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反思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36425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强化报道,它以教育、启迪为目的,以典型材料为内容,以感动人心,影响思想为宣传手段来发挥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但在中国,长久以来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处于一种“报道时感动,报道完冷漠”的尴尬局面。传者与受者之间存有一层无形的隔膜,使媒体无法完全有效地发挥正面典型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值得深思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典型报道;反思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42-02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典型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精神追求。从舍己救人的好战士王杰到当代“保尔”的张海迪,从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徐洪刚,到大孝至爱、大爱无疆的谢延信,这些光辉的形象透过电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中的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所向,反映着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宣传需求。但在我国,典型报道的宣传常常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一、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病灶
  (一)政治性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政策方针,造就不同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
  过去,由于政治与文化的封闭性,我国一直把媒介单纯地当成一种工具:战争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经济改革工具,让媒体充当政府的播音喇叭,服务于政府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大炼钢铁需要全民动员,媒体就一窝蜂地报道谁家谁家砸锅卖铁,炼了多少多少吨钢铁,响应国家号召,呈现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经济改革需要树立榜样,媒体就千篇一律地竞相报道哪里的农民在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盖洋房,种果树,买轿车,好似全国农民都已达到小康生活,典型报道的宣传意义大于一切,即便报道的内容“假、大、空”,即便新闻的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尤其在对典型报道的人物选择上,典型人物能否见诸于报端,亮相与电视,要看该人物身上是否体现了政治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的生态环境逐渐转变为开放的、公正的、平等的,媒体的报道宣传不再唯单一的政治需求马首是瞻,开始发挥媒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典型报道的选题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但历史遗留的病灶还未完全治愈,在典型人物选择上仍然以政治性为第一要务。
  (二)“神话”色彩的“天人合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对于正面典型报道中的人物宣传,出现“完美化”、“标准化”、“天人合一”的“神话”现象。只要是正面典型人物,他就不可能有缺点,他一定是完美的,崇高的,无可挑剔的;他一定是“党性”的,而不是“人性”的;他一定是“超人”的,而不是“平常”的。如1994年一篇关于马永顺的报道写道“‘退休后的马永顺仍然每年都上山栽树、扶育、整地。’年近八旬的马永顺看了报道很反感,就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春天上山造林都没干多少,请记者不要再逼我夏天扶育、秋天整地了’”[1]。
  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把普通人“神话”,为了这个“神话”的形象,甚至有时为了表现先进人物的思想解放,就把群众写成观念陈旧;为了突出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就把群众写成自私自利,甚至把群众的智慧写成是先进人物一个人的创造,把集体的功劳记在先进人物一个人的身上等等[2]。媒体报道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典型就得“高、大、全”。但实则,完美的“超人”脱离了群众生活,反而使得典型悬挂空中,让人敬而远之。
  (三)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偏离
  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中,人物的刻画和形象的展现很难把握。虽然电视新闻报道的典型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媒体宣传的典型人物总是“样板戏”一般,缺少“亮点”,缺少人物内心真实的写照,缺少报道角度的新颖性和报道内容细节的深入挖掘,使人物的性格特质和时代特征不鲜活。比如宣传政府干部,会写典型人物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一心为做人民的好公仆,但也会套路般地写他一心为工作而几年不回家,为解决百姓疾苦而抛下父母妻子儿女与不顾,甚至多少年对家人都不管不问,只顾着执着地工作和为人民服务,活脱脱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写照为一个六亲不认的工作狂,试问这样不真实的典型人物怎叫观众可信、可亲、可感?即使再鲜亮的躯壳,即便事迹感人心肺、震撼心灵,也会让观众觉得太假,太虚,而收不到积极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电视——以画面取胜的媒体,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但是对于典型报道来说,它不像消息类报道,观众可以从抖动的、模糊的画面中断定新闻的真实性。典型报道是很难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及时地捕捉到现场画面,它更多地是事件发生后记者跟踪的深度报道,镜头难免有导演的痕迹。因此,观众总是会问:“那个时候,他们怎么知道?”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良药
  (一)写真实的人,写生活中的人
  典型人物是人,不是“神”。电视媒体在做典型人物报道时,应摒弃“高、大、全”的传統报道理念,将典型人物置于现实环境中,自然地写人和写自然的人,从典型生活中的故事体现时代背景下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操守,做到生活化、人性化地报道,既宣扬典型的优良品质,引导社会学习、效仿,也不刻意避讳典型自身的缺点,让观众觉得典型就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他没有“超能力”,没有“神助”,有的是高尚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3]。
  比如2006年“大孝至爱,大爱无疆”的典型代表——河南焦作煤矿工人谢延信,他以默默的行动,演绎了中华名族传統美德——孝道的现代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对谢延信的典型报道中,就是用平实的目光报道平实的谢延信。画面中穿着朴素,已头发灰白的谢延信,在一个祥和的下午,拿着一柄梳子在小院里给84岁满头白发的岳母梳头,边梳边和岳母聊着家常,不时传来谢延信傻呵呵的笑声。这幅画面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画面中没有绚丽的服饰,没有华丽的背景,有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与家人的关爱,它充分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谢延信。这个镜头让很多观众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让观众觉得距离自己很近,觉得它是真实的,生活中的,这则电视新闻典型报道教化了很多观众,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于细微处体现“典型”的精神品质
  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定有常人达不到的某种精神境界。过去,电视新闻典型报道中常常用豪言壮语或者祖国、全民之类的语言来体现典型人物的思想境界,但在这种豪言壮语下,观众并未擦出思想的火花。典型是生活中真实的人,新闻报道应多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活动中,自然地表现先进人物的思想内涵,于细微处体现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展现典型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一个有思想,有境界,有故事的典型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尤其是当有思想的矛盾冲突时,新闻报道绝不能守着骆驼不说牛,事实上,矛盾冲突才更能体现典型的优良品质[4]。
  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割肝救子,日行10公里“的”暴走妈妈”的新闻典型报道,在电视画面中:坝上,一个胖体型的中年妇女,急速地行走着,大口地喘着气,前襟后片已被汗水浸透,从一个标有“湛堤2”的界碑走到标注为“湛堤4.5”的界碑,镜头中母亲脚上的布鞋已被磨损。这幅画面体现了3对矛盾:一是母亲想割肝,但体形肥胖,不能捐献;二是母亲矮小的身影与长长的堤坝的强烈反差;三是母亲汗流浃背却还急速行走,不敢停歇。正是这3对矛盾的冲击和镜头对鞋子的特写,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坚毅与顽强。这幅画面感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浓浓地传达了母亲为救儿,坚持锻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次向世人宣告了母爱的伟大,令人感而生敬。
  (三)“立体式”丰富典型形象
  “立体式”丰富典型形象,体现于二个方面:一是典型形象树立的全方位介绍;二是电视媒体各栏目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立体式的报道构架。全方位的介绍典型,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个性,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事迹,进而更加理解人物本身,使典型透过画面让观众可感、可亲、可信;各栏目对典型报道的相互渗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材料,不同切入点展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典型,使典型融入群众中,加强典型的教育意义和启迪意义。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先锋时代》于2010年1月3日起,连续6天报道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同时,中央电视台还在评论类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对沈浩同志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呕心沥血的感人事迹进行深度报道,报道的篇幅和时长、力度和密度都超过以往的重大典型宣传。引起社会极大的反响和受众积极的反馈。究其原因,一是在报道角度上,以展现小岗村的变化体现典型人物的巨大贡献,突破了以往对典型报道的套路;二是在报道内容上,注重人物细节的深挖,通过对其他人的采访体现典型人物的性格,尤其是同期声的效果使典型人物的形象真实、丰满;三是几个栏目的全力报道,使观众听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介绍,从方方面面体现了典型人物在对小岗村的变革道路上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事迹,增强了教育意义,实现了宣传效果。
  当前,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需要正面宣传的引领和营造,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宣传任务任重而道远,新闻媒体要做好、做实对典型报道的工作,帮助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树立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 黄晓钟.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圣才学习网.解读典型报道[EB/OL].http://xwcb.100xuexi.com, 2011-09-02.
  [3] 刘海民.典型人物要可信可亲可学——工人典型许振超采访体会[J].新闻实践,2004(6).
  [4] 张冠军.有用信息提升正面宣传的效力[J].科技创新导报, 2008(28).
其他文献
摘 要: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关键词:唐诗;新闻;“短实新”的典范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5
摘 要:当今信息社会,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基于Web3.0平台发展起来的微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人们带入了自媒体的时代。经过近来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考验,微博对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网络这个大家庭中,微博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构筑公众舆论空间、构建社会民主的一把利剑。其中微博自净化之能力,成为了人们在研究微博与舆论这一重要问题时的热点。该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入手,以来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立足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坚持“开门办刊,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刊会互动”的办刊理念,以“秦汉文史研究”栏目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报特色
本文通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融合的具体事例和创新做法,分析其在跨界传播、媒体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成果,引发在当下全媒体视域下融
摘 要:本文以陕西高校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开通微博数量、粉丝数量、微博数量、更新频率、关注数量等方面对高校微博进行考察,了解陕西高校微博运作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陕西;高校;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48-0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微博用户的
"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这是诺兰对自己的评价。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1970年
做传媒界的领先者,学术界的开拓者,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只要《今传媒》有的,您也可以拥有;《今传媒》没有的,等待您的加入…..我们互通有无,我们需要您的加入。做好《今传媒》是我们的
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在典型宣传中,脱离生活现实,人为地制造一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将其置于群众之上、现实生活之外,疏远了先进典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难以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网络传播之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本文主要
为进一步推动版权产业发展,探讨版权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2012年5月1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召开了"版权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新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