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七零一年九月初四,武府中再次传出噩耗,年仅 17岁的永泰郡主突然去世。而武府大门紧闭,府中的人大都面带戚色,讳莫如深。
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对此的描述也是矛盾重重,仿佛在配合那天武府紧闭的大门,掩饰着一个千年的秘密。
后人能够做到的也只有惋惜,因为那年永泰郡主李仙惠只有17岁,可谓刚到花季便化为了落红。
更为离奇的是,若干年后,刚做皇帝不久的唐中宗李显匆匆下令,追封李仙惠为公主,并号墓为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公主陵。
17岁的李仙惠是怎么死的?关于永泰公主,《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都是被武则天下令处死,只是在处死方式上不同。被杖杀?自杀?还是缢杀?这是史书留给我们的难题。公元1960年的秋天,永泰公主陵开始发掘。人们原本认为有可能真相大白于天下,没想到其结果更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学者们根据墓中找到了11片女性的骨盆碎片,进行人类学鉴定,并利用现在科技手段复原了永泰公主完整的骨盆。发现,永泰公主骨盆较之同龄女性狭小,由此得出结论:“显然, 如此狭小的骨盆, 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
据史料记载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延基是十分健壮的, 这又进一步推测出他与永泰公主所生的“胎儿不可能很小”。联系墓志铭中“珠胎毁月”一语,最后推断永泰公主最有可能是早产、难产致死的结论。
实际上古时候写墓志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墓志行文时讲究避讳。皇家的墓志均属官刻,一般由当时很有才的文人执笔,避讳更严格。永泰公主的墓志,由唐中宗时十分受青睐的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撰书。可以想象,徐彦伯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让墓志文辞如何优美,而是怎样让其寓意深远又滴水不漏,让生者满意,又让死者安心。
如果说“珠胎毁月”指的是早产、难产致死,那么“忿双童之秘药”呢?是指被张氏兄弟下药毒死?墓志中句句暗含玄机。
或许有个比较懒的办法,就是跳过她死的具体方式,而直接去寻找她死的原因。
祸从口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
话说武承嗣因为被狄仁杰一干大臣拼死反对而没有当上太子后,不久便郁郁而终。而他的儿子武延基早就看不惯当时老爹给张氏兄弟牵马坠蹬的卑贱献媚之态,更看不惯张氏兄弟的骄横跋扈。所以和时为邵王的大舅子李重润走得很近,加上永泰郡主,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嚼舌头”,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与皇帝奶奶武则天淫乱后宫的事情。没想到张氏兄弟对武李两家的新生力量早有忌惮,在他们府中安插了眼线耳目,获悉后的张氏兄弟将此事添油加醋的密报武则天,武奶奶一气之下,将三个不识好歹的孩子一起处死。
《旧唐书?张易之传》记载则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对孙子、孙女们这起“嚼舌头”案,当时武则天把处罚他们三个的任务交给了太子李显:他们破坏了武李两家的和气,你自己看着办!李显迫于面首张易之兄弟的淫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无奈忍痛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女婿。这也许就是李显登基之后迫不及待地追封女儿为永泰公主,并号墓为陵的隐情吧!
尽管今人很难获知当年的张氏兄弟究竟跟武则天说了些什么,使得这位奶奶不念亲情,下定决心除掉自己的孙子、孙女以及孙女婿。但每每想起这个故事,仿佛总能听到张氏兄弟阴测测的奸笑。
可以肯定的是,永泰公主的死总的来说是个政治事件,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只是故事的细节就像她残留的骨片一样琐碎而不完整。
一再被盗的永泰公主墓,仍出土了壁画、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鲜艳,文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
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留有壁画。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要算是那幅《宫女图》。整幅壁画以身穿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安详,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她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她们尊贵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应该就是永泰公主。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她们一无所知,我想,这就是她们的福气。
还好,代表了大唐风韵的她们被完整的凝固在色彩里、笔墨中。这里面没有阴谋,没有悲伤,没有死亡。
如此看来,永泰公主墓的发掘不仅仅是打开一个阴谋和悲伤的门,里面更有大量值得我们探索寻幽的遗存。而所有的这些陪葬品,似乎都在试图夸耀着那个时代荣光,也在隐藏着那个时代的悲哀。
这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对此的描述也是矛盾重重,仿佛在配合那天武府紧闭的大门,掩饰着一个千年的秘密。
后人能够做到的也只有惋惜,因为那年永泰郡主李仙惠只有17岁,可谓刚到花季便化为了落红。
更为离奇的是,若干年后,刚做皇帝不久的唐中宗李显匆匆下令,追封李仙惠为公主,并号墓为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公主陵。
17岁的李仙惠是怎么死的?关于永泰公主,《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都是被武则天下令处死,只是在处死方式上不同。被杖杀?自杀?还是缢杀?这是史书留给我们的难题。公元1960年的秋天,永泰公主陵开始发掘。人们原本认为有可能真相大白于天下,没想到其结果更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
学者们根据墓中找到了11片女性的骨盆碎片,进行人类学鉴定,并利用现在科技手段复原了永泰公主完整的骨盆。发现,永泰公主骨盆较之同龄女性狭小,由此得出结论:“显然, 如此狭小的骨盆, 即使一般胎儿也难顺产。”
据史料记载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延基是十分健壮的, 这又进一步推测出他与永泰公主所生的“胎儿不可能很小”。联系墓志铭中“珠胎毁月”一语,最后推断永泰公主最有可能是早产、难产致死的结论。
实际上古时候写墓志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墓志行文时讲究避讳。皇家的墓志均属官刻,一般由当时很有才的文人执笔,避讳更严格。永泰公主的墓志,由唐中宗时十分受青睐的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徐彦伯撰书。可以想象,徐彦伯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让墓志文辞如何优美,而是怎样让其寓意深远又滴水不漏,让生者满意,又让死者安心。
如果说“珠胎毁月”指的是早产、难产致死,那么“忿双童之秘药”呢?是指被张氏兄弟下药毒死?墓志中句句暗含玄机。
或许有个比较懒的办法,就是跳过她死的具体方式,而直接去寻找她死的原因。
祸从口出,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
话说武承嗣因为被狄仁杰一干大臣拼死反对而没有当上太子后,不久便郁郁而终。而他的儿子武延基早就看不惯当时老爹给张氏兄弟牵马坠蹬的卑贱献媚之态,更看不惯张氏兄弟的骄横跋扈。所以和时为邵王的大舅子李重润走得很近,加上永泰郡主,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嚼舌头”,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与皇帝奶奶武则天淫乱后宫的事情。没想到张氏兄弟对武李两家的新生力量早有忌惮,在他们府中安插了眼线耳目,获悉后的张氏兄弟将此事添油加醋的密报武则天,武奶奶一气之下,将三个不识好歹的孩子一起处死。
《旧唐书?张易之传》记载则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对孙子、孙女们这起“嚼舌头”案,当时武则天把处罚他们三个的任务交给了太子李显:他们破坏了武李两家的和气,你自己看着办!李显迫于面首张易之兄弟的淫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无奈忍痛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女婿。这也许就是李显登基之后迫不及待地追封女儿为永泰公主,并号墓为陵的隐情吧!
尽管今人很难获知当年的张氏兄弟究竟跟武则天说了些什么,使得这位奶奶不念亲情,下定决心除掉自己的孙子、孙女以及孙女婿。但每每想起这个故事,仿佛总能听到张氏兄弟阴测测的奸笑。
可以肯定的是,永泰公主的死总的来说是个政治事件,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只是故事的细节就像她残留的骨片一样琐碎而不完整。
一再被盗的永泰公主墓,仍出土了壁画、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鲜艳,文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
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留有壁画。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要算是那幅《宫女图》。整幅壁画以身穿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安详,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她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她们尊贵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应该就是永泰公主。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她们一无所知,我想,这就是她们的福气。
还好,代表了大唐风韵的她们被完整的凝固在色彩里、笔墨中。这里面没有阴谋,没有悲伤,没有死亡。
如此看来,永泰公主墓的发掘不仅仅是打开一个阴谋和悲伤的门,里面更有大量值得我们探索寻幽的遗存。而所有的这些陪葬品,似乎都在试图夸耀着那个时代荣光,也在隐藏着那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