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一是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二是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让社团活动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17-03
【作者简介】王旭平,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2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作为校长,我常常思考: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这个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教育话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这也是2004年办学伊始,我们对每一位校长、每一个中层干部、每一个教师乃至每一个员工的提问,我们称之为“建校之问”。如今,这一“建校之问”,我们一问就12年了。因为我们知道,学生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但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每一次提出这一“建校之问”,我们对学校教学定位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就更加清晰。
作为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我们在自己创建的这片热土上开展了一些基于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期待能促使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地发展。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
一、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
1.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
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素养、涵养心灵,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不仅可以给校园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给校本课程注入新鲜的因素,带来清新的空气,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我校六年级“环保社团”的研究活动就曾得到许津荣副省长回信鼓励!——每年秋收季节,我市城乡秸秆焚烧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这期间,学校连续几天都笼罩在雾霾之中,六年级“环保社团”的几位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们查资料、搞实验,在家长的支持下,动手研制出“田间秸秆处置方案”。市农科专家看了直夸他们想法好、设计科学合理。许津荣副省长了解到这件事,专门给他们写来贺信,称赞他们做得好,鼓励他们积极研究、服务农村。读了许副省长的来信,学生们都兴奋不已。还有比这样的活动更能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奠定了学生的文化基础,那么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则在更多层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得到心智和精神的不断修炼,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
我校社团活动按照“相同兴趣、共同爱好、自发参与、教师引导、自主组织”的基本特征来开展活动。在社团里,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七、八年级的“历史研究社团”,就把课程学习的现场放在了距离学校10公里之外的“丹阳天地石刻园”,他们把“丹阳天地石刻园”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60多名学生为此忙乎开了:上博物馆查找资料、到网上收集信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丹阳县志》、登门拜访退休的老专家……一切准备妥当后,去现场进行课程学习的活动开始了,他们穿着校服、扛着校旗……一个个就像进入课堂那样兴奋。而走在社团前面,在行进中带着60多名团员讲解的是他们自主选出来的“所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联系交通工具是他们自己,联系讲解是他们自己,联系活动摄像的也是他们自己,他们学会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考察过程中的困难。难怪家长连连称奇:“想不到,社团课程化拥有这么大的魅力,一个个都那么认真,就像上课一样,社团活动真被他们搞活了!”
我们深知,社团课程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社团活动的项目本身,还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的眼光从只关注课堂到关注生活,从只关注分数转向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关注探索性的自主设计、组织的社团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奠定了未来发展的人生基础。因此,各社团普遍把设计问题、开展调查、充分实验等作为社团课程的主题。他们设计了各种参考样表,如资料搜集表、访谈表、实验表、观察记录表,引导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使用。学期结束后各个社团都有文本资料、电子资料存档。而每学期“活动课程计划”,则明确了辅导教师的活动要求和管理要求。社团的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开发行为,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组织,更是课程化学习的一个平台。
3.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生活,我校努力把社团活动当作课程资源来挖掘。记得去年在丹阳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办公室里,吴光平厂长和我校八年级“环保社团”团长黄虹有这样一番对话:
“我说,你们这些初中学生怎么对我的水厂发生了兴趣?”“厂长,我们社团最近课程学习的专题是‘水’,请您支持一下!”“行啊,说说你们社团学习的安排。”……
终于,“认水—知水—惜水—爱水”这一课程学习专题,引起了吴厂长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他全程接待并指导了这个社团18名成员为期半天的课程活动。
吴厂长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水厂的规模及未来设想,带领着大家仔细参观了自来水的生产流水线:一级泵房—沉淀池—加药处(聚氧化铝)—清水池。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时提出之前预设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吴厂长的一一解答,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深切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大大增强。 不僅如此,我们还把社区资源变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课程载体。如小学中年段的“春蚕社团”成员主动到“田园圣树”——丹阳大型科普公益现代农业基地实地考察、实地研究植桑养蚕,这一深入到现代农业科技第一线的社团课程学习,得到了“田园圣树”的响应和市科协、农林等部门的扶持,产生了辐射效应。
纵向上,学生的社团课程活动延伸了学科知识学习;横向上,它充实了校本课程容量。思考和探索结合,实践与探究同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一次次校外、课外特色作业的设计,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与校外、课外学科教育的一次次对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次延伸,一次次社团活动就是不同个性学生潜能的一次次深度发展……
二、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
1.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社团中,学生“自主”搭建舞台,远离“被教育”“被组织”的活动模式。2015年至今的少科院“院长”“部长”竞选,各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竞选,要求每位成员都参与,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然后由各研究所推荐正副所长参与院长、部长竞选申报。学生从竞选优势、工作设想、竞选感言等方面交演讲稿,接着确定候选人进行现场竞选,组织学生投票,最后产生竞选结果。再如,邀请“校外集邮专家来校讲座”“校外农技员来校讲座”等活动,都由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去解决,从而体现社团活动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2.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
各个学段社团体现出不同的合作特点,如:低年级学生参照社团建设的要素,主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兴趣小组为主,社团合作要求“有模有样”;中年级学生主要开展自主性的兴趣活动,社团合作要求“像模像样”;高年级学生则立足社团建设的基本模式,社团合作要求“好模好样”。如我校低年级的“小蜜蜂”成语社团、3~6年级的“小数探究社团”的活跃,为我们推进小学社团、初中社团课程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2015年全省小学生数学竞赛,我校3~6年级数学社团的15名成员获一等奖,占全市的56%。
3.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
首先,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学科化制约,实现课程的大融合、跨学科大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大衔接,以及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大延伸。
其次,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模式制约。目前,我校学生社团已经催生了“艺术类百花齐放、文学类百家争鸣、科学类百科全书、体育类百炼成钢、研究类百思妙解、实践类百闻不如一见”等六大系列,学生全面参与,学生社团已经发展到110多个,学生参与率超过了92%,而且小学社团和初中社团的课程活动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还促进了教师社团的建设,形成“百团大战”的壮观景象。社团活动正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第三,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空间制约。一是辅导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小学科教师的辅导申报达到了100%;二是活动研究从个体作战到团队作战,有的研究所根据需要配备1~2名辅导教师,运用大家的智慧集中开展研究;三是在华校《社团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社团课程校本教材建设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拓展,开发编写社团校本教材20多册,累计200万字。2014年4月,省《初中生世界》系列报道了我校社团活动成功经验。
第四,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资源瓶颈制约。一是借鉴上海华师二附中、苏州十中等名校社团课程化实施经验,整合、形成自己“挖掘社团课程资源,提升社团实施水平”策略;二是在巩固家长、社会、政府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借力丹阳的大学力量,引进“智源”;三是借助与省丹中及南京、镇江的高校资源,引进电子科技社团项目;四是借用与中国气象局资源,进行“校园气象观测”项目的创新研究等,并被确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丰富、活跃的社团活动体现着我校的“绿色质量发展观”,标志着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多元路径。2016年6月,在我校举行的社团成果展示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另一面:他们不是“学霸”,但是和他们比——你会做寿司吗?你会包5种不同形状的饺子吗?你会折28种纸花吗?你会编程吗?你会CAD制图吗?……
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词儿就是“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向。教育者只有找准切入点,核心素养的各种要素才能相互融合并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能,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
一个个社团,就是一门门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我们要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让小社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大舞台!<\\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关键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17-03
【作者简介】王旭平,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江苏镇江,212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作为校长,我常常思考: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这个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教育话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这也是2004年办学伊始,我们对每一位校长、每一个中层干部、每一个教师乃至每一个员工的提问,我们称之为“建校之问”。如今,这一“建校之问”,我们一问就12年了。因为我们知道,学生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但只有分数,就没有明天。每一次提出这一“建校之问”,我们对学校教学定位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对学生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就更加清晰。
作为一线的教师和校长,我们在自己创建的这片热土上开展了一些基于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期待能促使学生全面、多元、个性地发展。十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小社团,大舞台——社团活动可以让核心素养在基层学校落地生根。
一、在构建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中培养核心素养
1.创新社团活动的课程开发。
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提升素养、涵养心灵,促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不仅可以给校园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也给校本课程注入新鲜的因素,带来清新的空气,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我校六年级“环保社团”的研究活动就曾得到许津荣副省长回信鼓励!——每年秋收季节,我市城乡秸秆焚烧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这期间,学校连续几天都笼罩在雾霾之中,六年级“环保社团”的几位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们查资料、搞实验,在家长的支持下,动手研制出“田间秸秆处置方案”。市农科专家看了直夸他们想法好、设计科学合理。许津荣副省长了解到这件事,专门给他们写来贺信,称赞他们做得好,鼓励他们积极研究、服务农村。读了许副省长的来信,学生们都兴奋不已。还有比这样的活动更能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吗?
如果说国家课程奠定了学生的文化基础,那么以社团活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则在更多层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得到心智和精神的不断修炼,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建设社团活动的课程载体。
我校社团活动按照“相同兴趣、共同爱好、自发参与、教师引导、自主组织”的基本特征来开展活动。在社团里,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例如七、八年级的“历史研究社团”,就把课程学习的现场放在了距离学校10公里之外的“丹阳天地石刻园”,他们把“丹阳天地石刻园”作为课程学习的载体。60多名学生为此忙乎开了:上博物馆查找资料、到网上收集信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丹阳县志》、登门拜访退休的老专家……一切准备妥当后,去现场进行课程学习的活动开始了,他们穿着校服、扛着校旗……一个个就像进入课堂那样兴奋。而走在社团前面,在行进中带着60多名团员讲解的是他们自主选出来的“所长”。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联系交通工具是他们自己,联系讲解是他们自己,联系活动摄像的也是他们自己,他们学会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考察过程中的困难。难怪家长连连称奇:“想不到,社团课程化拥有这么大的魅力,一个个都那么认真,就像上课一样,社团活动真被他们搞活了!”
我们深知,社团课程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社团活动的项目本身,还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的眼光从只关注课堂到关注生活,从只关注分数转向关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这种关注探索性的自主设计、组织的社团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奠定了未来发展的人生基础。因此,各社团普遍把设计问题、开展调查、充分实验等作为社团课程的主题。他们设计了各种参考样表,如资料搜集表、访谈表、实验表、观察记录表,引导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使用。学期结束后各个社团都有文本资料、电子资料存档。而每学期“活动课程计划”,则明确了辅导教师的活动要求和管理要求。社团的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了实实在在的开发行为,社团不仅仅是学生组织,更是课程化学习的一个平台。
3.挖掘社团活动的课程资源。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书本到生活,我校努力把社团活动当作课程资源来挖掘。记得去年在丹阳市自来水公司净水厂办公室里,吴光平厂长和我校八年级“环保社团”团长黄虹有这样一番对话:
“我说,你们这些初中学生怎么对我的水厂发生了兴趣?”“厂长,我们社团最近课程学习的专题是‘水’,请您支持一下!”“行啊,说说你们社团学习的安排。”……
终于,“认水—知水—惜水—爱水”这一课程学习专题,引起了吴厂长的极大兴趣。第二天,他全程接待并指导了这个社团18名成员为期半天的课程活动。
吴厂长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水厂的规模及未来设想,带领着大家仔细参观了自来水的生产流水线:一级泵房—沉淀池—加药处(聚氧化铝)—清水池。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不时提出之前预设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吴厂长的一一解答,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深切感受到水资源的宝贵和来之不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大大增强。 不僅如此,我们还把社区资源变成了学校社团建设的课程载体。如小学中年段的“春蚕社团”成员主动到“田园圣树”——丹阳大型科普公益现代农业基地实地考察、实地研究植桑养蚕,这一深入到现代农业科技第一线的社团课程学习,得到了“田园圣树”的响应和市科协、农林等部门的扶持,产生了辐射效应。
纵向上,学生的社团课程活动延伸了学科知识学习;横向上,它充实了校本课程容量。思考和探索结合,实践与探究同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一次次校外、课外特色作业的设计,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与校外、课外学科教育的一次次对接,一次次社团课程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次延伸,一次次社团活动就是不同个性学生潜能的一次次深度发展……
二、在转变社团活动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核心素养
1.把“自主”作为社团活动的基本理念。
在社团中,学生“自主”搭建舞台,远离“被教育”“被组织”的活动模式。2015年至今的少科院“院长”“部长”竞选,各研究所“所长”“副所长”竞选,要求每位成员都参与,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然后由各研究所推荐正副所长参与院长、部长竞选申报。学生从竞选优势、工作设想、竞选感言等方面交演讲稿,接着确定候选人进行现场竞选,组织学生投票,最后产生竞选结果。再如,邀请“校外集邮专家来校讲座”“校外农技员来校讲座”等活动,都由学生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去解决,从而体现社团活动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2.把“合作”作为社团活动的重要方式。
各个学段社团体现出不同的合作特点,如:低年级学生参照社团建设的要素,主要以教师指导下的兴趣小组为主,社团合作要求“有模有样”;中年级学生主要开展自主性的兴趣活动,社团合作要求“像模像样”;高年级学生则立足社团建设的基本模式,社团合作要求“好模好样”。如我校低年级的“小蜜蜂”成语社团、3~6年级的“小数探究社团”的活跃,为我们推进小学社团、初中社团课程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2015年全省小学生数学竞赛,我校3~6年级数学社团的15名成员获一等奖,占全市的56%。
3.把“探究”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特征。
首先,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学科化制约,实现课程的大融合、跨学科大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大衔接,以及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大延伸。
其次,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模式制约。目前,我校学生社团已经催生了“艺术类百花齐放、文学类百家争鸣、科学类百科全书、体育类百炼成钢、研究类百思妙解、实践类百闻不如一见”等六大系列,学生全面参与,学生社团已经发展到110多个,学生参与率超过了92%,而且小学社团和初中社团的课程活动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还促进了教师社团的建设,形成“百团大战”的壮观景象。社团活动正从“兴趣化发展”走向“课程化实施”。
第三,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空间制约。一是辅导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小学科教师的辅导申报达到了100%;二是活动研究从个体作战到团队作战,有的研究所根据需要配备1~2名辅导教师,运用大家的智慧集中开展研究;三是在华校《社团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社团课程校本教材建设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拓展,开发编写社团校本教材20多册,累计200万字。2014年4月,省《初中生世界》系列报道了我校社团活动成功经验。
第四,探究突破课程学习的资源瓶颈制约。一是借鉴上海华师二附中、苏州十中等名校社团课程化实施经验,整合、形成自己“挖掘社团课程资源,提升社团实施水平”策略;二是在巩固家长、社会、政府部门资源的基础上,借力丹阳的大学力量,引进“智源”;三是借助与省丹中及南京、镇江的高校资源,引进电子科技社团项目;四是借用与中国气象局资源,进行“校园气象观测”项目的创新研究等,并被确定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丰富、活跃的社团活动体现着我校的“绿色质量发展观”,标志着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多元路径。2016年6月,在我校举行的社团成果展示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另一面:他们不是“学霸”,但是和他们比——你会做寿司吗?你会包5种不同形状的饺子吗?你会折28种纸花吗?你会编程吗?你会CAD制图吗?……
当下,教育界最热的词儿就是“核心素养”,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指向。教育者只有找准切入点,核心素养的各种要素才能相互融合并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发挥整体教育效能,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
一个个社团,就是一门门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差异,我们要搭建广阔的平台,给他们最合适的教育——让小社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大舞台!<\\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