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农村小学受到阅读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学生阅读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了解国家大事、洞悉社会人生、沟通古今中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朱永新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阅读条件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先天的差距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弥补?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生现状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农村阅读氛围不浓厚。中国农村大体上有这样一种情况:通过高考选拔出去的优秀学生不再回来,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的也几乎都迁出,一般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祖辈们读书很少,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无更多要求,所以阅读氛围是较差的,孩子们除了看电视、打游戏、玩耍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2、缺乏理想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们很少读书,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聊天是除了生产劳作以外的全部业余生活,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无心阅读,有的孩子想静下来看点书,也因为家长看电视或大声讲话而受到干扰[1]。
3、阅读目标不够明确。村小教师以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老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教法上沿袭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解和分析,信奉读书就是背书的观点,也有教师希望学生多阅读,但又提不出明确的目标,认为学生看书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没有意识到漫无目的的阅读并无多大意义。
4、难以选择适当的阅读素材。目前的少儿图书以插图为主,文字很少,这样的图书不仅价格贵,而且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不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图书还会导致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下降,所以阅读素材的选择也是困扰农村学生开展有效阅读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而激发阅读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良好的阅读氛围就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孩子家庭阅读条件有限,教师就应创造条件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例如教室张贴鼓励读书的名言警句,黑板上辟出阅读感想专栏,值日生每天抄写一句激励读书的励志名言。创建班级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也是鼓励孩子亲近图书、乐于读书的好办法。教师自己购买一些图书,再倡导条件好的学生从家中藏书里带几本到学校,并推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
2、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好的阅读方法是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不应仅停留在词语篇章的讲解上,更应透过每一篇课文总结出各种阅读方法,以此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子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其次是通过设定阅读目标实现高效阅读,克服漫无目的的阅读习惯。通过摘抄、做笔记、写批注、写读后感等方式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还应教会学生浏览、略读和精读的不同方法。自己的书可以画标记和写批注,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写画,就要摘抄佳句、精彩篇章。学生做过的笔记定期拿出来评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好。最后,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问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3、丰富阅读形式,创设良好环境。阅读不应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室外标语、板报、展览以及校外都包含阅读行为。阅读也不只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上,其他学科课堂同样存在阅读现象。阅读不应成为一种强制行为,那样只会招致学生反感和抵触,从而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要让阅读变得有趣,就应丰富阅读的形式。例如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文章、看过的书。还可以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她认为有趣的文章,学生也可以拿出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文章。成立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共同阅读和交流感受。
4、课内得法开花,课外受益结果。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3~4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也就是课内外阅读应有效衔接,以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指导课外阅读资料的阅读[2]。例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指导学生揣摩描写骆驼吃草段落,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叙述小鸡啄米的话,两段话都出自孩子的口,童真,稚趣,这样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難点,也激起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愿望。再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
5、循循善诱,耐心培养;花开蒂落,水到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登天,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保持足够耐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相关信息为学生们揭题,以此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当种子萌发、出芽时,再不断增加阅读量。随着阅读经历的增长,学生们就会把阅读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遥远,孩子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那段历史发生的背景以及战争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当学生被这一切所吸引时,教师再不失时机介绍作家魏巍及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本书,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期待阅读这本书,以从中了解那段历史更多的东西。
三、结语
阅读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和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家长配合,让学生在良好阅读氛围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谭君. 营造书香氛围,让课外阅读變“悦读”[J]. 四川教育,2016(12X):84.
[2] 江赛娟. 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2016(11):42-44.
关键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了解国家大事、洞悉社会人生、沟通古今中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朱永新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阅读条件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先天的差距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弥补?本文基于农村小学生现状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农村阅读氛围不浓厚。中国农村大体上有这样一种情况:通过高考选拔出去的优秀学生不再回来,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的也几乎都迁出,一般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祖辈们读书很少,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无更多要求,所以阅读氛围是较差的,孩子们除了看电视、打游戏、玩耍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可做。
2、缺乏理想的阅读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们很少读书,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聊天是除了生产劳作以外的全部业余生活,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无心阅读,有的孩子想静下来看点书,也因为家长看电视或大声讲话而受到干扰[1]。
3、阅读目标不够明确。村小教师以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老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教法上沿袭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解和分析,信奉读书就是背书的观点,也有教师希望学生多阅读,但又提不出明确的目标,认为学生看书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没有意识到漫无目的的阅读并无多大意义。
4、难以选择适当的阅读素材。目前的少儿图书以插图为主,文字很少,这样的图书不仅价格贵,而且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不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图书还会导致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下降,所以阅读素材的选择也是困扰农村学生开展有效阅读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而激发阅读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良好的阅读氛围就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孩子家庭阅读条件有限,教师就应创造条件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例如教室张贴鼓励读书的名言警句,黑板上辟出阅读感想专栏,值日生每天抄写一句激励读书的励志名言。创建班级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也是鼓励孩子亲近图书、乐于读书的好办法。教师自己购买一些图书,再倡导条件好的学生从家中藏书里带几本到学校,并推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
2、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好的阅读方法是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在处理课文不应仅停留在词语篇章的讲解上,更应透过每一篇课文总结出各种阅读方法,以此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子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其次是通过设定阅读目标实现高效阅读,克服漫无目的的阅读习惯。通过摘抄、做笔记、写批注、写读后感等方式提高阅读的有效性。还应教会学生浏览、略读和精读的不同方法。自己的书可以画标记和写批注,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写画,就要摘抄佳句、精彩篇章。学生做过的笔记定期拿出来评比,看谁记得多、记得好。最后,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问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3、丰富阅读形式,创设良好环境。阅读不应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室外标语、板报、展览以及校外都包含阅读行为。阅读也不只是发生在语文课堂上,其他学科课堂同样存在阅读现象。阅读不应成为一种强制行为,那样只会招致学生反感和抵触,从而丧失阅读的兴趣。因此要让阅读变得有趣,就应丰富阅读的形式。例如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文章、看过的书。还可以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她认为有趣的文章,学生也可以拿出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文章。成立阅读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本书,共同阅读和交流感受。
4、课内得法开花,课外受益结果。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小学3~4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也就是课内外阅读应有效衔接,以课内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指导课外阅读资料的阅读[2]。例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指导学生揣摩描写骆驼吃草段落,然后在黑板上写下《城南旧事》里小英子叙述小鸡啄米的话,两段话都出自孩子的口,童真,稚趣,这样不仅突破了课文的難点,也激起学生阅读《城南旧事》的愿望。再如学习《小英雄雨来》推荐《小兵张嘎》等。
5、循循善诱,耐心培养;花开蒂落,水到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登天,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保持足够耐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相关信息为学生们揭题,以此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当种子萌发、出芽时,再不断增加阅读量。随着阅读经历的增长,学生们就会把阅读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遥远,孩子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那段历史发生的背景以及战争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当学生被这一切所吸引时,教师再不失时机介绍作家魏巍及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本书,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期待阅读这本书,以从中了解那段历史更多的东西。
三、结语
阅读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和教师也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家长配合,让学生在良好阅读氛围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谭君. 营造书香氛围,让课外阅读變“悦读”[J]. 四川教育,2016(12X):84.
[2] 江赛娟. 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探究[J]. 作文成功之路,2016(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