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也谈导师

来源 :城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导师?导师就是学业、事业上的指导者。用本书编者伊丽莎白•本尼迪克特的话说,导师是“我们的典范,我们自己心底的名流,我们要努力赶上的人,会让我们爱上他们的人,有时候,还是我们悄悄追随的人”。导师对一个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女作家伊丽莎白•哈德威克去世后,因為要為《田楼》杂志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本书编者本尼迪克特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在巴纳德学院上哈德威克的高年级指导课时哈德威克对她的影响。影响是巨大的,回忆也是甜蜜的。受此启发,她觉得应该有一本作家们写他们导师的书,也就是对他们走上创作道路有影响的人的书。她马上到亚马逊网站去搜索,结果没有找到此类书籍。这就是作者发起征稿并编辑本书的缘起。
  作家们对此倡议反响空前,可见他们对导师所起作用的重视。从本书的三十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作家写的导师都是具体的人,而且几乎都是作家。还有部分作家写到的是书或是场所。这些“导师”,不论是具体的人,还是书籍或者场昕,都在作家们走上创作道路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们谈起自己的导师,无不带着感激和尊重之情。即使是负面的影响,也是一种促进。多年以后,这种影响也就更加珍贵了。
  家人或者亲友的影响,也是一些作家走上创作道路的原因。这些家人或者亲友,也就成了他们的导师。莫德•凯西的父母都是作家,她从小便受到文学的熏陶。小时候父母给她读的故事,父母亲读过后传给她的书,还有父母亲写作的方式,全都对她产生了影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从小受到的影响来自她的奶奶。她说:“如果有个‘导师’引导我走向创作生活——或者至少鼓励过我——他不会是我的老师,虽然他们都是很好的老师,也不是我后来的大学同僚,而是我的奶奶布兰其•伍德赛德。”圣诞节和生日的时候,她奶奶会送书给她当礼物。每年都送。而在她十四岁的时候,奶奶竟然送给她一台雷明顿便携式打字机当生日礼物。这在当时是件昂贵且稀罕的东西。可以说,欧茨能够成為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和她奶奶的这些礼物是分不开的。
  苏珊•桑塔格是个很有个性的名作家。在西格里德•努涅斯的笔下,这个身為女性却不甘示弱、强悍得极其缺乏女人味的作家的独特个性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聚会老迟到,却从来不為此感到抱歉。轮到她不得不等别人时,她却牢骚满腹。和很多作家不一样,她喜欢城市生活,对很多作家喜欢暂避乡间以获得宁静的写作和思考环境感到困惑不解。至于她,只要一个人呆在旅馆里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了。在美国,很多作家都到高校去教创作课。桑塔格特别不赞成作家这么做。她认為,当老师会毁了一个作家。因為教书和写作是相互冲突的。对那些一边抱怨没时间创作,一边却对大学终身教职特别在乎的作家,她表现得相当不屑。对她自己来说,这种活能推就推。她把写作视為生命,為了写作,可以放弃很多东西。她说:
  “你写作不是為了让自己感觉很好。你写作不是為了自己快乐(不像读书),或者為了宣泄情绪,或者表达自己,或者為了取悦某些读者。你是為文学而写作。”然而,这么一个貌似强悍的作家晚年时也同样表现出她脆弱的一面。她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抱怨太孤单,感到自己被拒绝了,被抛弃了,有时她还会哭泣。强悍的桑塔格最终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通过这些描写,一个个性独特、追求自身自由、致力写作的桑塔格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无疑,这一切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而这一切对西格里德•努涅斯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其他文献
《青少年科技博览》,20年风雨,20年努力。有专家团队指导,得社会各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