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视动画的影像虚拟塑造特点便于发挥想象力,其塑造自由度高于同类的真人影视戏剧。而随着数码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塑造的形式从手绘影像变为了电脑“绘”、“制”影像,而这种形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虚拟影像的仿真度,也拓宽了虚拟影像所表现对象的范围,凡是利用摄影机和照相机拍摄的影像或图片,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技术模拟或再加工成为动画形式的影像,这种突破为其他视觉艺术影像化形式(泛动画)提供了技术保障。但影视动画则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完全走向仿真,它不以表现仿真效果作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表现手法与想象力相统一的视觉效果去塑造影视的戏剧表演性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影视动画 “泛”动画 动画制作
动画在它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是用于广告片,后成为电影中场休息时垫场的幽默短片,直到演变为戏剧故事演绎形式,动画则上升成为了具有戏剧表演性质的影视片。这一时期它开始借鉴所有舞台戏剧形式的表演,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将这些表演形式进行变革,最终形成了风格简洁,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具有动画特点的表演风格。而随着电影利用镜头语言强化表演形成新戏剧形式,动画则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利用自身虚拟塑造的特点,模仿镜头拍摄效果,将动画提升成为了依靠镜头组接、强化表演的影视叙事体。但近些年来,随着数码影像制作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影像的视觉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视觉艺术都会利用动画的虚拟塑造技术将自身的视觉特点影像化。但在众多视觉艺术被制成影像后,由于过于突显动画技术表现的优势,而动画本身的艺术特点却被大众所忽视,这种跨行业,大范围运用动画技术的现象,使动画的艺术性发展陷入了困境,这种现象在2003年中国动画学会的年会中,由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李中秋归结为“泛”动画现象。“泛”动画现象误导了许多人对动画的正确认识,误认为用动画技术做的影像就是动画的艺术形式,所以只有深入挖掘动画的本质,才是认清“泛”动画现象和确保动画艺术正常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 影视动画:动画中“纯血统的贵族”
动画的形式诞生在电影形成之后,是电影表现技术延伸出来的产物。随着电影的发展,从纯纪录生活变为塑造戏剧性故事,电影则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演动作,突出人物形象,使其画面连续播放时不失故事发展的逻辑性,更能体现出画面的说明性,突破了舞台戏剧单一的观赏效果,并结合音乐、美术、雕塑、文学、建筑、舞蹈、戏剧七大艺术特点,形成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第八大艺术。
动画紧跟电影发展的脚步,也注重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演动作,突出人物形象,仅与电影有一点不同。电影是利用摄影机拍摄实物的运动形成影像,而动画则是利用图像塑造技术进行绘制虚拟物体的运动形成影像,换句话说,动画是利用绘制,模拟摄影机拍摄效果形成影像。动画从本质上来讲根本无法脱离电影的艺术体系,因此现在很多国际电影节,如柏林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依然还将影视动画片作为电影中的一项重要组成环节。由此说明,动画没有脱离电影艺术而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
电影没有离开戏剧,它是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现力的艺术,而动画则是紧跟电影的发展,自然也没有离开戏剧,它是利用虚拟塑造性,“绘”、“制”戏剧表现力的艺术。所以,无论动画的视觉形式如何变化,无论动画技术发展多么迅速,只有具备戏剧性的影视动画才是动画中“纯血统的贵族”。
1 影视动画的特点
影视动画是“绘”、“制”出来的影像,是完全虚拟出来的影像,这与真人影视不同,真人影视是拍摄真实客观物的影像,所以影视动画要比真人影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表现手法上也比真人影视灵活,这是影视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将戏剧内涵更加直白化。由于虚拟是模仿客观世界,所以不便于表达客观世界中过于细腻的动作。如何在没有细腻动作的支撑下保证戏剧性表演的丰富度?影视动画则先是采用夸大生活中的行为动作,提高其肢体语言的识别力;其次加快表演的运动节奏,让整个戏剧的韵律提升,达到丰富戏剧性的效果。而这种高识别力的夸张性动作较为直接,使其观众能够快速理解,从而显得戏剧较为直白,没有真人所演的戏剧回味性强,这就是影视动画的第二大特点。
影视动画第三大特点,美术性。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广泛的认知度,而美术千百年的静态形式,在1900年,由J·斯图亚特·勃拉克顿打破了,他将‘画’动了起来,制作出了美国动画片《迷人的图画》,动画这一名称也因此而来。而在动画早期探索时,美术性则一度大于戏剧表演性,但随着动画的发展,动画中的美术性从主导因素变为辅助因素,从模仿纯美术形式(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演变为具有动画特点的美术形式。但无论如何改变,美术都是动画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是区别于真人影视的鲜明特征。
美术还具备美化客观事物的功效。这也是动画片至今为止没有被真人电影所取代的主要原因之一,真人电影的戏剧内容细腻、深刻,但美化度始终不如影视动画片那样令人陶醉。影视动画利用美术这一特点,挖掘出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也正面塑造了很多真实镜头下的残酷现实。但“泛”动画利用美术性去展示,除了与影视动画一样,有美化视觉的功效外,还有商业性质的宣传,它可以对其产品或事件进行适度的夸张,上升成为艺术美,从而达到冲击视觉、刺激神经、加强印象等功效。
2 影视动画的作用与影响
基于影视动画的“绘”、“制”、美术性等特点,其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画面自控力,在保证剧情完整的前提下,它还可以美化视觉,降低一些血腥、恐怖和少儿不宜等视觉冲击力。
根据丰富想象力和灵活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影视动画能够做出主观意识画面,主观意识是人们内心中最深刻的记忆,动画片常常把这种记忆作为主题,使其有过共同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这也就是动画片虽然是虚拟影视还能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以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宫崎骏擅长表现童趣的故事,童年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所以宫崎骏的作品往往吸引的不是儿童,而是怀念童年生活的成年人。 影视动画戏剧具有直接性,这样便于塑造较为轻松、明快、幽默的表演,所以导致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动画片就是娱乐喜剧片。轻松、幽默是其鲜明特征,但这不能代表动画不能拍别的戏剧形式,主要是看这种特征的比重安排。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导演钱运达说:“动画片不能离开轻松感和幽默感,但也不能处处轻松,处处幽默。”
总之,影视动画的外向因素过于鲜明,正因为这种鲜明,便会使很多人片面认识它。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内在核心的挖掘,分析出它的服务宗旨是什么?这才是认清影视动画本质的关键。
二 泛动画:大众多元化的综合性融合
21世纪,随着网络传媒平台的普及,大众娱乐性得到了全新的提升,使其娱乐方式具有高度互动性。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膨胀与融合,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快速得知信息的内容,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看法,使得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
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文字的抽象性不足以表达自我的直接想法,不太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针对这样的问题,画面开始成为主要的网络交流语言。而起初的画面过于单调,画面形式多为静态或较为简单的循环动作,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先是利用摄像机去拍摄短片进行交流,但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过于真实,这种真实感会破坏美感和主观意识,平淡无味;其次则是利用漫画来进行交流,但漫画要求美术能力太高,许多非美术专业人士,无法画出自己所要的画面去交流;最后,随着电脑图像技术大众化,许多非美术专业的人士,通过电脑技术便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动态画面进行交流,这种动态画面的交流,简单直接,便于流传,还具有较好的表达力,而这种动态画面形式就是泛动画的开始。换句话说,泛动画是一种利用动画形式进行沟通的语言,是表达式的画面形式,与影视动画的本质显然不同。
1 泛动画现象
泛动画不是动画艺术。动画艺术是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影视动画,是一门具有戏剧性表演形式的艺术,而并非是利用动画技术去制作的宣传影像片。“泛动画”只是代替了摄影技巧去拍摄,动画拍摄与摄影拍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假定性属虚拟表现,并非实物的拍摄,由于它具有虚拟性,所以自由灵活度较高,可以预先表现出尚未制成的实物面貌。为什么说“泛动画”不是动画?因为泛动画表现的内涵所支撑知识的重点不是影视与戏剧,而是所表现的对象应对应的知识,例如:建筑漫游的核心是景观与建筑学;栏目包装的核心是视觉传达设计学;网络动画核心是交互技术,“泛动画”包含的知识过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动画的假定性和虚拟性,这样披着动画技巧外衣的“泛动画”概念很容易误导很多初学者和非动画专业的社会人士,让大家都忽略了动画的核心。
2 泛动画带来的思考
虽然泛动画是动画技术的一个延伸,是科技进步的一个代表,是大众娱乐化的一个趋势。但泛动画所要呈现的内涵思想是什么?这是泛动画现象所带来的最大疑问。如上所述,泛动画所包含的知识过多,只有动画的假定性和虚拟性是共同点,这样就难以寻找泛动画中的核心,因为假定性和虚拟性是形式上的共同点,并非是泛动画的核心思想。
很多动画初学者只是学习动画技术,而不去想怎样利用这些技术,对于这个问题,北京迪生动画公司副总李洪新曾这样说:“其实造成这种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纯学技术而不去思考技术的应用范围,造成分析能力不足;二是超出了所学的知识范畴,只能表达表面而无法传达深刻内涵。而泛动画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泛动画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技术味道过重,使很多人只关注到了画面的视觉,造成了技术至上的印象;其次,泛动画所表达的内容涉及领域过宽,人们抓不准泛动画背后所支撑的核心知识体系,从而造成认识肤浅;再者,泛动画对应领域的专业人士,不懂动画技术,与动画制作人员沟通不便,所以常常会造成双方都无法深入理解对方的尴尬局面,加大了挖掘内涵的难度”。从李总的话中,便能体现出认清泛动画现象的重要性,因为泛动画现象带来的只是动画技术应用范围的提升,而非动画本身艺术形式的提升。
三 结语
动画自从诞生以来就依托于戏剧与影视的知识和技巧,它的理论基础是戏剧,它的表现技巧是影视,要想深入理解动画,就要去正视和了解这门艺术的特点,它是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一门独特的表演形式的艺术。戏剧与影视都具备自身特有的表演方式,表演的好坏是决定戏剧与影片成败的关键,根据这个特点,影视动画遵循着戏剧与影视的规律,逐渐演变成自己的表演特点,成为了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一门具有自身个性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表演(Acting)这一能力和意识是支撑整部动画的关键。因为它渗透在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剧本构建、镜头安排形象创作,还是色彩搭配、后期合成都能体现出这一能力和意识。而泛动画只是动画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提升,它没有强化表演的作用,没有统一的追求目标,只是强调动画技术层面上的展示手段,所以只有形式没有统一内涵的泛动画则无法形成体系,不会成为真正的动画艺术。
注: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媒体平台的微小型动画制作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JK1078。
参考文献:
[1]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3] 严定宪、林文肖:《动画技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路清,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影视动画 “泛”动画 动画制作
动画在它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是用于广告片,后成为电影中场休息时垫场的幽默短片,直到演变为戏剧故事演绎形式,动画则上升成为了具有戏剧表演性质的影视片。这一时期它开始借鉴所有舞台戏剧形式的表演,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将这些表演形式进行变革,最终形成了风格简洁,节奏明快,通俗易懂,具有动画特点的表演风格。而随着电影利用镜头语言强化表演形成新戏剧形式,动画则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利用自身虚拟塑造的特点,模仿镜头拍摄效果,将动画提升成为了依靠镜头组接、强化表演的影视叙事体。但近些年来,随着数码影像制作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影像的视觉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视觉艺术都会利用动画的虚拟塑造技术将自身的视觉特点影像化。但在众多视觉艺术被制成影像后,由于过于突显动画技术表现的优势,而动画本身的艺术特点却被大众所忽视,这种跨行业,大范围运用动画技术的现象,使动画的艺术性发展陷入了困境,这种现象在2003年中国动画学会的年会中,由中国动画学会副秘书长李中秋归结为“泛”动画现象。“泛”动画现象误导了许多人对动画的正确认识,误认为用动画技术做的影像就是动画的艺术形式,所以只有深入挖掘动画的本质,才是认清“泛”动画现象和确保动画艺术正常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 影视动画:动画中“纯血统的贵族”
动画的形式诞生在电影形成之后,是电影表现技术延伸出来的产物。随着电影的发展,从纯纪录生活变为塑造戏剧性故事,电影则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演动作,突出人物形象,使其画面连续播放时不失故事发展的逻辑性,更能体现出画面的说明性,突破了舞台戏剧单一的观赏效果,并结合音乐、美术、雕塑、文学、建筑、舞蹈、戏剧七大艺术特点,形成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第八大艺术。
动画紧跟电影发展的脚步,也注重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演动作,突出人物形象,仅与电影有一点不同。电影是利用摄影机拍摄实物的运动形成影像,而动画则是利用图像塑造技术进行绘制虚拟物体的运动形成影像,换句话说,动画是利用绘制,模拟摄影机拍摄效果形成影像。动画从本质上来讲根本无法脱离电影的艺术体系,因此现在很多国际电影节,如柏林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依然还将影视动画片作为电影中的一项重要组成环节。由此说明,动画没有脱离电影艺术而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
电影没有离开戏剧,它是利用镜头强化戏剧表现力的艺术,而动画则是紧跟电影的发展,自然也没有离开戏剧,它是利用虚拟塑造性,“绘”、“制”戏剧表现力的艺术。所以,无论动画的视觉形式如何变化,无论动画技术发展多么迅速,只有具备戏剧性的影视动画才是动画中“纯血统的贵族”。
1 影视动画的特点
影视动画是“绘”、“制”出来的影像,是完全虚拟出来的影像,这与真人影视不同,真人影视是拍摄真实客观物的影像,所以影视动画要比真人影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表现手法上也比真人影视灵活,这是影视动画的一个鲜明特征。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将戏剧内涵更加直白化。由于虚拟是模仿客观世界,所以不便于表达客观世界中过于细腻的动作。如何在没有细腻动作的支撑下保证戏剧性表演的丰富度?影视动画则先是采用夸大生活中的行为动作,提高其肢体语言的识别力;其次加快表演的运动节奏,让整个戏剧的韵律提升,达到丰富戏剧性的效果。而这种高识别力的夸张性动作较为直接,使其观众能够快速理解,从而显得戏剧较为直白,没有真人所演的戏剧回味性强,这就是影视动画的第二大特点。
影视动画第三大特点,美术性。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广泛的认知度,而美术千百年的静态形式,在1900年,由J·斯图亚特·勃拉克顿打破了,他将‘画’动了起来,制作出了美国动画片《迷人的图画》,动画这一名称也因此而来。而在动画早期探索时,美术性则一度大于戏剧表演性,但随着动画的发展,动画中的美术性从主导因素变为辅助因素,从模仿纯美术形式(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演变为具有动画特点的美术形式。但无论如何改变,美术都是动画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是区别于真人影视的鲜明特征。
美术还具备美化客观事物的功效。这也是动画片至今为止没有被真人电影所取代的主要原因之一,真人电影的戏剧内容细腻、深刻,但美化度始终不如影视动画片那样令人陶醉。影视动画利用美术这一特点,挖掘出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也正面塑造了很多真实镜头下的残酷现实。但“泛”动画利用美术性去展示,除了与影视动画一样,有美化视觉的功效外,还有商业性质的宣传,它可以对其产品或事件进行适度的夸张,上升成为艺术美,从而达到冲击视觉、刺激神经、加强印象等功效。
2 影视动画的作用与影响
基于影视动画的“绘”、“制”、美术性等特点,其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画面自控力,在保证剧情完整的前提下,它还可以美化视觉,降低一些血腥、恐怖和少儿不宜等视觉冲击力。
根据丰富想象力和灵活的表现手法等特点,影视动画能够做出主观意识画面,主观意识是人们内心中最深刻的记忆,动画片常常把这种记忆作为主题,使其有过共同经历的观众感同身受,这也就是动画片虽然是虚拟影视还能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以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宫崎骏擅长表现童趣的故事,童年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所以宫崎骏的作品往往吸引的不是儿童,而是怀念童年生活的成年人。 影视动画戏剧具有直接性,这样便于塑造较为轻松、明快、幽默的表演,所以导致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动画片就是娱乐喜剧片。轻松、幽默是其鲜明特征,但这不能代表动画不能拍别的戏剧形式,主要是看这种特征的比重安排。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导演钱运达说:“动画片不能离开轻松感和幽默感,但也不能处处轻松,处处幽默。”
总之,影视动画的外向因素过于鲜明,正因为这种鲜明,便会使很多人片面认识它。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内在核心的挖掘,分析出它的服务宗旨是什么?这才是认清影视动画本质的关键。
二 泛动画:大众多元化的综合性融合
21世纪,随着网络传媒平台的普及,大众娱乐性得到了全新的提升,使其娱乐方式具有高度互动性。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带来了信息膨胀与融合,这使得人们不仅能快速得知信息的内容,还能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和看法,使得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
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文字的抽象性不足以表达自我的直接想法,不太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针对这样的问题,画面开始成为主要的网络交流语言。而起初的画面过于单调,画面形式多为静态或较为简单的循环动作,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交流需求。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先是利用摄像机去拍摄短片进行交流,但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过于真实,这种真实感会破坏美感和主观意识,平淡无味;其次则是利用漫画来进行交流,但漫画要求美术能力太高,许多非美术专业人士,无法画出自己所要的画面去交流;最后,随着电脑图像技术大众化,许多非美术专业的人士,通过电脑技术便可以做出自己满意的动态画面进行交流,这种动态画面的交流,简单直接,便于流传,还具有较好的表达力,而这种动态画面形式就是泛动画的开始。换句话说,泛动画是一种利用动画形式进行沟通的语言,是表达式的画面形式,与影视动画的本质显然不同。
1 泛动画现象
泛动画不是动画艺术。动画艺术是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影视动画,是一门具有戏剧性表演形式的艺术,而并非是利用动画技术去制作的宣传影像片。“泛动画”只是代替了摄影技巧去拍摄,动画拍摄与摄影拍摄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假定性属虚拟表现,并非实物的拍摄,由于它具有虚拟性,所以自由灵活度较高,可以预先表现出尚未制成的实物面貌。为什么说“泛动画”不是动画?因为泛动画表现的内涵所支撑知识的重点不是影视与戏剧,而是所表现的对象应对应的知识,例如:建筑漫游的核心是景观与建筑学;栏目包装的核心是视觉传达设计学;网络动画核心是交互技术,“泛动画”包含的知识过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动画的假定性和虚拟性,这样披着动画技巧外衣的“泛动画”概念很容易误导很多初学者和非动画专业的社会人士,让大家都忽略了动画的核心。
2 泛动画带来的思考
虽然泛动画是动画技术的一个延伸,是科技进步的一个代表,是大众娱乐化的一个趋势。但泛动画所要呈现的内涵思想是什么?这是泛动画现象所带来的最大疑问。如上所述,泛动画所包含的知识过多,只有动画的假定性和虚拟性是共同点,这样就难以寻找泛动画中的核心,因为假定性和虚拟性是形式上的共同点,并非是泛动画的核心思想。
很多动画初学者只是学习动画技术,而不去想怎样利用这些技术,对于这个问题,北京迪生动画公司副总李洪新曾这样说:“其实造成这种问题有两个原因:一是纯学技术而不去思考技术的应用范围,造成分析能力不足;二是超出了所学的知识范畴,只能表达表面而无法传达深刻内涵。而泛动画则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泛动画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技术味道过重,使很多人只关注到了画面的视觉,造成了技术至上的印象;其次,泛动画所表达的内容涉及领域过宽,人们抓不准泛动画背后所支撑的核心知识体系,从而造成认识肤浅;再者,泛动画对应领域的专业人士,不懂动画技术,与动画制作人员沟通不便,所以常常会造成双方都无法深入理解对方的尴尬局面,加大了挖掘内涵的难度”。从李总的话中,便能体现出认清泛动画现象的重要性,因为泛动画现象带来的只是动画技术应用范围的提升,而非动画本身艺术形式的提升。
三 结语
动画自从诞生以来就依托于戏剧与影视的知识和技巧,它的理论基础是戏剧,它的表现技巧是影视,要想深入理解动画,就要去正视和了解这门艺术的特点,它是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一门独特的表演形式的艺术。戏剧与影视都具备自身特有的表演方式,表演的好坏是决定戏剧与影片成败的关键,根据这个特点,影视动画遵循着戏剧与影视的规律,逐渐演变成自己的表演特点,成为了戏剧与影视大类下的一门具有自身个性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表演(Acting)这一能力和意识是支撑整部动画的关键。因为它渗透在每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剧本构建、镜头安排形象创作,还是色彩搭配、后期合成都能体现出这一能力和意识。而泛动画只是动画技术应用领域的一个提升,它没有强化表演的作用,没有统一的追求目标,只是强调动画技术层面上的展示手段,所以只有形式没有统一内涵的泛动画则无法形成体系,不会成为真正的动画艺术。
注:本文系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新媒体平台的微小型动画制作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JK1078。
参考文献:
[1] 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3] 严定宪、林文肖:《动画技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路清,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