得那么多的人物形象都共同存在一个受封建毒害的思想。
五、从人物语言来分析
高晓声小说中对人物语言的把握非常的到位,其小说中有着具有江南口语的干脆流利、生动传神、富于苏南风情的语言特色。除了语言分析外高晓声对文中语句段落之间衔接的表现方式很是幽默,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修辞去对作品之中的人物用独特的语言去评价,然而在作品之中高晓声表现农民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人物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心理状态,想要挖掘和培养农民自身的独特的戏剧性。
文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陈奂生在进城去找吴书记批原料的时候发生的可笑的事,由于听到了陈奂生要去城里的消息之后他老婆非要吵着闹着一起去城里,可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怕陈奂生被别的女人勾了去,听到这个原因之后惹得陈奂生直气得破口大骂:“昏了你的头,我这人参果,猪都不吃,天底下只有你一个人当宝贝,只管放心!”当这些语言的描述用文字呈现在文中的时候显得是那么的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活,还满载着那种玩世不恭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态、性格溢于言表。高晓声在他的这些个农民题材的作品之中最常用的就是把人物真实化,感觉都带有自身的缩影在其中。他把自身的心理描写从人物的行为世界到内心世界。在这些农民为主题的作品之中李大顺和陈奂生不得不说就是很多那个社会下的农民的生活写照。
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的各方面都很紧凑,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着质朴、善良、勤劳、坚韧等美好的一面,也有着奴性和惰性等民族性格的弱点。
注释:
[1]董燕.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5(3):195-199.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高晓声与高晓声研究[J]. 扬子江评论, 2015(02):5-20.
[2]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9(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