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晓声笔下的农民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raner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高晓声绝对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存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分量的作品,更是塑造出了像“陈奂生”、“李顺大”这样一批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试图从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等方面来解析高晓声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
  前言
  在以擅长农民为题材的作家中,高晓声是公认的善写农民的铁笔。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塑造出了一批典型的农民形象。我们不但能通过小说本身来进一步了解与感受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且还能从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展现当时社会中农民所处的一个社会地位。
  一、从人物心理来分析
  作为一个农民化了的作家,高晓声把农民的历史命运做为艺术主题。他侧重于通过历史的变迁和中国长久不变的农村生活环境来探索由此给农民带来的潜在影响,并发掘农民为何会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一成不变的性格弱点。在高晓声的作品之中,农民李顺大形象的地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作社会主义。而从文中他对亲家屋被拆的讥嘲以及自己房子无钱维修的恐惧感都着实体现了当时农村农民精神世界的狭隘。
  在《陈奂生上城》中,高晓声侧重描写了陈奂生由家里拿油绳去县城卖,到最后由住委招待所付五元的住宿费前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态变化 。当陈奂生得知在招待所住一晚要花掉五元的时候,他的心里那个苦涩的滋味不难变现的淋漓尽致。从得知住宿费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了当时社会中依旧残存的“奴性”。五块钱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心态,这五块钱就买来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可是这个“满足”则狠狠的给了很多人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个“满足”会一直提醒着当时社会下的人民依然是在封建制度下苟延残喘。
  我们在看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该去对那些农民自身弱点的历史展开思考。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像小说中一心只想着依靠种田来攒钱造屋的李顺大;一年忙到头也填不饱肚子的陈奂生;懦弱还没能力保住自己利益的江坤大。高晓声的小说一直都贯穿着一个非常隐蔽的警觉。不管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造成他的悲剧命运,高晓声在作品之中都不会通过政治经济等来当作是造成这个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正是由于他这样独特的想法和绝妙的笔法使得他的小说作品农民的核心观念独树一格。
  二、从人物命运来分析
  通过对小说的进一步了解不难看出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物的灵魂始终贯穿人物的命运。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漏斗户主陈奂生一下子变成采购员之后,随即带来的就是他自己打破了命运的天平。通过对高干父母的恭顺和经济关系的恐慌以及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都是他几十年一直以来的生活写照。从中就很好地反映出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余毒的阴影以及那些社会底层农民身上的奴性未除。
  高晓声在小说中主要从贫困入手。《漏斗户主》中详细地讲述了主人公陈奂生一日三餐都填不饱肚皮,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了陈奂生他是个一不偷,二不抢,诚实讲信用的人。然而自己辛苦了几十年却都没有为自己买过一顶像样的帽子,想要去城里卖点东西都还要像原始人一样走着去。时间一长他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渐渐的变得木然了。他把简单的思想高度的集中在了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粮食。作品中高晓声用了和别的作家有很大区别的手法朴实的地展现出了当时的农民大多都存在缺衣少食、穷困潦倒的艰难困境,这也许是和自己的处境有很多的相似而有了这么多的同感。才让他在这些作品之中想要表现出希望农民们都摆脱这种困境的美好想象[1]。
  与赵树理的三分法的人物结构相比,高晓声笔下的人物, 不但有善良农民的忠厚,而且有对社会主义的信任,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他都与赵树理的人物结构有着不同的见解。
  三、从人物关系分析
  从高晓声的大多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中来分析与解剖,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中的人物关系都很复杂。小说中很经典的人物关系例子就是李顺大的两次精心的造屋,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结果很失望,两次都失败了。但是勤劳的他通过几次的不懈努力最后成功地把屋子建好了。但是在此期间他对亲家的屋被拆讥嘲这种行为显得那时候的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也正是人物之间没有太多的交流才使得其作品之中很少有长篇幅的对话,从人物之间不愿交流的这种反映使我们联想到了创作时代背景,当时社会下农民之间情感淡薄,这也是高晓声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大多展现形式。
  四、从社会环境来分析
  文章中作者想要表现给我们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不管从那个方面都能感觉是想对当时的社会的发展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是以上世纪90年代为主要的时间界定,然而那时候正处于社会的重大改革高峰时期,高晓声把心里的想法与愿望都全注解在了他的这些小说之中,想要的是希望建国后能看到变革后的社会面貌以及人文情怀。
  高晓声的小说人物环境的主要特征在于城乡渗透的场景变幻。在高晓声的小说中,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在当时物质文明虽然没现在传播得广,但是也给乡土人物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小的冲击,就像文中三里湾的人们梦想的拖拉机是李顺大们很熟悉的工具了;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文中的农民们也在新时代气氛中乐开了花。从当时社会和农村环境双重演变下的农民们不但继承和保留了封建的等级思想,而且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使得农村是这个受毒害的比较普遍的区域。才使得那么多的人物形象都共同存在一个受封建毒害的思想。
  五、从人物语言来分析
  高晓声小说中对人物语言的把握非常的到位,其小说中有着具有江南口语的干脆流利、生动传神、富于苏南风情的语言特色。除了语言分析外高晓声对文中语句段落之间衔接的表现方式很是幽默,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和修辞去对作品之中的人物用独特的语言去评价,然而在作品之中高晓声表现农民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人物们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心理状态,想要挖掘和培养农民自身的独特的戏剧性。
  文中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陈奂生在进城去找吴书记批原料的时候发生的可笑的事,由于听到了陈奂生要去城里的消息之后他老婆非要吵着闹着一起去城里,可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怕陈奂生被别的女人勾了去,听到这个原因之后惹得陈奂生直气得破口大骂:“昏了你的头,我这人参果,猪都不吃,天底下只有你一个人当宝贝,只管放心!”当这些语言的描述用文字呈现在文中的时候显得是那么的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活,还满载着那种玩世不恭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态、性格溢于言表。高晓声在他的这些个农民题材的作品之中最常用的就是把人物真实化,感觉都带有自身的缩影在其中。他把自身的心理描写从人物的行为世界到内心世界。在这些农民为主题的作品之中李大顺和陈奂生不得不说就是很多那个社会下的农民的生活写照。
  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晓声小说中人物的各方面都很紧凑,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着质朴、善良、勤劳、坚韧等美好的一面,也有着奴性和惰性等民族性格的弱点。
  注释:
  [1]董燕.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5(3):195-199.
  参考文献:
  [1]王彬彬.高晓声与高晓声研究[J]. 扬子江评论, 2015(02):5-20.
  [2]肖佩华.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笔下农民形象的比较分析[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9(04):14-17.
其他文献
【摘要】:纳西族谚语是纳西族人民智慧的所在,是纳西族人民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晶,它包含了人民大众的智慧、经验以及劝诫教训作用等。本文将通过纳西族谚语分析纳西族谚语与纳西族人民的关系与作用。  【关键词】:纳西族;谚语;关系;作用  谚语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关于谚语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对谚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对谚语做了重新的定义。根据这些学者对谚语的定义,我们可
期刊
【摘要】:高觉新生于一个地主官僚家庭,他作为长房长孙从一出生便背负着整个大家庭的使命,因此,他的悲剧性格在出生时埋下了伏笔。本文全面梳理了高觉新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高觉新;性格;特点  高觉新曾经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是这一切与封建大家庭又是格格不入的。他的性格悲剧是由封建大家庭的束缚与叛逆青年的冲突造成的。他一方面是顺从妥协,另一方面则是正直与反抗。小说中大量的矛盾,有很多是集中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书法文化的核心价值,然后细致讨论了当代书法文化核心价值的表现与保护。旨在为当代书法文化爱好者和中华传统文化拥护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书法;书法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  梁实秋在《书法的前途》一文中表达了对书法的忧虑:“所以中国书法,至晋唐而登峰造极,厥后虽历代有名家,究竟不得有更高的造诣,至于晚近,遂急剧衰落。”书法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书
期刊
【摘要】:舞蹈培训机构是幼儿、青少年进入的第一间舞蹈教室,也是青少年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有力“武器”,它的存在至关重要。舞蹈的启蒙教育直接影响到幼儿、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和舞蹈今后的学习。十年里,云南的舞蹈培训机构的数量正成倍的增长着,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云南各个地方。很多培训机构里的教师没有教师职业从事资格,他(她)们正以个人的名义“立山为王”,广纳招收学员。舞蹈训练的不科学,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身体的发
期刊
Abstract: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connection, rest with the division of office spac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f cohesion, all need our grey space design, grey space design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量最多、汽车消费最多的国家,赋予旗下汽车一个独具匠心的中文名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成为各大国际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广泛收集真实材料的前提下,从语言的修辞运用角度对国内汽车市场中的汽车名称进行研究。  【关键词】:汽车名称;语言特点;修辞手法  随着中国的汽车市场在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何发挥自
期刊
【摘要】:民俗节庆是文化的瑰宝,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本文从浙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开展民俗活动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乡乡一台戏”的品牌创新,并对“十二道乡味”的发展做了研究。  【关键词】:民俗节庆活动;松阳   松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地处浙南山区,因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这里四面环山, 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被称为“松古平原”。历史上松阳人文鼎盛,人才辈出,
期刊
【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其重大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译者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对译者地位还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木文试图在梳理中西方翻译发展历史中,討论译者的地位问题,寻找译者地位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翻译;译者地位;历史变迁  一、中国翻译史中译者地位变迁历程  (一)古代翻译时期  中国的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译者的身份和作用也各不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交往利益扩大,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作为公民素质的最直接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生活也显露出种种弊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企业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成风……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普通群众的不满,更影响了我省得社会形象和地位。在这种时候,我们或可在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系中进行反思,如何提升人文素质,以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加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方式的转变,外出旅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乡村旅游作为都市人返璞归真、寻找心灵的旅游方式被大众受追捧,然而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使得产品趋于同质,环境破坏等出现一系列问题,因而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就藏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藏区;乡村旅游;特色化  首先,要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