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学习描写景物。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也来说说如何写山川之美,绘自然之景。
我们刚学过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对其描写的景物应该是印象颇深吧!全文仅用68个字,抓住了一个“美”,描写了峰、水、石壁、林、竹、雾、猿、 鸟、夕阳、鱼……抓住了山峰的高,流水的清澈,石壁的色彩斑斓,林木的青葱,竹丛的翠绿,晨雾消散,猿鸟鸣叫,夕阳落山,潜鱼跃出等特色来写,从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描绘山川之秀美景色,自然风光以及禽兽虫鱼的情态,动静结合。而结尾一个“奇”字,简要总结,又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此文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一、善抓特征
描写景物,必须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景物,特征不同;同一景物,则有不同的描写。从我们学过的文章来看,同样写山,要么写出山的连绵不断,要么写出山的高耸峻拔,比如写山的高,郦道元的《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高的特点不言而喻。同样写水,为了突出水清的特点,《三峡》中:“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谢中书书》中:“清流见底。”《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其水之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一景物的特征,在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如写草,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天:“夏首云物变,雨馀草木繁。”秋天:“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冬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四季之草,春荣夏繁秋瘦冬枯,季节不同,特点不同。
二、巧选角度
描写景物,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比如:宏观入眼,微观着笔,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现在,我们拿些具体的例子来借鉴一下吧!
1.变换视角。描写景物,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先总写所观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然后再来写其它景物。《与朱元思书》中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先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的美丽。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的是远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与心情。最后作者发出赞叹,引出下文对“山水”“奇、异”特点的描写。
2.注意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会给人以更清晰的印象。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小山的情景来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一段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从“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再到“山腰”,展现山的不同位置雪后的色彩、情态,突出了雪后小山的“最妙”所在。
3.感官变化。无论是观察景物还是描写景物,我们都可以调动感官来帮忙。比如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起运用,效果会很好的。朱自清的《春》中“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此处运用了味觉、听觉、视觉等感觉描写,让人眼前仿佛展开一幅画面。
4.动静结合。景物的静态与动态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会更好。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借鉴。《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静一动,既写出大海的浩瀚壮阔,也写出了草木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5.联想想象。写景物,既写现实之境,又运用联想想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之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的雄伟壮阔,也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既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又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柔、慈爱,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三、妙用修辞
如果想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逼真贴切,活灵活现,那就少不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平时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等。
古诗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把春花之灿烂表现出来。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不同的修辞来描写花。朱自清的《春》中写了春天的花草风雨等,咱们看一看“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写得鲜活生动。
除了写花,其它的景物也都可以运用修辞来描绘啊!大家熟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出庐山瀑布的倾泻而下的壮观情景。《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响晴”的特点,通过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的地方和济南对比, 强调了济南是个“宝地”。
当然,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要恰当妥帖,否则,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哟!
四、抒真情实感
古人说:“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离不开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亦可间接抒情。
比如在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中,开篇就是:“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文章题目是《雨的四季》,内容写了四季的雨,第一段直抒胸臆,表达“我”对雨的“喜欢”,而一个“美”字,概况了雨的特点,也揭示了“我”喜欢雨的原因。《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处。
间接抒情的也很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此处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词,写出小草的情态、色彩,以及它给人的感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草的特征。再加上孩子们在草上的嬉戏玩耍的情景动作,作者并未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在写景之中,赋予景物浓浓的感情色彩。
我们身处自然之地,必然要学会观察,学会描写,用手中的笔,把我们身边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之灵动而富有活力,真实而又有艺术气息。
(同步范文见33、34、35页《窗外》,36页《我爱夏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也来说说如何写山川之美,绘自然之景。
我们刚学过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对其描写的景物应该是印象颇深吧!全文仅用68个字,抓住了一个“美”,描写了峰、水、石壁、林、竹、雾、猿、 鸟、夕阳、鱼……抓住了山峰的高,流水的清澈,石壁的色彩斑斓,林木的青葱,竹丛的翠绿,晨雾消散,猿鸟鸣叫,夕阳落山,潜鱼跃出等特色来写,从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描绘山川之秀美景色,自然风光以及禽兽虫鱼的情态,动静结合。而结尾一个“奇”字,简要总结,又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此文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一、善抓特征
描写景物,必须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景物,特征不同;同一景物,则有不同的描写。从我们学过的文章来看,同样写山,要么写出山的连绵不断,要么写出山的高耸峻拔,比如写山的高,郦道元的《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高的特点不言而喻。同样写水,为了突出水清的特点,《三峡》中:“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谢中书书》中:“清流见底。”《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其水之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一景物的特征,在不同时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如写草,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天:“夏首云物变,雨馀草木繁。”秋天:“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冬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四季之草,春荣夏繁秋瘦冬枯,季节不同,特点不同。
二、巧选角度
描写景物,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比如:宏观入眼,微观着笔,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现在,我们拿些具体的例子来借鉴一下吧!
1.变换视角。描写景物,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中先总写所观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然后再来写其它景物。《与朱元思书》中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先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的美丽。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的是远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与心情。最后作者发出赞叹,引出下文对“山水”“奇、异”特点的描写。
2.注意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会给人以更清晰的印象。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后小山的情景来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一段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从“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再到“山腰”,展现山的不同位置雪后的色彩、情态,突出了雪后小山的“最妙”所在。
3.感官变化。无论是观察景物还是描写景物,我们都可以调动感官来帮忙。比如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起运用,效果会很好的。朱自清的《春》中“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此处运用了味觉、听觉、视觉等感觉描写,让人眼前仿佛展开一幅画面。
4.动静结合。景物的静态与动态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会更好。在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借鉴。《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静一动,既写出大海的浩瀚壮阔,也写出了草木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5.联想想象。写景物,既写现实之境,又运用联想想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之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的雄伟壮阔,也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气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既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又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柔、慈爱,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三、妙用修辞
如果想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逼真贴切,活灵活现,那就少不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平时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等。
古诗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把春花之灿烂表现出来。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用不同的修辞来描写花。朱自清的《春》中写了春天的花草风雨等,咱们看一看“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写得鲜活生动。
除了写花,其它的景物也都可以运用修辞来描绘啊!大家熟悉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出庐山瀑布的倾泻而下的壮观情景。《济南的冬天》开头为了突出济南冬天的“响晴”的特点,通过北平、伦敦以及热带的地方和济南对比, 强调了济南是个“宝地”。
当然,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要恰当妥帖,否则,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哟!
四、抒真情实感
古人说:“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确,“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离不开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亦可间接抒情。
比如在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中,开篇就是:“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文章题目是《雨的四季》,内容写了四季的雨,第一段直抒胸臆,表达“我”对雨的“喜欢”,而一个“美”字,概况了雨的特点,也揭示了“我”喜欢雨的原因。《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景色的喜爱,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处。
间接抒情的也很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此处写春草,作者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词,写出小草的情态、色彩,以及它给人的感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草的特征。再加上孩子们在草上的嬉戏玩耍的情景动作,作者并未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在写景之中,赋予景物浓浓的感情色彩。
我们身处自然之地,必然要学会观察,学会描写,用手中的笔,把我们身边的景色描绘出来,使之灵动而富有活力,真实而又有艺术气息。
(同步范文见33、34、35页《窗外》,36页《我爱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