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航港空港一路一段536号,立着几座有些年代感的小楼,生产线一侧的货车出货频繁,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20年前,创始人赵勇35岁,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辞职的他,抱着“创办一份事业”的想法,投身远传抄表行业。
20年来,赵勇专注并深耕于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重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凭借领跑行业的科研实力及长线科研投入,这家“隐居”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领先企业,并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探索者,率先应用“光电直读”
走进千嘉智慧燃气展厅,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城市沙盘嵌在玻璃地板下,沙盘上楼宇模型之间,一条条燃气管网明黄可见。
这些黄色的线条,展示了城市燃气管网的运行。“你看这些温度、压力传感器,它们将运行信息收集起来,再传输到指挥中心、调度中心,我们就能够随时掌握燃气管网的运行状况。”赵勇告诉本刊记者,除了信息化建设,目前公司已形成从智能远传表、新型流量计、智慧云平台到智慧服务的一体化产品体系。
而这一切,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8年,赵勇从“铁饭碗”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辞职,抱着“出来闯荡创办一份自己的事业”的想法,他和公司另一个创始人开始进入市场创业。
2001年,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创业伊始,赵勇和团队做了很多产品的研发,不过那些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小,“我们还是想做一个千家万户都能用到的产品。”赵勇说,经过反复验证,他和创始团队将目光放在燃气表的远程抄表上。
早年的燃气行业,远程抄表使用的是光电脉冲远传气表,容易产生数据不准等问题。在赵勇看来,当时有两大技术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远程抄表读数的准确性,二是如何把数据传输出去,“读不准,不便于管理,也容易引起纠纷;读准了但传输不出去,也没有用。”
凭着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年工作的经验,赵勇开始了研发实验。“我们将燃气表上字轮的圆周运动做了一个绝对编码。通俗来讲,就是一开机就能读出这个字轮的角度,通过角度知道准确的读数。”赵勇介绍,通过利用字轮在刻度上不同的绝对角度进行读数的方法,经过一年时间,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光电直读远传气表,解决了当时市场上最难的读数准确性问题。
“这样一来,避免了累计误差,也更加安全可靠。”赵勇说,随着国家电子产业的发展,数据传输难题也通过同步植入国内最新的传输技术得到解决。
专注者,“一做做了20年”
赵勇回忆起创业初期,那时条件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团队总共就十多个人。从最开始租用场地,到后来筹建厂房,为了节约修建成本,他会亲自去市场购买材料。“期间有人不看好这个前景,选择退出。但我们总认为这个市场会做得很大,于是一做做了20年。”
2004年,公司与成都燃气达成合作,借用其在全国燃气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千嘉科技的燃气表迅速得以在全国推广。2008年,在经过7年艰难的前期投入之后,公司开始盈利,产值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迅速成为行业领跑者。就在这一年,千嘉科技成立了党支部,2013年成立了党委。“我是个老党员了,深知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作为公司党委书记,赵勇始终把党建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活企业发展优势。
投身市场产品研发,跟在实验室做科研实验有着天壤之别,“在实验室做实验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成本,成立公司以后,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控制成本,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赵勇说,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每年研发投入几千万元,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同时也为创新提供和创造条件。
在千嘉智慧燃气展厅的另一侧,超声波燃气表、智能密码表、智能蓝牙表等形态各异的燃气表一一摆放在展台上,这些新型智能远传燃气表,都是后来的迭代产品。
走出展廳,来到千嘉科技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埋首研究。“这是公司非常核心的地带,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及水务行业的应用为研究领域。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拥有超过200人。”赵勇介绍,物联网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流量计量技术、传感器技术、IT技术等与公司发展相关的一些应用性研究。
2014年,公司开始研发超声波燃气表,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计量技术,采用了电子传感器,计量精度很高。“研发是非常艰苦的,往往面临更多的是失败。或许最后一次成功了,但马上又要投入新的技术攻关,面临新的失败。”赵勇说,早些年研发人员的储物柜中都备有被褥和行军床,以便随时加班攻克难题。
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攻关,超声波燃气表终于研发成功。
领军者,“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2018年的一天,赵勇带着超声波燃气表这个新型产品参与投标,而这前一天夜里,他失眠了——不仅仅因为这是涉及1亿多元的生意,更是公司的新技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结果是让赵勇满意的,“我们以最低的价格、最高的技术中标,这也标志着我们的新产品得到了用户认可。”
在赵勇看来,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超声波燃气表的核心部件和算法都依赖国外技术,为了解决国外技术“卡脖子”难题,控制生产成本,赵勇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如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赵勇说,目前他正带领科研团队攻关下一代前瞻性产品,包括超声计量、大数据分析、红外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始向新能源综合能源利用延伸。
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在赵勇的带领下,千嘉科技长期专注并深耕于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重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如今,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千嘉科技凭借领跑行业的科研实力及长线科研投入,先后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主持或参与了15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拥有近300项自主知识产权。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第一批第一年)的公示”,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入选。
20年来,从一个作坊式的工厂,赵勇带领千嘉科技逐步成长为现代化企业。“接下来,公司将准备上市。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填补技术空白,不断开拓市场。”
不忘初心,创新无止境。
20年来,赵勇专注并深耕于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重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凭借领跑行业的科研实力及长线科研投入,这家“隐居”在成都市双流区的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领先企业,并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探索者,率先应用“光电直读”
走进千嘉智慧燃气展厅,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城市沙盘嵌在玻璃地板下,沙盘上楼宇模型之间,一条条燃气管网明黄可见。
这些黄色的线条,展示了城市燃气管网的运行。“你看这些温度、压力传感器,它们将运行信息收集起来,再传输到指挥中心、调度中心,我们就能够随时掌握燃气管网的运行状况。”赵勇告诉本刊记者,除了信息化建设,目前公司已形成从智能远传表、新型流量计、智慧云平台到智慧服务的一体化产品体系。
而这一切,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8年,赵勇从“铁饭碗”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辞职,抱着“出来闯荡创办一份自己的事业”的想法,他和公司另一个创始人开始进入市场创业。
2001年,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创业伊始,赵勇和团队做了很多产品的研发,不过那些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小,“我们还是想做一个千家万户都能用到的产品。”赵勇说,经过反复验证,他和创始团队将目光放在燃气表的远程抄表上。
早年的燃气行业,远程抄表使用的是光电脉冲远传气表,容易产生数据不准等问题。在赵勇看来,当时有两大技术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远程抄表读数的准确性,二是如何把数据传输出去,“读不准,不便于管理,也容易引起纠纷;读准了但传输不出去,也没有用。”
凭着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常年工作的经验,赵勇开始了研发实验。“我们将燃气表上字轮的圆周运动做了一个绝对编码。通俗来讲,就是一开机就能读出这个字轮的角度,通过角度知道准确的读数。”赵勇介绍,通过利用字轮在刻度上不同的绝对角度进行读数的方法,经过一年时间,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出光电直读远传气表,解决了当时市场上最难的读数准确性问题。
“这样一来,避免了累计误差,也更加安全可靠。”赵勇说,随着国家电子产业的发展,数据传输难题也通过同步植入国内最新的传输技术得到解决。
专注者,“一做做了20年”
赵勇回忆起创业初期,那时条件设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团队总共就十多个人。从最开始租用场地,到后来筹建厂房,为了节约修建成本,他会亲自去市场购买材料。“期间有人不看好这个前景,选择退出。但我们总认为这个市场会做得很大,于是一做做了20年。”
2004年,公司与成都燃气达成合作,借用其在全国燃气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千嘉科技的燃气表迅速得以在全国推广。2008年,在经过7年艰难的前期投入之后,公司开始盈利,产值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迅速成为行业领跑者。就在这一年,千嘉科技成立了党支部,2013年成立了党委。“我是个老党员了,深知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作为公司党委书记,赵勇始终把党建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活企业发展优势。
投身市场产品研发,跟在实验室做科研实验有着天壤之别,“在实验室做实验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成本,成立公司以后,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控制成本,才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赵勇说,公司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每年研发投入几千万元,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同时也为创新提供和创造条件。
在千嘉智慧燃气展厅的另一侧,超声波燃气表、智能密码表、智能蓝牙表等形态各异的燃气表一一摆放在展台上,这些新型智能远传燃气表,都是后来的迭代产品。
走出展廳,来到千嘉科技物联网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埋首研究。“这是公司非常核心的地带,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燃气及水务行业的应用为研究领域。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拥有超过200人。”赵勇介绍,物联网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流量计量技术、传感器技术、IT技术等与公司发展相关的一些应用性研究。
2014年,公司开始研发超声波燃气表,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计量技术,采用了电子传感器,计量精度很高。“研发是非常艰苦的,往往面临更多的是失败。或许最后一次成功了,但马上又要投入新的技术攻关,面临新的失败。”赵勇说,早些年研发人员的储物柜中都备有被褥和行军床,以便随时加班攻克难题。
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攻关,超声波燃气表终于研发成功。
领军者,“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2018年的一天,赵勇带着超声波燃气表这个新型产品参与投标,而这前一天夜里,他失眠了——不仅仅因为这是涉及1亿多元的生意,更是公司的新技术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结果是让赵勇满意的,“我们以最低的价格、最高的技术中标,这也标志着我们的新产品得到了用户认可。”
在赵勇看来,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超声波燃气表的核心部件和算法都依赖国外技术,为了解决国外技术“卡脖子”难题,控制生产成本,赵勇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如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赵勇说,目前他正带领科研团队攻关下一代前瞻性产品,包括超声计量、大数据分析、红外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始向新能源综合能源利用延伸。
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在赵勇的带领下,千嘉科技长期专注并深耕于智能远传抄表行业,重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如今,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千嘉科技凭借领跑行业的科研实力及长线科研投入,先后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等多项国家及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主持或参与了15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拥有近300项自主知识产权。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第一批第一年)的公示”,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国家重点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入选。
20年来,从一个作坊式的工厂,赵勇带领千嘉科技逐步成长为现代化企业。“接下来,公司将准备上市。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填补技术空白,不断开拓市场。”
不忘初心,创新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