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仲与鲍叔牙,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两人极富传奇色彩且令人感佩的交往,是千古传颂的佳话,而“管鲍之交”这一典故,则被后人用来形容情深谊厚、相知相悉的莫逆之交。
管仲与鲍叔牙同为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管仲出身于农家,生活贫苦,早年当过马夫,做过小贩,后与邻村的鲍叔牙相识,两人合伙经商,游历中原,成为挚交。他们稍有资财后,便拜师学文习武,渐萌经国济世之志。
管鲍之间的友谊,早在两人未发迹时,便已经过多方面考验。管仲早年的表现,在世人看来,为人不大“仗义”,他与鲍叔牙经商赚了钱,总要多分一些,换了别人,恐怕早就不与他合作,但鲍叔牙却不介意,认为管仲并非贪心,而是家中贫困,比自己更需要钱。管仲为鲍叔牙谋事,常把事情弄糟,使其陷入困境,但鲍叔牙从不埋怨他,认为不是管仲愚笨,而是客观情况对他不利。管仲后来想谋个官做,总不得志,别人认为他无能,但鲍叔牙却认为他并非缺乏才干,而是时运不济。管仲后来投军参战,稍遇强敌,便掉头逃跑。其他将领,都笑他贪生怕死,但鲍叔牙却为他辩解说,管仲因家中有老母需要他赡养,故要保全性命,并非临阵胆怯……
鲍叔牙如此对待管仲,既不是因友情障目,看不到对方的短处,也不是对朋友一味宽宥,而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广的胸怀和一双识人的慧眼,故而能对朋友的所作所为予以包容和理解。他认为管仲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故不只是看朋友在某些方面处事不合常理和一时的失误,而是看其本质,放眼将来。鲍叔牙如此对待朋友,令管仲深受感动,曾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因此两人心心相印,成为生死之交。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到齐国谋事,凭着过人的才识,分别做了齐襄公姜诸儿的两个弟弟公子姜纠和公子姜小白的老师。当时因齐襄公荒淫无道,滥加杀诛,朝政混乱,两个弟弟恐祸及己身,逃往他国避难。大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故逃往于鲁国,管仲与另一位太子师召忽随之;二弟公子小白的母亲是莒国人,故逃往莒国,鲍叔牙随之。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弑襄公自立为君,但屁股还没把王位焐热,就被人干掉。齐国一时无主,众大夫按照立长不立幼的祖制,共议由公子纠继承王位,并派人前往鲁国接公子纠速回齐国。而与公子小白关系密切的大夫高溪等人,却暗中派人赶往莒国,通知公子小白速回齐国。
于是,一场兄弟争位的大戏,自此开场,而管仲的命运,也从此出现戏剧性的变化;鲍叔牙的高风亮节更是得以充分展现。
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被齐襄公所杀,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听说齐国无君,心中大喜,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赶回齐国即位。莒国比鲁国距齐国的国都临淄较近,管仲为防公子小白提前赶回齐国,抢先夺得王位,向鲁庄公借得兵马,前往堵截。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军护送下赶往临淄。管仲星夜兼程,抄近道截住公子小白,力劝小白返回莒国,小白哪里肯听,就连他的挚友鲍叔牙,也为小白说话,要他“各为其主,少说费话”。管仲觉得与其徒费口舌,不如干掉小白,除去公子纠的对手,便趁小白不备,一箭射去,小白当即大叫一声,倒在车中。鲍叔牙与随从急忙上前抢救,乱作一团。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急忙领兵返回,向鲁侯与公子纠报喜。公子纠闻报,觉得王位非己莫属,便沉住气率众缓缓而行。哪知当他六天后赶到齐国时,却被齐军所阻——公子小白早已赶回临淄即位,成为齐国的新君桓公。
原来管仲那一箭,只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铜钩,小白知管仲箭术非凡,百发百中,生怕他再射一箭,彻底结束自己的君王梦,急中生智,倒下装死,连鲍叔牙都被他瞒过。待管仲带兵远去,小白立命启程,向临淄疾驰,抢先夺得王位。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抢先登上王位,勃然大怒,遂发兵攻打齐国,企图为公子纠夺回王位。但齐桓公与鲍叔牙早已有备,出动大军,把鲁军打得大败而回。随后,齐国派使者传书,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并生擒管仲、召忽,押送齐国,说是桓公要对管仲施以醢刑,以报一箭之仇。所谓醢刑,即是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鲁庄公害怕齐军攻打鲁国,遂下令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见齐国派使者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却坚持要把自己送回齐国,说是如果送回的只是他的尸体,等于没杀,知是鲍叔牙之谋,便自入囚车,由鲁国派人押往齐国。
不出管仲所料,押送他的鲁军进入齐境,鲍叔牙便率众前来迎接管仲,为他打开囚车,让他沐浴更衣,引他去见桓公,说是桓公将要委他以重任。这又让管仲感到意外,难道新君不计较那一箭之仇?
原来桓公即位后,因鲍叔牙有拥立大功,欲拜他为相,任以国政。这对一心追求功名,权欲膨胀的人来说,可谓天赐洪福,但鲍叔牙却推辞说:“臣不过是个庸才,君能加惠于臣,使臣不至于冻馁,我已很知足了。我哪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若必使国家强盛,非拜管仲为相不可。”
桓公见鲍叔牙给他个总理的高位都不愿干,颇不理解,问道:“卿何必推辞,卿哪里不如管仲?”
鲍叔牙说:“我不如管仲者有五个方面: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而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交天下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义而使四方遵守,我不如他;披甲执鼓立于军门,使将士勇气倍增,我不如他。君只有任管仲为相国,才能实现称霸于诸侯的宏愿。”
但是,桓公吃管仲一箭,仇恨难消,一心要杀管仲,愤愤道:“管仲那一箭,差点把寡人射死,寡人恨不能食其肉,怎能用他!”
鲍叔牙却说:“人臣各为其主,管仲射君之时,心里只有公子纠而无君,君若重用他,他一样尽忠于君,为君治理天下。君欲称霸诸侯,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乃治国奇才,被哪国所用,哪国就将强盛,这样的人才,万不可失!如果他被鲁国所用,恐将后患无穷。”
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同意将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的第二天,桓公亲自到临淄郊外迎接,随后向管仲问起治国之策,管仲对答流,甚合桓公之意,遂拜其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并尊他为“仲父”,以树立他的威望。
管仲辅佐桓公治齐40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齐桓公没有管仲和鲍叔牙,恐怕难以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而管仲没有鲍叔牙,就没有施展其雄才大略的机会。
鲍叔牙与友相处,不因利争,不因过责,爱其才而不厌其短的宽厚博大的胸襟,深受世人的赞扬,被后世视为交友为人的典范。他面对高位的诱惑而不为所动,为国家的强盛而力荐贤才,甘居人下的品格胸怀,直到今天,仍可为居官者之楷模!
管仲与鲍叔牙同为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管仲出身于农家,生活贫苦,早年当过马夫,做过小贩,后与邻村的鲍叔牙相识,两人合伙经商,游历中原,成为挚交。他们稍有资财后,便拜师学文习武,渐萌经国济世之志。
管鲍之间的友谊,早在两人未发迹时,便已经过多方面考验。管仲早年的表现,在世人看来,为人不大“仗义”,他与鲍叔牙经商赚了钱,总要多分一些,换了别人,恐怕早就不与他合作,但鲍叔牙却不介意,认为管仲并非贪心,而是家中贫困,比自己更需要钱。管仲为鲍叔牙谋事,常把事情弄糟,使其陷入困境,但鲍叔牙从不埋怨他,认为不是管仲愚笨,而是客观情况对他不利。管仲后来想谋个官做,总不得志,别人认为他无能,但鲍叔牙却认为他并非缺乏才干,而是时运不济。管仲后来投军参战,稍遇强敌,便掉头逃跑。其他将领,都笑他贪生怕死,但鲍叔牙却为他辩解说,管仲因家中有老母需要他赡养,故要保全性命,并非临阵胆怯……
鲍叔牙如此对待管仲,既不是因友情障目,看不到对方的短处,也不是对朋友一味宽宥,而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广的胸怀和一双识人的慧眼,故而能对朋友的所作所为予以包容和理解。他认为管仲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故不只是看朋友在某些方面处事不合常理和一时的失误,而是看其本质,放眼将来。鲍叔牙如此对待朋友,令管仲深受感动,曾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因此两人心心相印,成为生死之交。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到齐国谋事,凭着过人的才识,分别做了齐襄公姜诸儿的两个弟弟公子姜纠和公子姜小白的老师。当时因齐襄公荒淫无道,滥加杀诛,朝政混乱,两个弟弟恐祸及己身,逃往他国避难。大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故逃往于鲁国,管仲与另一位太子师召忽随之;二弟公子小白的母亲是莒国人,故逃往莒国,鲍叔牙随之。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弑襄公自立为君,但屁股还没把王位焐热,就被人干掉。齐国一时无主,众大夫按照立长不立幼的祖制,共议由公子纠继承王位,并派人前往鲁国接公子纠速回齐国。而与公子小白关系密切的大夫高溪等人,却暗中派人赶往莒国,通知公子小白速回齐国。
于是,一场兄弟争位的大戏,自此开场,而管仲的命运,也从此出现戏剧性的变化;鲍叔牙的高风亮节更是得以充分展现。
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被齐襄公所杀,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听说齐国无君,心中大喜,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赶回齐国即位。莒国比鲁国距齐国的国都临淄较近,管仲为防公子小白提前赶回齐国,抢先夺得王位,向鲁庄公借得兵马,前往堵截。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军护送下赶往临淄。管仲星夜兼程,抄近道截住公子小白,力劝小白返回莒国,小白哪里肯听,就连他的挚友鲍叔牙,也为小白说话,要他“各为其主,少说费话”。管仲觉得与其徒费口舌,不如干掉小白,除去公子纠的对手,便趁小白不备,一箭射去,小白当即大叫一声,倒在车中。鲍叔牙与随从急忙上前抢救,乱作一团。管仲以为小白已死,急忙领兵返回,向鲁侯与公子纠报喜。公子纠闻报,觉得王位非己莫属,便沉住气率众缓缓而行。哪知当他六天后赶到齐国时,却被齐军所阻——公子小白早已赶回临淄即位,成为齐国的新君桓公。
原来管仲那一箭,只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铜钩,小白知管仲箭术非凡,百发百中,生怕他再射一箭,彻底结束自己的君王梦,急中生智,倒下装死,连鲍叔牙都被他瞒过。待管仲带兵远去,小白立命启程,向临淄疾驰,抢先夺得王位。
鲁庄公听说公子小白抢先登上王位,勃然大怒,遂发兵攻打齐国,企图为公子纠夺回王位。但齐桓公与鲍叔牙早已有备,出动大军,把鲁军打得大败而回。随后,齐国派使者传书,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并生擒管仲、召忽,押送齐国,说是桓公要对管仲施以醢刑,以报一箭之仇。所谓醢刑,即是将人杀死后剁成肉酱。鲁庄公害怕齐军攻打鲁国,遂下令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见齐国派使者逼鲁国杀死公子纠,却坚持要把自己送回齐国,说是如果送回的只是他的尸体,等于没杀,知是鲍叔牙之谋,便自入囚车,由鲁国派人押往齐国。
不出管仲所料,押送他的鲁军进入齐境,鲍叔牙便率众前来迎接管仲,为他打开囚车,让他沐浴更衣,引他去见桓公,说是桓公将要委他以重任。这又让管仲感到意外,难道新君不计较那一箭之仇?
原来桓公即位后,因鲍叔牙有拥立大功,欲拜他为相,任以国政。这对一心追求功名,权欲膨胀的人来说,可谓天赐洪福,但鲍叔牙却推辞说:“臣不过是个庸才,君能加惠于臣,使臣不至于冻馁,我已很知足了。我哪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若必使国家强盛,非拜管仲为相不可。”
桓公见鲍叔牙给他个总理的高位都不愿干,颇不理解,问道:“卿何必推辞,卿哪里不如管仲?”
鲍叔牙说:“我不如管仲者有五个方面: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而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交天下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义而使四方遵守,我不如他;披甲执鼓立于军门,使将士勇气倍增,我不如他。君只有任管仲为相国,才能实现称霸于诸侯的宏愿。”
但是,桓公吃管仲一箭,仇恨难消,一心要杀管仲,愤愤道:“管仲那一箭,差点把寡人射死,寡人恨不能食其肉,怎能用他!”
鲍叔牙却说:“人臣各为其主,管仲射君之时,心里只有公子纠而无君,君若重用他,他一样尽忠于君,为君治理天下。君欲称霸诸侯,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乃治国奇才,被哪国所用,哪国就将强盛,这样的人才,万不可失!如果他被鲁国所用,恐将后患无穷。”
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同意将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的第二天,桓公亲自到临淄郊外迎接,随后向管仲问起治国之策,管仲对答流,甚合桓公之意,遂拜其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并尊他为“仲父”,以树立他的威望。
管仲辅佐桓公治齐40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制订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使齐国日益强盛,终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齐桓公没有管仲和鲍叔牙,恐怕难以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而管仲没有鲍叔牙,就没有施展其雄才大略的机会。
鲍叔牙与友相处,不因利争,不因过责,爱其才而不厌其短的宽厚博大的胸襟,深受世人的赞扬,被后世视为交友为人的典范。他面对高位的诱惑而不为所动,为国家的强盛而力荐贤才,甘居人下的品格胸怀,直到今天,仍可为居官者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