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小组建设。小组建设的重点在于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原则合理分组,亮点在于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建构,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小组合作交流氛围和健全人人参与的小组运转机制,难点在于建立科学的学情分评价体系。
【关键词】分组原则 小组文化 运转机制 学情分
纵观教育发展史,农业社会单干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了以私塾为主的个别教学形式;大工业时代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促成了以群体教学为特征的讲授性班级授课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组织开始走向小型化、团队化,这就要求生产者要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决策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框架的最重要构件。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小组建设的优劣。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通过加强小组建设来优化课堂形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 确定“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班级分组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归结为由七种既紧密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组内异质”就是要求分组时做到小组内男女学生搭配、城乡学生搭配、动静喜好结合、文理偏好结合,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要求我们在分组时考虑每个小组安排同等数量的同层次学生,且每个小组尽量设计成偶数,使每组的综合水平相当。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以48人的班集体为例,每班宜分成8组、每组6人、组内同层次2人。这样既便于小组分工,又便于教师抽查验收。
二、建构“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小组文化
社会心理学认为:团体顺利执行职能的基本保证必须依靠团体成员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因此,每个学习小组人员确定后,小组长一定要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一个响亮的小组名字,它不但比以番号命名更方便统计、考核和识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小组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奋斗目标等隐形文化。最好加上具有导向性的、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的、能够体现小组特色的小组格言或口号。
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进一步讨论制定涉及学习、纪律、劳动、生活、礼仪等内容的小组自律公约,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小组文化。事实上,小组文化建设比班级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贴近学生心灵,更让学生有认同感、目标感和方向感。最终有助于学生自励、自省和自律,有助于小组团结一心,携手共进。
三、营造“同号竞争、差异互助”的课堂氛围
知识建构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因此,组内每两名同层次同学可以成立共进组,共进对子可以安排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他们之间最好相对而坐。
在同伴互助活动中,双方均能从中受益,教人者越多,自己学到的越多,掌握的也越牢固。因此,组内每两名优生和待优生要成立互助组,互助对子可以安排为:1号—6号;2号—5号;3号—4号,他们之间最好相邻而坐。
同时,还要鼓励每个成员制定个人的小组内赶超目标,鼓励小组之间同层次学生结成竞争伙伴,即全班每个小组的1号跟1号竞争,2号跟2号竞争……6号跟6号竞争。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被认可的需要,同时也帮助他们恰当地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
四、实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小组运转机制
一个小组中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的。如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利于保证小组自己协调解决问题。因此,在小组建设中,从教师到组长、学科小组长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
教师要及时总结、表扬优胜小组,深入待优小组给予帮助、监督和鼓励;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策略。小组长要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及时检查或督促学科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小组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小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纪律、任务分工、展示方式等。
良好有序的小组运转机制,使得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对小组的贡献是别人所不可替代的,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正常开展。
五、建立“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情分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通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落实责任等方式,将个人成功与小组成功捆绑在一起。在评价上既要体现个人努力对小组的贡献,又要体现小组的荣誉对个人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在小组内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因此,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我们根据学校小组建设运转评价标准,各小组之间交叉考核量化考核打分,如A组考核B组,B组考核C组,C组考核D组,依次形成考核组与被考核组的关系。每周根据小组课堂学习综合加减分积分高低,评出金银铜三个优胜组和优秀组长。同时,根据每组每名学生的加减分积分情况,在全班同号同层次学生中评出优胜竞争者、优胜互助者,给以“学情分”奖励。学校将“学情分”作为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参考。这种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的、公开公平且具有发展性评价特征的 “学情分”奖励,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尤其是学会合作,进而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优化的分组方式、运作模式及评价体系,会让生生相互交往的建设性力量得以充分展现,进而在优化课堂形态中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陈惠芳. 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高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12.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分组原则 小组文化 运转机制 学情分
纵观教育发展史,农业社会单干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了以私塾为主的个别教学形式;大工业时代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促成了以群体教学为特征的讲授性班级授课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劳动组织开始走向小型化、团队化,这就要求生产者要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决策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框架的最重要构件。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小组建设的优劣。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通过加强小组建设来优化课堂形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 确定“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班级分组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归结为由七种既紧密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组内异质”就是要求分组时做到小组内男女学生搭配、城乡学生搭配、动静喜好结合、文理偏好结合,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要求我们在分组时考虑每个小组安排同等数量的同层次学生,且每个小组尽量设计成偶数,使每组的综合水平相当。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以48人的班集体为例,每班宜分成8组、每组6人、组内同层次2人。这样既便于小组分工,又便于教师抽查验收。
二、建构“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小组文化
社会心理学认为:团体顺利执行职能的基本保证必须依靠团体成员在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因此,每个学习小组人员确定后,小组长一定要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反复讨论、研究,确定一个响亮的小组名字,它不但比以番号命名更方便统计、考核和识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小组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奋斗目标等隐形文化。最好加上具有导向性的、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的、能够体现小组特色的小组格言或口号。
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进一步讨论制定涉及学习、纪律、劳动、生活、礼仪等内容的小组自律公约,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小组文化。事实上,小组文化建设比班级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更能贴近学生心灵,更让学生有认同感、目标感和方向感。最终有助于学生自励、自省和自律,有助于小组团结一心,携手共进。
三、营造“同号竞争、差异互助”的课堂氛围
知识建构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因此,组内每两名同层次同学可以成立共进组,共进对子可以安排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他们之间最好相对而坐。
在同伴互助活动中,双方均能从中受益,教人者越多,自己学到的越多,掌握的也越牢固。因此,组内每两名优生和待优生要成立互助组,互助对子可以安排为:1号—6号;2号—5号;3号—4号,他们之间最好相邻而坐。
同时,还要鼓励每个成员制定个人的小组内赶超目标,鼓励小组之间同层次学生结成竞争伙伴,即全班每个小组的1号跟1号竞争,2号跟2号竞争……6号跟6号竞争。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被认可的需要,同时也帮助他们恰当地找到自己最近发展区。
四、实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小组运转机制
一个小组中个人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存在的。如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利于保证小组自己协调解决问题。因此,在小组建设中,从教师到组长、学科小组长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
教师要及时总结、表扬优胜小组,深入待优小组给予帮助、监督和鼓励;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策略。小组长要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及时检查或督促学科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小组学科组长负责本学科的小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纪律、任务分工、展示方式等。
良好有序的小组运转机制,使得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对小组的贡献是别人所不可替代的,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正常开展。
五、建立“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情分评价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是通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落实责任等方式,将个人成功与小组成功捆绑在一起。在评价上既要体现个人努力对小组的贡献,又要体现小组的荣誉对个人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在小组内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因此,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我们根据学校小组建设运转评价标准,各小组之间交叉考核量化考核打分,如A组考核B组,B组考核C组,C组考核D组,依次形成考核组与被考核组的关系。每周根据小组课堂学习综合加减分积分高低,评出金银铜三个优胜组和优秀组长。同时,根据每组每名学生的加减分积分情况,在全班同号同层次学生中评出优胜竞争者、优胜互助者,给以“学情分”奖励。学校将“学情分”作为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参考。这种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的、公开公平且具有发展性评价特征的 “学情分”奖励,有利于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尤其是学会合作,进而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优化的分组方式、运作模式及评价体系,会让生生相互交往的建设性力量得以充分展现,进而在优化课堂形态中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陈惠芳. 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高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12.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