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奇的当代回响—《英雄山》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38966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徐贵祥长篇小说《英雄山》,就像在登一座大山。读罢上部《穿插》,你觉得自己已经到达山顶,但作者说,现在还为时过早,站在这儿,只能看到这座大山的半边风景。登上顶峰的路有两条,你只走了东面的一条。如果要饱览全部景色,还必须随他下山,从头爬一趟西面的那条山路,也就是说,把下部《伏击》也读完才行。于是你半是怀疑,又半是有所期待地随作者从西线再一次登上顶峰……站在峰顶回望来路,回望连绵起伏的群山,你会发现那千沟万壑被浓浓的红色所浸染,如初升的朝阳。《英雄山》继承着红色经典的血脉,续写着《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传奇故事的韵律,或可称为红色传奇在当代的回响。
  “如果不出意外,我将永远沉默。可是,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开口说话了。”这是整部长篇小说最开始的话,带着些沧桑、悬疑和自信。这也奠定了《英雄山》的总体基调,你会发现,这个小说永远都在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你总是在一边读,一边回忆着过往的某些线索,并且猜测着将要发生的结果,疑问虽然被暂时解答,但下一个困惑接踵而来。
  《英雄山》创造了一种类似于山形的结构方式。如果说,小说所要反映的那段历史是一座大山,作者首先选择了两条登上顶峰的主路,一条是红军指挥员凌云峰,另一条是国军长官楚大楚。作者又把这座大山一劈两半,颇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味道。但是,大山被劈开,两条主路却时常交织在一起,更不用说,还有无数山间小路也是如此。作者先领着你走一条路,带你看整座大山的这边风景,但还有无数条小路通向山的那一边。每条路的尽头都蕴藏着一个秘密。比如,当凌云峰成为楚大楚之后,红军那边竟然又出了个凌云峰,甚至比凌云峰更像凌云峰。这是怎么回事呢?作者卖了个大关子,仿佛在说,别着急,第一次爬山时先不告诉你,再随我爬一次,你自然就知道了。所以,《英雄山》的叙事奥秘在于“先讲一半,再讲一半”。
  当然,这种山形结构不仅是一种叙事策略,同时还承载着作者形而上的哲思。作者借用“英雄山”這个宏阔的意象来展示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展示的不屈与血性。
  《英雄山》的上部名叫《穿插》,本为军事用语,但同时也是对历史、命运、人生态度的概括。本是红军指挥员的凌云峰因战事失败,无奈之下暂寄国军,变身为楚大楚,在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继续贡献自己的军事才能。但他同时也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断努力恢复与党的联系。在险恶的战斗中,他总是在穿插中夺取战斗的主动权,以及最终的胜利。同时,“穿插”也是他命运的写照,以及他面对命运时所采取的态度。他虽然处于逆境,但一再以壮烈而又奋勇向前的姿态发起进攻。
  《英雄山》的下部名为《伏击》,同样既为军事用语,又上升为哲思。易晓岚本为国军特务,奉命打入八路军内部,暗杀我方高级军事首长。但在与八路军的接触中,他的精神受到触动,情感不自觉地发生转向。他在关键时刻保护了高级首长。最终,他以“凌云峰”的名义当上著名的穿山甲团团长,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据说作者最初想把下一部命名为“迂回”,考虑到全书的完整性,才以“伏击”作为终结。我倒是觉得,把易晓岚的人生经历概括为“迂回”似乎更贴切一些,因为在历史潮流中,有的人顺应,有的人观望,有的人盲从,有的人主动争取,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甚至会逆流而动,但有良心、有眼光且不甘于沉沦的人仍会以“迂回”的方式走上正路。
  其实,无论是以“穿插”的方式,还是以“迂回”的方式登上“英雄山”,登山者的心中都有对那座大山的体认。大山代表着一段历史,代表着历史深处涌动着的洪流。凌云峰虽然成了“楚大楚”,可他仍然渴望回到八路军中去;易晓岚本是执行任务,可他受到感化,成了比凌云峰还凌云峰的八路军指挥员。共产党的军队信仰坚定、绝处求生,而国民党的军队信仰滑坡、贪污腐化。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所以说,“穿插”和“迂回”都是顺历史潮流而动的抉择和行动。
  无论是凌云峰无可奈何地成为“楚大楚”,还是易晓岚阴差阳错地成了“凌云峰”,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传奇性。这在历史中极小概率发生,读者却把他们作为一个真实故事接受。这是为什么呢?概而言之,就在于“偶然中的必然”。说偶然,在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却也增加了阅读兴趣,适合进一步加工成为文学作品。说必然,在于这些故事的内在逻辑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大趋势,是普遍性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带有特殊性的小浪花。作者徐贵祥的故乡皖西是中国武装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多年来深入挖掘那些尘封在历史记忆深处的人和事。《英雄山》在观念、方法上都有新的建树。正如作者所说:“哪怕只有一毫米的超越,也要挣扎向上。”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小女孩苏菲(Sophie)生活在孤儿院里,一天晚上,她睡不着觉。在巫师出没的时刻,Sophie看见一个巨人来到了她们睡觉的地方。巨人发现了醒着的Sophie,便把她带回了巨人国(The Land of the Giants)。这个巨人是圆梦巨人(The Big Friendly Giant,简称BFG)。在巨人国,除了BFG,还有九个吃人的巨人,而BFG只吃一种叫大鼻子瓜(nascomber)的蔬
期刊
I like Superman.  He often helps people.  Look, a little girl falls into the mud.  Superman comes quickly and helps her.  He is so powerful!  I wish I could be a person like him.
期刊
I am Po. I am a big fat panda. I love Kung Fu. I like eating when I am upset. I have no claws, no wings. I can’t believe I am the Dragon Warrior.  我叫阿宝,一只又大又胖的熊猫。我狂爱功夫,一不开心就喜欢吃东西。我没有利爪也没有翅膀,真不敢相信我就是“神
期刊
烈士们长眠在名山之下,  萧萧的白杨伸延在陵道两边,  大理石纪念塔高出云表,  一只苍鹰在塔的上空盘旋。  本来是要写一首诗,来献给陵园的。激动了的情感忍受不了韵脚的限制和束缚,还是改写散文吧。  这一带地方,确是形胜之地。山区的果树和平原的庄稼,今年都获丰收。陵园西边的山路上,正有大队的毛驴、驮骡,负载着新收的柿子、红果,到山脚下的收购站去。驴骡踏在石路上的杂乱的蹄声,以及赶牲口的人们的吆喝声
期刊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9岁到10岁两年间在罗家塘和月塘念私塾,都是读四书五经。上课时老先生念经似的诵读和使人听不明白的讲述,使一些学生觉得乏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把学习看成一件苦差事。但是,刘少奇却是忘情地聆听老师的讲述,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吸进头脑里。他不仅努力读课堂上的书,课余时间还自己去找书读,进而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刘少奇有位同学叫周祖三,他的父亲周瑞山,曾留学日
期刊
到韶山参加一个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的活动,意外地发现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泽东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实用面积只有680平方米。这里只收三类书,一是毛泽东写的书,各种选集、文集、单行本;二是毛泽东看过和评点过的书;三是写毛泽东的书,即各种研究毛泽东的书。馆的功能以收藏、陈列为主,兼有一点借阅功能,游人可免费参观。因知道的人不多,来者寥寥,那天我去时馆内十分清静。  一般无论博物馆、图
期刊
张仁芝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教授。作为当代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张仁芝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持续着自我风格的渐变和完善,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始终尊重客观自然之美,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追求画面意境的完美表达。
期刊
毛泽东终生都爱吃鱼,战争年代没条件吃鱼,新中国成立后四菜一汤中一般少不了鱼。他吃的鱼种类很多,主要有胖头鱼、武昌鱼、白条鱼、鲢鱼、鳜鱼、青鱼、鲥鱼、鲫鱼、鲤鱼、草鱼、边鱼、鳅鱼、黑鱼、鲶鱼、黄鳝、泥鳅、麻姑丁鱼、马哈鱼、黄花鱼等。  “叫它‘四星望月’好不好?”  1929年的一天,毛泽东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抵达江西省兴国县。  兴国县的干部请毛泽东品尝当地著名的菜:蒸笼粉鱼。这道菜做法讲究,将
期刊
5月7日晚,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全省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协办、江苏省文化馆承办的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首场演出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该活动是江苏省组织开展的“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也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创新举措,旨在热烈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展示党的伟大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辉煌业绩,讴歌我
期刊
4月20日下午,由新华日报社与江苏银行联合打造的“跟着名家学党史”新华红·红色大讲堂在寧正式启动。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作为首讲嘉宾,以《家国情怀 大国外交——讲中国故事》为主题进行专题授课。  新华红·红色大讲堂以“学党史,强党建,树担当,促发展”为宗旨,以党史学习为核心,将邀约知名专家学者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专题授课,以贴近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