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而将道德情感通过语文教学“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兴趣;诵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人的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当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富有情感的佳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的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解读这些作品的内蕴,充分发掘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汲取的美好情感来滋养心灵,提升美好的精神境界。
1 以趣导入,创设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课堂上,我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要用心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以情诵读,体验感情
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3 欣赏意境,感悟升华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3.1 读意境优美的词,要有丰富的想象
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夕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3.2 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
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九种事物,如何把这九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他们在优美生动的祖国语言中,滋润心灵,体验美丽。
【关键词】兴趣;诵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人的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当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富有情感的佳作,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的各种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解读这些作品的内蕴,充分发掘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汲取的美好情感来滋养心灵,提升美好的精神境界。
1 以趣导入,创设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
语文教材中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铸着主人公或作者从生活中得来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发掘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课堂上,我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要用心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以情诵读,体验感情
中学生学习、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健全,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3 欣赏意境,感悟升华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3.1 读意境优美的词,要有丰富的想象
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夕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3.2 理解意境需要想象,理解情感更离不开联想
有了丰富的联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脉搏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情感。马致远的小令《秋思》的意境极为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用名词点出九种事物,如何把这九种事物组成有机画面,从而领悟其中的意境,就得运用联想了。首句以“枯、老、昏”,描述“藤、树、鸦”的特征,也使它们带有鲜明的个性。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就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对诗人所揭示的元代下层小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他们在优美生动的祖国语言中,滋润心灵,体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