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学生心理问题目前,我们要树立正确认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关注、陪伴、倾听、鼓励,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通过全方位的心理建设工作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快乐成长,做一个阳光健康的好学生。本文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途径与方法表明了作者的实验路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义;途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诸方面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在和谐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学生因为心理健康原因而产生的情绪急躁不安、家庭矛盾冲突、师生关系紧张、违反治安秩序等典型案例屡出不穷,给社会造成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忧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青少年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感情,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产生心理挫折,出现精神抑郁、逆反、厌学、弃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等现象,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和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心后备人才,特别是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自信,培养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中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知道若有疑难怎样获得帮助。从实用出发,教会中小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与人谈心、写日记宣泄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活动中,要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解决伙伴交往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塑造良好的健康成长氛围。同时,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中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
建立心理辅导室,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因此,心理辅导室的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要有工作计划、开放时间和固定的场所。要做好个案教育工作。中小学生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提高辅导效果。
善于疏导,培养情感。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营造氛围,真诚沟通。倾听孩子说话,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时光。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属于寡爱。孩子的快乐的性格不是在严厉训斥声中养成的,家长的适时、适度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心理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开展学生心理健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有个人因素,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育人水平。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引导孩子,积极引导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健康中国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邓佐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志琴,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生活教育,2013.
[3] 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左丘明实验学校)
关键词:意义;途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诸方面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在和谐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学生因为心理健康原因而产生的情绪急躁不安、家庭矛盾冲突、师生关系紧张、违反治安秩序等典型案例屡出不穷,给社会造成了很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忧虑。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青少年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感情,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较浅,抗挫折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产生心理挫折,出现精神抑郁、逆反、厌学、弃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等现象,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和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心后备人才,特别是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自信,培养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中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知道若有疑难怎样获得帮助。从实用出发,教会中小学生掌握几种常用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与人谈心、写日记宣泄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活动中,要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老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解决伙伴交往问题,鼓励孩子们多为别人着想,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完善自身人格着手,讨论怎样才能让别人信任等,塑造良好的健康成长氛围。同时,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中小学生喜欢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这在其它课上是无法感受到的。
建立心理辅导室,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心理健康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因此,心理辅导室的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要有工作计划、开放时间和固定的场所。要做好个案教育工作。中小学生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提高辅导效果。
善于疏导,培养情感。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善于疏导,培养情感。
营造氛围,真诚沟通。倾听孩子说话,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时光。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属于寡爱。孩子的快乐的性格不是在严厉训斥声中养成的,家长的适时、适度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心理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开展学生心理健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有个人因素,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要预防和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育人水平。通过多种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和引导孩子,积极引导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为健康中国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邓佐军,家庭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志琴,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生活教育,2013.
[3] 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左丘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