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新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方式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的教学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 学科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107-02
作为一门中学的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在许多教师的眼里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刚好和新课程标准相吻合。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交互性,所以如能加以适当应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死知识变活,使得在教学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它们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纯理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空气阻力,抛出的物体的轨迹并不是数学中所说的抛物线,在展示抛物线(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的过程,用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通过Flash、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等制作软件,则可利用其函数功能,轻松实现各种函数的图像演示。再如,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随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这
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放录象看商场里商品的标价,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明白这节课要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导入新课后,教师提出:“怎样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以及0.30、0.3的大小?”并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具。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操作后,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电脑演示出来,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样的小数大小相等,试着写几个这样的小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再次验证“猜想”,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进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思维过程,启迪思维方式
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过渡为以抽象思维为主,是中学生的认识特点之一。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开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获取的知识也就更规范化,更有系统性。因此,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一课,教科书上用了6种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运用了Flash课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请他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他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他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先演示其中的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劲了。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的走法呀?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这时,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积极开动脑筋,争取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大按钮,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不用说,会有多么高兴!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
传统教学,特别是数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多媒体教学,新授时间只须20分钟,学生用15分钟巩固,还有5分钟机动时间,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会制作多媒体,不等于不能使用多媒体
有些老师,由于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熟悉,对多媒体有一种畏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甚至不敢用多媒体,怕出洋相。专家的观点是,不会制作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怎样去寻找已有的素材,借鉴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有为教育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一定要学会种苹果,但一定要学会摘苹果。课件并不是人人都得学会做的,但必须做到课件人人会用”。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搜寻教学资源日益便捷,只要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多媒体,不管是自制的还是“拿来”的,都可以照用不误。
2、要讲究多媒体应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当所学内容用多媒体有着比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时,才有应用多媒体的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中的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确定具体的应用细节。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大可不必拘泥于一堂课中多媒体应用时间的长短,而是要根据课堂内容灵活确定时间,灵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期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3、多媒体的应用不能走向极端化
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走向了极端化。现在一部份教师甚至认为“无多媒体不是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因此出现了滥用多媒体情况,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时只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功能或幻灯片功能,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使得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
4、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防止出现“放电影”
在平时的课堂的教学中,穿插一些短小的课件,确实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的功效。但有时,尤其是公开课,一些老师往往将整堂课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时,老师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了。但其中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学生的沟通,或者称之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像是放了一场电影,现代化的教学的手段成了“填鸭式”教学的翻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要强调短小精悍,能够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课堂节奏,避免整堂课都使学生处于信息接受状态,使他们的大脑劳逸结合,利于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在数学教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綦春霞.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2003.第一版
[3]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2002.7.第一版
关键词: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 学科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5-107-02
作为一门中学的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在许多教师的眼里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刚好和新课程标准相吻合。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益处: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交互性,所以如能加以适当应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把死知识变活,使得在教学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它们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纯理论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理想的条件。对于这些问题,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而多媒体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着空气阻力,抛出的物体的轨迹并不是数学中所说的抛物线,在展示抛物线(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的过程,用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通过Flash、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等制作软件,则可利用其函数功能,轻松实现各种函数的图像演示。再如,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随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这
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多媒体的运用,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放录象看商场里商品的标价,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明白这节课要研究的目标和范围。导入新课后,教师提出:“怎样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以及0.30、0.3的大小?”并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学具。小组通过集体讨论、操作后,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各组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用电脑演示出来,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什么样的小数大小相等,试着写几个这样的小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再次验证“猜想”,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进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思维过程,启迪思维方式
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开始过渡为以抽象思维为主,是中学生的认识特点之一。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开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获取的知识也就更规范化,更有系统性。因此,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一课,教科书上用了6种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运用了Flash课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请他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他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他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先演示其中的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劲了。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的走法呀?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这时,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积极开动脑筋,争取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大按钮,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不用说,会有多么高兴!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
传统教学,特别是数学,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今,使用多媒体教学,新授时间只须20分钟,学生用15分钟巩固,还有5分钟机动时间,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会制作多媒体,不等于不能使用多媒体
有些老师,由于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熟悉,对多媒体有一种畏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甚至不敢用多媒体,怕出洋相。专家的观点是,不会制作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怎样去寻找已有的素材,借鉴他人的成果,为我所用。有为教育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一定要学会种苹果,但一定要学会摘苹果。课件并不是人人都得学会做的,但必须做到课件人人会用”。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搜寻教学资源日益便捷,只要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多媒体,不管是自制的还是“拿来”的,都可以照用不误。
2、要讲究多媒体应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应用多媒体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当所学内容用多媒体有着比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时,才有应用多媒体的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中的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确定具体的应用细节。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大可不必拘泥于一堂课中多媒体应用时间的长短,而是要根据课堂内容灵活确定时间,灵活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期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3、多媒体的应用不能走向极端化
在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走向了极端化。现在一部份教师甚至认为“无多媒体不是优质课”,“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因此出现了滥用多媒体情况,先进的教学设备有时只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功能或幻灯片功能,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使得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
4、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防止出现“放电影”
在平时的课堂的教学中,穿插一些短小的课件,确实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的功效。但有时,尤其是公开课,一些老师往往将整堂课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时,老师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了。但其中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学生的沟通,或者称之为师生之间的交互。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像是放了一场电影,现代化的教学的手段成了“填鸭式”教学的翻版。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在多媒体的应用上,要强调短小精悍,能够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课堂节奏,避免整堂课都使学生处于信息接受状态,使他们的大脑劳逸结合,利于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在数学教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綦春霞.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200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2003.第一版
[3]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基础》.2002.7.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