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间致敬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ha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塑都市灵感能量场
  Shi Feng
  案例介绍
  地点中国上海“威海路696号”
  房龄:87年
  改建前用途:跑马场、鸦片工厂、艺术家工作室
  改建后WeWork联合办公空间
  设计师:WeWork、Linehouse
  空间面积:5500平方米
  车水马龙的威海路沿街,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店铺,日复一日书写着上海本地生活况味,而拐进一个略显隐蔽的弄堂,在粉色漆就的长廊尽头,竟出乎意料地矗立着一栋老厂房建筑,此般别有洞天之感也是We Work联合创始人之一的Miguel McKelvey第一次走入威海路项目的感受。
  在世界各地游历的Miguel见识过各种各样的老建筑,而We Work过去很多项目也是由老建筑改造的,但他却格外重视“威海路696号”,并视之为“迄今为止最兴奋的项目”,诚然,这栋建筑的“前世”——跑马场、鸦片工厂与艺术家工作室使之拥有了迥然于别处的历史优势,但更吸引他的是其“今生”——改造前的空间就已融合了新与旧、室内与室外,而玻璃屋顶与偌大中庭极其适宜人们在其中悠游闲逛……这一切皆令Miguel感受到这里所存在的一种“潜在的活力”。
  现在,WeWork在全球开展业务,分身乏术的Miguel自然不可能亲自参与每一个项目,但对这个威海路的改造项目,他却有着特殊情结,“我希望自己参与进来,一同见证它的完成,可以这样说,在接触之初,We Work就已有强烈的野心,想要把它打造为一个非比寻常的场所”。他们找到了曾合作We Work延平路项目的Linehouse建筑设计团队,共同考察与研究建筑本身与周边社区,期许令这栋老建筑重现生机。
  Linehouse源自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博得了WeWork的认可,“我们希望保留它历史的传承,但以现代设计的方式赋予其生机,而不是一味地复刻历史。”Linehouse的创始人之一Blair Hickling解释道。这个由两位女性建筑设计师Blair和AlexMok在两年前创办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上海已经完成了不少小型商业、办公项目,而WeWork威海路项目是Linehouse历来接下的最大项目,聊到这个历时一年的项目,两个大女生的脸上仍不改兴奋神情,“我们选择了电影中出现的粉色、蓝色与绿色作为空间的标志色,犹如给空间穿上了时髦摩登的外衣!”接下来便是按部就班地确认这两栋建筑哪些部分可以被留下及进行改造,仅用了10周时间,便完成了所有改造施工。然而,高效的背后依旧保有对品质的孜孜以求,比方说,特别定制的多彩水磨石地面与墙面是筛选了十几家供应商后所选的品质最优的一家;中庭里极具艺术感的16盏浮灯也是在推敲了各种悬挂方式后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精妙点亮了空间的暖度。
  为了响应WeWork大社区概念,中庭被定义为一个灵活多变的--公共区域
  52作目的白天,这里是WeWork会员的移动办公区,而夜幕降临时,所有家具皆可隐身,两处吧台为往来其间的人们提供精致鸡尾酒,化身为毫不逊色于任何酒吧的社交场所。“WeWork对公共空间的重视是希望让大家能够出去交流”,Migue队为这并不意味着降低效率,反而是一种切换,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所以,他们在走道处设置了可随意斜靠的木质吧台与吧椅,包括整个空间中最具特色的旋转楼梯,皆是创造相遇的场所。
  “之前我们从未接触过像威海路这样如此大垂直体量的项目,虽然它不是面积最大,却是最难改建的,原来新、旧两栋建筑之间没有沟通,我们思考如何将之串联,把那么多楼层有机整合在一起,大概设计了差不多60多个不同形态的楼梯三维模型,我们才确定了现在这座犹如雕塑作品的旋转楼梯,连接了两栋楼。”Miguel进一步解释旋转楼梯的意义,而考虑到上海的城市文化背景,他亦考虑如何将文化与艺术有机地融入其中,令建筑成为历史折射,他保留了原本的石库门洞,并在入门之后的会议室墙面绘上了上海美入画,与其旁的吧台霓虹灯交相辉映,暗示着十里洋场曾经的繁华。
  因为这个项目,Miguel已记不清多少次飞赴上海,每一次来到现场都会欣喜发现点滴变化,连同这座城市的瞬息迭变。这个项目的设计本身源于诸多灵感,艺术、建筑、文化与历史在此交汇碰撞。如今,它却是城中为人追捧的灵感能量场,激发人们在此创造,诚如Miguel对空间一贯的理解:“空间必须是有趣的,让人们能身处其间,觅得乐趣,我们相信只有快乐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催生更多创意。”
  顺势而为
  光和历史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却是设计师江佶洋在改造外公之前的牙医诊所时最愿意留下的。
  Bervl Hsu
  案例介绍
  地点:台北市老城区
  房龄:107年
  改建前用途:齿科诊所
  改建后:瓦豆灯光设计公司
  设计师:江佶洋
  空间面积:约66平方米
  改造费用:人民币50万元左右
  灯光设计师江佶洋将一幢位于台北“大稻埕”、建于1910年的街屋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这栋两层的小楼曾经是他外公执业超过50年的齿科诊所。
  “能在阿公以前的诊所里工作是我的福气。”在台北“大稻埕”土生土长的灯光设计师江佶洋坐在工作室阳台的藤椅上,手里点起一根烟,转头隔着玻璃窗凝视着墙上的“民新齿科诊所”招牌。初夏的台北,外头忽然下起了一场消暑的及时雨,路上的摩托车声显得更响亮,倾盆大雨仿佛正在洗掉街上旧房子外墙的尘垢,洗出这人们口中所称“大稻埕”的昔日风华。清末朝廷对外开放口岸,造就了台北“大稻埕”曾是台湾历史上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当时包括德记洋行等五大外商洋行均到此设立分公司,在日冶时代及其后,“大稻埕”仍保有其经济中心的地位。然而,随着台北城区的商业中心东移,以“大稻埕”為中心的西区逐渐没落而失去了色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稻埕’,什么都不是,路上非老即幼,放眼望去一片没落。”他说,所幸在2000年前后,“都市更新”“老建筑改造”等政策逐渐成为主流,大量从事设计、创意、生活方式产业的年轻人回流,以“大稻埕”为中心的西门町、迪化街一带的“老台北”才渐渐被赋予了新生命,也间接促使在“大稻埕”土生土长的江佶洋于几年前决定:动手改造这个外公投入毕生精力的齿科诊所。   在台湾,人们习惯把爷爷和外公都称为“阿公”,一直和“阿公”感情好的江佶洋记得小学下课后的第一站就是阿公的诊所,从一层又狭窄又陡直的楼梯往上爬,阿公和几个小学同学总在这里泡茶、抽烟、聊天,“我阿公每天在诊所给人看牙,老人家年纪到了要做假牙要找‘仙仔’(台语“神仙”的意思,台湾早期对医生有这样的尊称),有一群国小同学也每天在这里报到,”江佶洋回想道,即使上了大学,他回家第一件事也是来诊所找阿公喝茶、抽烟,“我从小就不爱念书,但阿公总跟家里的人说,我这个小孙子一定能做出点什么。”
  2005年,外公过世了,家中亲人对这个地方没有太多想法,家族开枝散叶之后,产权复杂,要整理重建不容易,而见证外公年轻时拼搏养家、老年养老的“民新齿科诊所”也就此被尘封了,“那时我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得帮阿公的诊所重建起来。”即便如此,在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传统台湾社会里,外孙的角色自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加上江佶洋当时心里也没有底气自信能把这摊事做好,也只能暗自在心里埋下了这个种子。一直到江佶洋从巴黎驻村回来,自己的灯光设计公司也小有成绩,他才敢向家里提出这个大胆的提案:将诊所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修缮费全由他负责,产权不变,每月向家族长辈奉上“敬老津贴”,只要他们点头答应。
  “改造是顺势而为,这个老空间和老物件已经在告诉我们很多故事”,回到诊所着手动工的江佶洋尽可能留下历史印记,药柜、诊疗椅、家具……以H型钢材支撑起老屋结构,水泥加固快粉碎的红砖墙,将阁楼屋顶掀开后,利用五、六米的层高隔出一层半和二层的两个小阁楼,以钢构楼梯作为连接,前厅后退让出空间做户外阳台。改造过程中,他尽可能保存老房子的肌理,更是保存脑海里关于外公的种种回忆。而江佶洋的本业——舞台灯光设计,更是给老房子常见的采光不足问题提出了更有诗意的解决办法,“一般室内设计的灯光设计,是计算出空间需要的光线亮度后,以空间平均光照来处理,但是這样就没了层次”,他以“重点照明”的方式,照顾到办公空间所需的光照亮度,又能让“光”在空间里说故事。除了办公桌所需的桌面照明,江佶洋将工作室划分成几个大小不一的公共区域,靠近阳台的小会议区,白天光照充足,同事们也喜欢聚在这里喝茶开会,有趣的是,这儿的家具都是当年阿公的诊所留下的,对他来说也特别有意义;带一整面黑板墙的会议区,利用落地灯和手臂变化多的法国品料Jiede的古董灯,能提供正式提案及脑力激荡会议所需强弱灯光,晚间经常和同事在这里闲聊喝酒时,灯光也能随气氛立即转变;吧台区的吊灯,由阁楼断裂的木梁改造,提供这块区域的直接光源;在此他还特别为这里“大稻埕”的民居里常见的竹节式排水管,打上一盏聚光灯,成为空间焦点,也是对养育自己的“大稻埕”的一种致敬。
  江佶洋把这里取名叫“光田”,前者指的是灯光设计的专业,后者指的是一亩心田,就好像多年前在心里种下改造诊所的希望,终于发芽、成长茁壮。
  按着规矩来
  Michelle Jiang
  有历史的城市,总是处处令人充满惊喜。这个名为“美华邨”的小区就是这么一个满是历史痕迹之处。国民党时期为宋美龄建的近千平方米花园及其上的7栋洋房别墅、解放后续盖的20多幢单俸别墅、后来因为产权转移而盖起的集合住宅……走进美华邨,放眼望去是时间在此留下的风华及破落。为精品和高端商场提供完整创意设计服务的RetailLink创始人之一张津,去年拿下其中一栋别墅计划想改造成公司办公室时,别墅早已是一处残破阴暗且废弃已久的垃圾站。
  “我和Alexander带着张教授来看这块地方,他看了简直高兴得不得了,直说‘太好了,地方越破越好!’”张津回忆起去年的场景,兴奋地告诉我们。为了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办公空间,请来拿手建筑改造的建筑师张雷,联合公司旗下的瑞典设计师亚历山大·阿内布林克(Alexander Ahnebfink)操刀整体设计和施工。两人以惊人的专业水准和默契度,仅用3个月时间就打造出这个集设计感、品质感和舒适感为一体的环保办公空间。
  小楼竣工于20世纪50年代,因为空间的不合理性,很久以前就废弃不用,外面看起来就像是个“秘密盒子”。然而,这些不合理在张雷的眼里都必须被尊重,“今天以前的都是历史,就必须被尊重。”因此,改造完的空间外表看上去还是一个秘密盒子,走进去才会发现一个奇妙的新世界。
  由于法规,这里的外墙和整体结构都不可以被改动,因此张雷直接就提出了三大改造方向:改变入口的位置;打通3层空间引人舒适的光线;让建筑的每一层楼之间发生联系。这是典型的张雷式工作风格——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制定了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在规则的指引下办事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张雷和Alexander的分工基本就是,前者定下整体的改造方案,后者加以补充、调整、执行,并负责灯光、家具和一切的细节,“改造前这里是一片混乱,我们就是给它定下规矩,让它有秩序。”访谈中,张雷不断地谈到“秩序”、“规矩”,对这个不看电视、电影,很少阅读的建筑师而言,建筑设计是一门严谨而有原则的学问,唯有了规矩才能定方圆。
  大门外墙种了一排竹子,入口从原来单刀直入的方式变成了一个迂回的走廊,符合中国人的处事理念——低调而不直接。几道连接楼层的楼梯,和空间、灯光打造出一种“仪式感”,让人感觉被尊重甚至心生些许敬畏,头脑也会因此愈加清晰起来。这里让人感到神奇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舒适的光线,而且从早到晚都能保持这种舒适度。这点要归功于A1lexander对于细节的钻研和讲究,他尽可能地将外墙改建成玻璃窗,把自然光线引进来,同时不惜重金采购了意大利Viabizzuno灯具用于室内。“这种设计感极强的灯具通常使用于对光线要求极高的博物馆内,而用在办公室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从早到晚都能享受到上午10点那种刚刚好的光线强度,也与室外的光线达到极好的平衡。”
  整个空间都走极简主义风格,而极简主义是张雷和Alexander共同推崇的,他们都希望用看似最简单、干净的空间让人们产生一种敬畏与尊重,人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思考、高效地工作。事实上,要做到极简,背后却要投入更多的心血,比如会议室独特的屋顶、原来建筑中保留下来的梁柱、喷淋口都被几何切割的镂空铝板美化,中空的设计美化了天花板,却又不影响层高而使人没有压迫感;另一间办公室为了增加温暖感,采用了同样的屋顶设计方案,只不过材料变成了高密度板,而这样一块镂空设计的高密度板,一天只能生产5块,可见为此所花费的功力有多少了。诸如此类的细节感,从精心挑选的家具也能看出来,Oluce的金属光泽台灯、Vitra和HAY的露天桌椅、&Tradition的沙发……进到这个办公空间,光线和细节造就了舒适,一切都被不着痕迹地设计着。“设计师在做减法,越少越奢侈。中国社会发展太快,这种干净、纯净、简单的空间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也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张雷这么说道。   一直改不停造
  Michelle Jiang
  “现在我们聊的摩拜、滴滴等创新型公司,他们自己都不会知道一年后公司的规模,是壮大或者萎缩,所以不愿意一次性投入太多设计资金在办公室,这也让联合共享办公这类‘空间产品’的需求剧增。”“80后”的冯印陶,典型的IT理工男,2年前他从已经工作了7年的澳洲顶级投行跳出只身回国创业,创办了一个专做旧屋改造及新型空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而后又创立了“米域”品牌,投入以老旧建筑改造为共享办公空间的新兴行业。不到半年的时间米域改造自老洋房、老厂房、老商务楼等并投入使用的联合办公空间已经有5个,加上完工在即的项目共有10个之多,这样的强度在冯印陶眼里认为是必然,眼下当红的“共享办公空间”应该怎么做?怎么成功?“大家都在摸索,尤其在中国,大家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否则等你摸清楚怎么做,已经toolate了。”他坚定地这么说道。
  “地理位置”是让冯印陶选择物业并投入改造的很大决定因素,从前上海的老洋房、老厂房都建在现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满足了办公室应该具备的地利条件。老旧建筑改造成的办公室也因为人们对办公空间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舒适实用,更希望能把“fun”和“working”融合为一,几个因素下使得冯印陶决心专注在“老旧建筑改造办公空间”。而这次拍摄的地点——“米域·有光”,是一座建于20世纪70年代而后废弃的铆钉厂,2000年左右,物业公司对其进行了一次改造,将原来两层楼的厂房加盖为4层,但依然没有投入任何使用,当冯印陶和设计师柏振琦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决定拿下改造。
  冯印陶是“80后”,柏振琦则是“90后”,两人的合作方式,用互联网术语说就是“敏捷开发”——只有大方向,没有最终呈现的具象结果,一切都是边做边调整:部分打通4层楼面成整体的空間,放进了他们都非常青睐的“斐波那契螺旋线楼梯”,从底层一直蜿蜒到顶层,光线穿过透明玻璃淋漓尽致地洒下来,大气而通透,一改之前老厂房压抑、昏暗的气氛……他们给这里取了个诗意的名字——“有光”。办公室的具体打造也遵循“敏捷办公”的方法,“原来我们打造的大多能容纳十几人的中大型空间,后改变为容纳10人以下的小型办公空间,因为经过验证,这种大小的办公室才最容易吸引到租客。”
  而冯印陶说,相较于其他共享办公空间,他更希望将中国人的社交习惯融入改造之中,“既要有公共空间,又要有一定的隐私性,我们发现,在公共区域的面墙卡座最受欢迎,因为它特别符合中国人这种半开放半封闭的性格”。此外,公共工作空间也保留了老厂房斑驳的墙壁和红色的管道,设计师柏振琦甚至在一处管道和墙面外加了一层玻璃,给人一种展览的感觉。“厂房的条件很丰厚,对设计师来说,一个犄角旮旯越多的空间,被改造的潜力也就越大。”他兴奋地告诉我们。
  作为租客之一的思以行广告公司合伙人Ran说,今年春节之后池们正式人驻“有光”,闹中取静,空间宽敞又很有设计感,让人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工作,因此特别适合创意型公司。而米域·有光建好之后,怕振琦和冯印陶的办公室也都搬了进来,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发现细节的不足之处,将之不断升级,走向完美。“这里的租约是10年,以现在创业者的快速节奏,10年已经是一个时代,现在的‘有光’是1.0版,对我来说,还会有修改,就像一个App会不断更新、update,这是产品开发的过程,这张建筑改造的图纸还没画完。”冯印陶说。
  随“际”而安
  由老酱油厂改造的“东四共享际”,从无人问津的“胡同死角”变成邻里共生“社区明星”,除了硬件焕然一新,这里还为大众描绘出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
  Sharon Wang
  东四九条是老北京的一条窄窄的胡同,道路两旁都是地道的民居,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受。“东四共享际”藏在胡同深处,它的黑色钢结构、青灰墙面已经足够低调,却依旧不免让人眼前一亮。这是毛大庆的第二个创业项目,主打“城市内容运营”,这个创业概念被他笑称为:“‘不明觉厉’、讲不清楚,必须亲自来看看,沉浸在这里才能体验到。”进入别有洞天的胡同小楼,目光所及之处是面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共享大厅,中央有一间被混凝土房梁架起的悬浮玻璃屋,颇有设计感的咖啡厅、餐馆、读书角、小超市围绕着玻璃屋自成一体。共享办公空间只对租客开放,需要刷卡进入,位于地下一层,就在悬浮玻璃屋的正下方,原木色调的工作隔间相互保持着令人舒适的距离,会议室、多功能厅和一间主打便携式器械、团体操课的健身房在办公区旁铺陈开来。来到“共享际”2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设计酒店,这里便是共享居住的体验区域,虽然提供的房型都不大,但洗浴设施俱全,不少房型还配有天窗来增添敞亮感。2层走廊里还设有开放式厨房,为这个颇有现代感的空间带来了些许烟火气息。
  形形色色穿梭在这里的人们,有长期租住的办公族、房客,也有只是路过吃饭、喝下午茶的普通消费者,还有不少来共享大厅里参加社区活动的老街坊,门口摆放的“二月二打春”的活动宣传板竟是他们热心的布置。正如毛大庆的构想,“共享际”的“际”字代表相遇、无边际的意思,在这里创造一个跨界的“场”、一个微缩的小城市。大城市的滚轮轰隆不为任何人停歇,这里却友好、人洼化,人们省下在四处奔波中白白浪费掉的时间用来创造、社交。
  “东四共享际”的建筑前身是酱油厂老房,虽然与热闹的张自忠路地铁站仅百米之隔,却像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不稳定的租户搬进搬出。胡同里的僻静地段搭配着并不便宜的租金,从没让老酱油厂有任何吸引力,然而雷厉风行的毛大庆认为当下最重要的是说干就干,将“共享际”运转起来。这股干劲确实起到了作用,老酱油厂被建筑师申江海设计改造后,竟有成为社区明星的趋势。申江海记得第一次进入建筑内部时,只觉得漆黑、压抑:“太闷了,地上地下黑乎乎的一片,有的地方只能用手电筒照亮。”最暗、最憋闷的中央部分尤其难以利用,于是,“要有光”的灵感再自然不过地进发。建筑师在一层设置了一间通透的玻璃屋,并切掉了大块的混凝土楼板,而被保留的部分现在看起来像一根根轻盈的混凝土梁,托着玻璃屋悬浮在空间正中。玻璃屋中人的视线穿越镂空直接看向地下一层。这个设计被建筑师称为“浮游之岛”,是“共享际”最受欢迎的焦点,每个月将近100场热闹的社区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2层共享居住空忙订的设计上也尽可能地为老建筑“开口”,作为走廊里的天井、客房内的天窗。原本封闭、笨拙的老酱油厂现在上下贯通,自然光线被引人,空间也活了起来。   老酱油厂改造并不是“共享际”的全部,漂亮、大方的“硬件”设施,为的是向大众展示出生活方式的最佳可能性。出身房地产行业的毛大庆认为,我们身处消费升级的时代,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憧憬着更好的消费体验、生活方式。而传统房地产行业建筑设计先行,消费者为地产商“现成审美”买单的模式已经不再好用。现在逻辑应该反过来,需要预先分析大众的需求,教人如何工作和生活,将大众的想象描绘成现实,做出来在前面等着他们体验。这幅图景就是“共享际”主打的“城市内容”。如今北京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的一次开发,稀缺的土地已经不再是生产资料;而闲置的房地产“存量”成了生產资料,老酱油厂变身为“共享际”便是房地产“存量”借助建筑师“造好房子的能力”转型为城市内容新载体的尝试。在毛大庆看来,“东四共享际”比起设计师的设计,更像消费者、用户的设计,在与消费者的不断互动、反馈中慢慢打磨,更像一个有温度的手工艺品。
  时髦办公
  Vicco Wu
  资深媒体人黄佩佩与其搭档Jacopo Stecchini,邀约Naco纳索建筑设计事务所,将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泰山公寓”改造成一栋从里到外皆摩登的联合办公空间及精品酒店——paper Shanghai。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PaperShangha就坐落在如斯沉淀了老上海岁月时光的淮海路弄堂里。在创始人黄佩佩和JacopoStecchini眼里,融入西方情怀的上海泰山公寓应该走得更远。他们邀来纳索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方钦正,对原有的五层楼建筑进行改造,让老建筑焕发新的生命:PaperShanghai的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三大部分,1层是开放式的公共空间、2到4层是联合办公区域、5层是拥有5间客房的小型精品民宿。PaperShanghai将联合办公提升为co-working的生态圈,深度挖掘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一般联合办公不同,我们这里的用户通常都是朋友的朋友,简单来说,大家都认识彼此,有时也能因此促成合作。”黄佩佩这么说道。
  或许这都是机缘巧合。一开始项目设想过包括622(门牌号)等在内的很多名字,由于决定用Bisazza的马赛克瓷砖制作空间外立面,方钦正想把马赛克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就想到——一张揉过的纸!就是因为这一张纸,也定下了命名——Paper Shanghai,“而且,我们发现Paper的谐音居然跟‘佩佩’的发音很像,更是觉得非它莫属了!”他打趣地说。而最终的效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硕大的马赛克外立面,自地面直上顶楼顺势形成曲面,画面浅淡不突兀,成了整个历史风貌区内的新面孔,使得这里在沧桑中又透出点时髦感。
  整体改造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使得设计师决定扬长避短,将老建筑所在的独特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戴着枷锁跳舞。不过,老建筑有着独到的基因,设计师在开工之前,就得抽丝剥茧地进行实地勘测,并设想如何符合现代的功能诉求,与委托方互相协作,开拓新思路,利用各自长期积累的品牌资源,将生活场景的实用展厅概念纳入PaperShanghai。方钦正明白:“既然是老建筑,留存的岁月让建筑本身与周遭的环境早已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无论改造程度如何,都会打破这一平衡。”
  一方面,在功能布局上,建筑本身的特点使得各层楼互为区隔,不会互相打扰;另一方面,由于老建筑没有电梯,最初规划为办公的5层,也成了经营租赁的难点。然而,在拆除过程中发现的楼层尖顶,使得方钦正灵机一动,将顶层改造成拥有五个风格迥异房间的精品民宿,这对PaperShangllaj品牌的拓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雏形。而解决老房子常见的采光不足问题时,设计师没有采用加设屋顶天窗的做法,“那样在后期维护上颇为费事”,而是将原本建筑朝南立面的窗台,全部改成落地玻璃窗,让光线尽可能透人,不仅让室内更加明亮,也节省了能源,更为重要的是,让天际线成为空间内最好的风景。
  身为业主,Jacopo希望为空间施予最低限度的粉饰,这样不仅能让整个空间呈现独有的岁月沧桑感,也能最大限度地把预算省下来,用于以软装来规划如何让空间更加舒适,因此设计师尽量减少硬装的工程,除了有效地加固、水电增容扩充,最小限度地进行结构改造,提升空间的灵活度,以符合当代办公空间可变性极大的属性。“我们不希望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惊艳,而是能够可触摸地感受到一种质感、一种舒适,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与人交流,以期达到社交的功能。”这个独特构想打动了许多大品牌纷纷与Paper Shanghai合作,免费提供了家具,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一个“展厅”。“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以及各种创意人才都是经常会拜访这里的人群。进入其中,你会有鲜活的使用记忆,不同于寻常的品牌家具展厅。如果喜欢这样的环境,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购买这些家具。而这种‘经历’不同于以普通展厅视觉为导向的模式,当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累加地使用包括桌子、椅子、沙发、开关,甚至空气净化系统时,你会切身体验到使用的乐趣。”黄佩佩这么说道。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PaperShanghaj团队将“邻里关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黄佩佩强调:“我们是公关出身,深谙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润滑。”正是这样的尊重与沟通,让Paper shanghai的改造顺畅了许多,也让这个外观和内容都无比时髦的办公室,能与历史和平共处而相互汲取灵感。
其他文献
曾以Art Dcco著称的马克酒店像是一个迷人万花筒成为纽约上东区的惬意去处。  对于每一个热爱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纽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无疑是他们的心头好。在曼哈顿岛的上东区,马克酒店(TheMarkHotel)可谓一处鲜为人知的惬意去处,隐藏在一个低调又奢华的城市角落。这里就像是一座大隐于市的静谧花园,在城市的繁华背后,带给人无与伦比的美妙体验。在马克酒店里停留数日,仿佛又回到了亲密又恬淡的旧
期刊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我们苏轼都要面对太多迅疾得令人眩晕的碎片。无数的欲望和压力从这些碎片的缝隙里伸出手来拖拽我们,让我们挣扎于自己的内心,纠结人与人之间,彷徨于个人与外部环境之间,艰难地去求得那一丝短暂的平衡。  面对生活,我们有太多需要平衡的东西,正如一本杂志,也有太多需要平衡的元素,从创刊号畅谈的中国新生活开始,我们一路以质感作底,风雅描花,期盼在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下,寻求到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期刊
继文艺小众的国子监胡同之后,梵几把新店开到了商业味十足的三里屯太古里,面对不同的人流,展现出品牌的多面性。  不在家居卖场,不在偏远街巷,梵几的新店选址在潮人聚集的三里屯太古里北区,穿插于一众时装餐饮品牌之间,并且走的是佗寂风!梵几的灵魂人物高古奇对此自有一番独到见解:“其实完全不矛盾,我在日本或欧洲逛街时,走着走着就会发现一些家具店,我也特别喜欢在商场里看到自己中意的家具店。”他坦言自己很喜欢三
期刊
在经过了耗时1年多的改造后,来自香港CAPAtelier的设计师梁国辉带领他的团队参与并完成了北京王府半岛酒店的室内翻新项目。恰好借着这个机缘,原来王府半岛酒店的地下二层的深宅大院一“凰庭”,新添了中式的凰庭茶室,厨房也一应俱全地换上了新装。凰庭的大門取材自古旧的山西老木门,横梁来自真正的苏州古宅,墙身饰以北京老胡同的百年旧青砖,明式桌椅选用名贵黄花梨定制,灯光幽暗,古色古香,乍一拾眼,恰好望见一
期刊
那些梦中闪现的怪诞海洋生物,伸出柔软的触须,撩拨着设计师的灵感和想象力,拼贴出一个奇妙空间。  设计师運用拼贴手法,将简洁线条的素描与颇具张力的图案结合,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描画出一个幻想中的丛林。  淡粉色与绿色的搭配轻盈而调皮,可爱的动物元素和小丑形象化作设计师的灵感之笔,为生活带来会心一笑的时刻。  彩色的线条分割了画面,不同色调的蓝将人带入水底世界。线条勾勒的鲤鱼既像是游在水中,又像是飘在
期刊
對于半木来说,2016年是充满了收获和喜悦的一年,它迎来了自己的lo周岁生日;2014年于北京创立的“半木空间”也重装开幕,面积扩大至15∞平方米,在书院与家两类生活空间上做了进一步拓展,并且,这里正在展出吕永中的珍贵创作手稿。“这个时代让人们的行动越来越快,内心却越来越焦虑,半木希望做安静一点的事。”吕永中一直在用心观察和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和居住形态。器可以载道吗?他最初打动人心的那件作品——“笛
期刊
素元新空間的入口仿佛一个狭长的木头盒子,当穿过它进入室内,身后那道大木门合上时,盒子的切面又变成放映幕墙,与对面的楼梯形成剧院格局,设计奇妙且非常实用。  整个8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元工坊、工作区和休息区,二层为家居卖场,整体空间既保持通达,又各自独立,并没有实体的墙壁,而是以木条栅栏相隔,透露着幽幽的中式意韵。二层则四实四空、虚实相应,形成茶室、书房、佛堂、设计精品展示区和儿
期刊
若论及上海新天地的迷人街景,心定少不了石库门建筑。若是能将此景带进室内,那会是什么感觉?位于新天地北里的新餐厅CobraLily,就将原来的两栋石库门风格建筑并到一起,并加以重新设计,让原来建筑的外观变成一堵富有历史质感的墙。面对摩登感十足的金色酒吧,几盏孔雀绿灯笼从二层高的天井悬吊而下,带来一种神秘的东方调调。事实上,这种神秘感也是CobraLily想带给顾客的感受之一,餐厅品牌灵感来自美麗又危
期刊
对于伦敦来说,2016年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年份。5月,这个城市迎来了它首位穆斯林市长萨迪克·汗;6月,英国人做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决定——“脱欧”……不知这些前情铺垫是否进一步暗示了此地文化多样性和实验性,让9月的伦敦设计节倍添了几分戏剧性。一张用硬木板制成的巨大“笑脸”矗立在泰特美术馆旁的广场上,似乎是要给人们一些鼓励:即使前景仍不明朗,也不能失去从容的微笑。反观设计节的5个主要展场和被组委会称为“中
期刊
动身前往三亚时,北京上空仍悬着浓浓的一层雾霾,随着飞机腾空,一路南下,天色渐开,心情也随之轻盈起来。傍晚时分抵达Edition酒店,框架结构的建筑如同一个巨大的取景器,将大海连同傍晚的光影裁成画作立在我们眼前,海风得以在建筑中自由穿行,也一股脑吹走了旅途中的烦躁与疲倦。  穿过玻璃盒子一般的大堂便闻见一阵幽香,足见品牌对于感官细节的精准把控。Edition与香氛品牌Le Labo合作,每开一家酒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