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和系统研究,打造精品展陳,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从建党初期到红军长征,从成都解放到三线建设等,给成都镌刻了深厚的红色印记、留下了丰沛的红色资源。本文通过研究梳理上海、南昌、广州等城市经验,提出加强成都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考建议。
他山之石
上海:
围绕红色起点,
打造“光荣之城”红色名片
上海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重大项目,修缮开放革命旧址,提升展览展陈功能,多维技术助力宣传,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高地、研究高地和宣传活动高地,让“党的诞生地”成为上海的鲜亮名片。
一是立法弘扬保护红色资源。制定《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通过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进行数字化保护,实施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分类保护平衡红色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激励与惩戒并重等方式,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
二是创新举措用好红色资源。实施“红色地标亮起来”、“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故事响起来”三大行动,发布《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包括379处红色资源,设计6条红色资源寻访路线,供游客深度体验,精选160余份可移动文物和70余份档案文献,推出12家出版单位发行的29种红色资源主题精品出版物,真正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
三是区域协同发展红色资源。建立“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在理论研究、馆际交流、文艺创作等方面加强红色资源协作开发,打造长三角区域红色旅游圈,提升长三角区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整体水平。
南昌:
坚守人民军队摇篮,
“英雄之城”焕发新时代文化生机
南昌作为人民军队的诞生地,红色资源本底厚重,近年来进一步大力挖掘、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质和文化内涵的“英雄之城”。
一是红色地标独特闪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军雕塑广场、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南昌舰,新旧红色地标固化出英雄之城的记忆,成为全国人民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的热门地,一个摇篮、一把军号、一条小道、一位英雄,红色文化精神处处凝聚。
二是红色故事感染人心。南昌借助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创产品相结合,加强红色文创的体验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借助AR/VR、360度全息投影、机械特效等信息技术手段,形象再现八一起义壮美征程,让参观者变身亲历者。
三是红色文创跨界出圈。依托文创产品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理念,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红色文创产品了解红色文化,例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的“兵娃娃系列”,是一款人物形象IP产品,仿照当年南昌起义军的外形、服饰,艺术地展示了起义军风采人物形象,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还借助抖音、微信等平台,大大拓展了红色文创产品的曝光率。
广州:
发挥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
改革开放前沿地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6个城市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精心打造品牌项目,让红色历史动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
一是规划“红色文化+”发展战略。编制《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全面焕发“老”的经典魅力和“新”的时代魅力,预计“十四五”期末示范区全面建成,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二是有机整合地域特色文化。广州融合了岭南、海洋、侨乡、红色、商贸等多元文化,在推动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旅游、商贸等融合发展方面,有很多好做法。如推出《颂歌献给党:广东民间工艺中的红色经典》主题展览,遴选出缀画作品《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金漆木雕《百万雄师过大江》、象牙雕刻《进军大西南》、广绣《晨曦》等,展现了宏阔的精神图景。
三是“红色广州”活动丰富多样。广州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举行“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成为第一个全景式、完整、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展览;推出“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传播红色文化;采用“政府统筹+企业资金+专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把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活化为“微型军事博物馆”。此外,创作《广州起义组曲》,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开设红色教育微党课《红色农讲所》等,均取得很好反响。
思考建议
突出红色资源“规划和统筹”
建议加快完善成都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立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改建、扩建、重建、维修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制订革命文物的征集、收集、整理、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理顺管理体制、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推进的统筹协调,推动红色资源集中片区的区域合作共建,加强市、区(市)县合作共建。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督查机制,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制度,明确市、区(市)县、街(镇)三级领导职责,将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
明确保护利用“方向和原则”
建议把加强红色资源抢救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级保护、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保护管理原则,切实维护红色文化遗址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摸清全市红色资源底数,对有价值的遗址抓好普查,对革命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编写红色资源名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将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按照抢修急需、保护重点、兼顾全面、修旧如旧要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修缮,打造一批历史情景再现工程、革命历史展示、红色历史街区、红色精品小镇。 注重经典资源“挖掘和打造”
成都红色资源有以下几类:革命英烈及故居,在成都38年革命斗爭历程中,涌现出为川康解放而奋斗终生的张志和,集革命、战斗、光辉一生的李一氓,“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车耀先,红岩英烈张露萍,红军将领董郎以及为成都解放牺牲的“十二桥烈士”等;红军长征遗迹,在邛崃、蒲江、大邑境内留下长征丰富的遗址、遗迹和文物,如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太和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兴村红军医院旧址、红军时刻标语等;国家三线建设遗址,如东郊记忆、四川锅炉厂旧址等;地震后形成一批建筑遗址、纪念馆、纪念碑、重建和新建的各类建筑物。紧紧围绕这些经典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整体精品建设提升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等,打造一批成都红色公益艺术精品,形成一批新的红色文化地标和红色文化名片。
强化展陈方式“多元和创新”
当前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扬要与时俱进,搭上现代科技的快车。通过电子触摸屏、4D穹幕影厅、电子沙盘模型等技术设备,以更直观生动、沉浸式的感受,让观众与展览和展品发生更多互动。通过红色资源与VR、AR等信息技术的融合,用“身临其境”代替“静态浏览”,体验一次胜过浏览十次,红色资源所隐含的红色信息会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红色资源展陈设计和陈列方式选择时要更“贴心”,推出更多的特色专题展出、更多精品专题展出,设置更多人性化的导览设计以及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辅助建筑、场景等。
红色文创产业“培育和发展”
以深入研究为基础,准确梳理史实,提炼红色精神,以文创理念为引领,提高红色文创的青春态与人文感。大力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成都红色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一批有市场、有创意的红色文创产品,形成以红色展览、电影、舞台剧、纪录片、动漫、音乐、演出和出版物等为核心,红色教育、工艺品制作等为一体的红色化产业链。强化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一批集红色遗址、文物展示、园林、红色旅游、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红色教育互动、研学一体的共享发展新模式。
加强成渝两地“合作和协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部署背景下,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红色资源互补、营销互促、优势共用、合作共赢,共同巩固和塑造成渝地区作为中国革命建设的“抗战大基地、战略大后方”的独特地位和标识。例如,互推互演《红岩》、《芙蓉花红》等红色经典戏剧,相互举办大型红色主题展览活动;加强宣传营销互促、精品线路互通、品牌节会互动,共同宣荐对方的红色旅游线路及景区景点,形成到重庆必来成都打卡、来成都必去重庆观览的联动格局,共同把成渝双城红色旅游联线打造成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建党初期到红军长征,从成都解放到三线建设等,给成都镌刻了深厚的红色印记、留下了丰沛的红色资源。本文通过研究梳理上海、南昌、广州等城市经验,提出加强成都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考建议。
他山之石
上海:
围绕红色起点,
打造“光荣之城”红色名片
上海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重大项目,修缮开放革命旧址,提升展览展陈功能,多维技术助力宣传,努力打造红色文化资源高地、研究高地和宣传活动高地,让“党的诞生地”成为上海的鲜亮名片。
一是立法弘扬保护红色资源。制定《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通过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制度进行数字化保护,实施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分类保护平衡红色资源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激励与惩戒并重等方式,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
二是创新举措用好红色资源。实施“红色地标亮起来”、“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故事响起来”三大行动,发布《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包括379处红色资源,设计6条红色资源寻访路线,供游客深度体验,精选160余份可移动文物和70余份档案文献,推出12家出版单位发行的29种红色资源主题精品出版物,真正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
三是区域协同发展红色资源。建立“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在理论研究、馆际交流、文艺创作等方面加强红色资源协作开发,打造长三角区域红色旅游圈,提升长三角区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整体水平。
南昌:
坚守人民军队摇篮,
“英雄之城”焕发新时代文化生机
南昌作为人民军队的诞生地,红色资源本底厚重,近年来进一步大力挖掘、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质和文化内涵的“英雄之城”。
一是红色地标独特闪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军雕塑广场、军事装备展示中心、南昌舰,新旧红色地标固化出英雄之城的记忆,成为全国人民追寻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教育的热门地,一个摇篮、一把军号、一条小道、一位英雄,红色文化精神处处凝聚。
二是红色故事感染人心。南昌借助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创产品相结合,加强红色文创的体验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借助AR/VR、360度全息投影、机械特效等信息技术手段,形象再现八一起义壮美征程,让参观者变身亲历者。
三是红色文创跨界出圈。依托文创产品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理念,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红色文创产品了解红色文化,例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的“兵娃娃系列”,是一款人物形象IP产品,仿照当年南昌起义军的外形、服饰,艺术地展示了起义军风采人物形象,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还借助抖音、微信等平台,大大拓展了红色文创产品的曝光率。
广州:
发挥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
改革开放前沿地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6个城市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精心打造品牌项目,让红色历史动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
一是规划“红色文化+”发展战略。编制《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全面焕发“老”的经典魅力和“新”的时代魅力,预计“十四五”期末示范区全面建成,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二是有机整合地域特色文化。广州融合了岭南、海洋、侨乡、红色、商贸等多元文化,在推动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旅游、商贸等融合发展方面,有很多好做法。如推出《颂歌献给党:广东民间工艺中的红色经典》主题展览,遴选出缀画作品《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岁》、金漆木雕《百万雄师过大江》、象牙雕刻《进军大西南》、广绣《晨曦》等,展现了宏阔的精神图景。
三是“红色广州”活动丰富多样。广州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举行“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成为第一个全景式、完整、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展览;推出“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传播红色文化;采用“政府统筹+企业资金+专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把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活化为“微型军事博物馆”。此外,创作《广州起义组曲》,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开设红色教育微党课《红色农讲所》等,均取得很好反响。
思考建议
突出红色资源“规划和统筹”
建议加快完善成都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立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各级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改建、扩建、重建、维修以及周边环境、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制订革命文物的征集、收集、整理、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理顺管理体制、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推进的统筹协调,推动红色资源集中片区的区域合作共建,加强市、区(市)县合作共建。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督查机制,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制度,明确市、区(市)县、街(镇)三级领导职责,将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营造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
明确保护利用“方向和原则”
建议把加强红色资源抢救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级保护、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保护管理原则,切实维护红色文化遗址特有的历史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摸清全市红色资源底数,对有价值的遗址抓好普查,对革命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编写红色资源名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将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保护,按照抢修急需、保护重点、兼顾全面、修旧如旧要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修缮,打造一批历史情景再现工程、革命历史展示、红色历史街区、红色精品小镇。 注重经典资源“挖掘和打造”
成都红色资源有以下几类:革命英烈及故居,在成都38年革命斗爭历程中,涌现出为川康解放而奋斗终生的张志和,集革命、战斗、光辉一生的李一氓,“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车耀先,红岩英烈张露萍,红军将领董郎以及为成都解放牺牲的“十二桥烈士”等;红军长征遗迹,在邛崃、蒲江、大邑境内留下长征丰富的遗址、遗迹和文物,如石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太和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高兴村红军医院旧址、红军时刻标语等;国家三线建设遗址,如东郊记忆、四川锅炉厂旧址等;地震后形成一批建筑遗址、纪念馆、纪念碑、重建和新建的各类建筑物。紧紧围绕这些经典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整体精品建设提升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等,打造一批成都红色公益艺术精品,形成一批新的红色文化地标和红色文化名片。
强化展陈方式“多元和创新”
当前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扬要与时俱进,搭上现代科技的快车。通过电子触摸屏、4D穹幕影厅、电子沙盘模型等技术设备,以更直观生动、沉浸式的感受,让观众与展览和展品发生更多互动。通过红色资源与VR、AR等信息技术的融合,用“身临其境”代替“静态浏览”,体验一次胜过浏览十次,红色资源所隐含的红色信息会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红色资源展陈设计和陈列方式选择时要更“贴心”,推出更多的特色专题展出、更多精品专题展出,设置更多人性化的导览设计以及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辅助建筑、场景等。
红色文创产业“培育和发展”
以深入研究为基础,准确梳理史实,提炼红色精神,以文创理念为引领,提高红色文创的青春态与人文感。大力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成都红色品牌,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一批有市场、有创意的红色文创产品,形成以红色展览、电影、舞台剧、纪录片、动漫、音乐、演出和出版物等为核心,红色教育、工艺品制作等为一体的红色化产业链。强化文旅融合发展,建成一批集红色遗址、文物展示、园林、红色旅游、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红色教育互动、研学一体的共享发展新模式。
加强成渝两地“合作和协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部署背景下,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红色资源互补、营销互促、优势共用、合作共赢,共同巩固和塑造成渝地区作为中国革命建设的“抗战大基地、战略大后方”的独特地位和标识。例如,互推互演《红岩》、《芙蓉花红》等红色经典戏剧,相互举办大型红色主题展览活动;加强宣传营销互促、精品线路互通、品牌节会互动,共同宣荐对方的红色旅游线路及景区景点,形成到重庆必来成都打卡、来成都必去重庆观览的联动格局,共同把成渝双城红色旅游联线打造成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