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美的规律?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
美的规律,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在我国无论哪个美学家讨论审美和美的规律,都要引用到马克思年轻时候写的一部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这个手稿不是讨论美学问题的,但是他提到审美规律,提到美学的问题:“动物只是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今天美学界很多的讨论,都是从这样一个理论的原点出发的。马克思这部著作中,关于美、关于审美,我们今天不去引述,他说的这些话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因为“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现象是并存的。但据我个人来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大概有这样几条是相互联系的:
美的规律是与自由的创造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强调创造美的劳动不应该是异化的。不应该有非常难受的功利目的。所谓异化劳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感觉不到劳动的亲切和愉快。也许大家都看过著名演员卓别林参加演出的电影《摩登时代》,在影片中,人与机器完全一样,人也是整个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进入机器,随机器的转动而转动,人已经成为非人。这虽然是个喜剧,里面有许多夸张,但夸张的背后是生活的真实。“工业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是人的“断片化”。
所以,美的第一条规律,就是这种劳动不是异化的,它包含着一种自由的创造,如果没有这种自由的创造空间,美是不会生长的。比如一定要强迫你把今天这节课上好。还能期望你在这节课去创造美吗?比如说,你总是考虑马上要有考试,考试的结果将会影响到奖金。有的孩子学习不是为理想,不是为明天,甚至不是为自己,我听到有的孩子讲,快要中考了,他在家跟父母发火:“你们要注意啊,我不是为我自己学的,纯粹是你们要面子,要我考高分的。”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中还能有很多美吗?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中来体会这个意思。
美的规律一定要和我们内在的精神需求联系在一起。我这种工作、我这种学习是我自己认定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比如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做老师,离开课堂他就非常难受,这种精神需求,包括孩子的学习,如果成了他主动的、积极的、内在的精神需求,那么他和美的规律就靠得更近一些。
__
美的规律和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相联系。我们有精神的或者情意的需求,比如文艺创作找到一个合适的意象,这个时候,美就产生了。
美的规律很难说清楚,但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第一,不是异化的劳动;第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第三,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能够达到一种内在的统一。但是不等于说这就是美的规律,我只是说它们与美的规律相联系。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能碰到很多,比如过去的样板戏,很难说它有什么美的规律;比如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与学。在文艺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更多,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清照的一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木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最后三句是非常有名的。当她把这首词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的时候,赵明诚觉得这首词写得很好,非常有味道,于是他不辞劳苦,连夜写了50首《醉花阴》,并把李清照的这首也放进去,然后“匿名”处理,把51首词拿去给别人看,评价哪一首最好。他的朋友看来看去,认为只有一首写得最好,这一首恰好就是李清照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第一个是真情实感的问题,因为赵明诚是“玩”文学的,他夫人在词中寄托的是一种思念,是精神内在体验的表达。赵明诚故意想看看自己的词作有没有达到夫人的水平,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而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而李清照呢。她是一种自由的创作,她有一种精神的需求,同时她的精神找到了最能表达她情感的意象。比如最后,看到菊花时顾影自怜,人与菊花融为一体了,把这种感情写到了极致。所以,用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美的这三条规律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内在的统一。
怎样用美的规律塑造课堂?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理解来追求。
比如。强调“创造”这个因素,课堂就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南帆先生有篇评论叫《散文向四面八方打开》。他说的意思是,散文是一个最自由的文体。但我们看到的文章,都有很多的束缚,创造很少,散文仍然是封闭的,其实你打开了去创作,它仍然是散文。在教学中,教学主体打开了,教学关系打开了,教学资源打开了,教学评价打开了,才能释放孩子的创造力。又如,强调“精神”因素,课堂要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就是让教学行为带有一种情感温度,润泽的课堂才会产生。这种情感的温度不仅仅指爱学生,这个温暖首先强调一种博爱、一种情怀、一种面向所有鲜活的个体,走进课堂时不是一个班的学生在等我,而是一个一个的张小军、李小明在等我,我知道他们大概有什么样的情感和知识需求。其实教学的东西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我们讲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情”。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再如,强调“统一”因素,我们就要追求课堂的融通之美。
让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美的规律,让孩子们在美的课堂里能得到很好的成长。
美的规律,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在我国无论哪个美学家讨论审美和美的规律,都要引用到马克思年轻时候写的一部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这个手稿不是讨论美学问题的,但是他提到审美规律,提到美学的问题:“动物只是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今天美学界很多的讨论,都是从这样一个理论的原点出发的。马克思这部著作中,关于美、关于审美,我们今天不去引述,他说的这些话究竟包含着什么意思。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因为“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现象是并存的。但据我个人来看,什么是美的规律呢,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大概有这样几条是相互联系的:
美的规律是与自由的创造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强调创造美的劳动不应该是异化的。不应该有非常难受的功利目的。所谓异化劳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感觉不到劳动的亲切和愉快。也许大家都看过著名演员卓别林参加演出的电影《摩登时代》,在影片中,人与机器完全一样,人也是整个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进入机器,随机器的转动而转动,人已经成为非人。这虽然是个喜剧,里面有许多夸张,但夸张的背后是生活的真实。“工业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是人的“断片化”。
所以,美的第一条规律,就是这种劳动不是异化的,它包含着一种自由的创造,如果没有这种自由的创造空间,美是不会生长的。比如一定要强迫你把今天这节课上好。还能期望你在这节课去创造美吗?比如说,你总是考虑马上要有考试,考试的结果将会影响到奖金。有的孩子学习不是为理想,不是为明天,甚至不是为自己,我听到有的孩子讲,快要中考了,他在家跟父母发火:“你们要注意啊,我不是为我自己学的,纯粹是你们要面子,要我考高分的。”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中还能有很多美吗?我想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中来体会这个意思。
美的规律一定要和我们内在的精神需求联系在一起。我这种工作、我这种学习是我自己认定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比如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做老师,离开课堂他就非常难受,这种精神需求,包括孩子的学习,如果成了他主动的、积极的、内在的精神需求,那么他和美的规律就靠得更近一些。
__
美的规律和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相联系。我们有精神的或者情意的需求,比如文艺创作找到一个合适的意象,这个时候,美就产生了。
美的规律很难说清楚,但是根据马克思的思想:第一,不是异化的劳动;第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第三,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能够达到一种内在的统一。但是不等于说这就是美的规律,我只是说它们与美的规律相联系。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能碰到很多,比如过去的样板戏,很难说它有什么美的规律;比如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与学。在文艺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更多,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清照的一首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木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最后三句是非常有名的。当她把这首词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的时候,赵明诚觉得这首词写得很好,非常有味道,于是他不辞劳苦,连夜写了50首《醉花阴》,并把李清照的这首也放进去,然后“匿名”处理,把51首词拿去给别人看,评价哪一首最好。他的朋友看来看去,认为只有一首写得最好,这一首恰好就是李清照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第一个是真情实感的问题,因为赵明诚是“玩”文学的,他夫人在词中寄托的是一种思念,是精神内在体验的表达。赵明诚故意想看看自己的词作有没有达到夫人的水平,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而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而李清照呢。她是一种自由的创作,她有一种精神的需求,同时她的精神找到了最能表达她情感的意象。比如最后,看到菊花时顾影自怜,人与菊花融为一体了,把这种感情写到了极致。所以,用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美的这三条规律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内在的统一。
怎样用美的规律塑造课堂?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理解来追求。
比如。强调“创造”这个因素,课堂就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南帆先生有篇评论叫《散文向四面八方打开》。他说的意思是,散文是一个最自由的文体。但我们看到的文章,都有很多的束缚,创造很少,散文仍然是封闭的,其实你打开了去创作,它仍然是散文。在教学中,教学主体打开了,教学关系打开了,教学资源打开了,教学评价打开了,才能释放孩子的创造力。又如,强调“精神”因素,课堂要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就是让教学行为带有一种情感温度,润泽的课堂才会产生。这种情感的温度不仅仅指爱学生,这个温暖首先强调一种博爱、一种情怀、一种面向所有鲜活的个体,走进课堂时不是一个班的学生在等我,而是一个一个的张小军、李小明在等我,我知道他们大概有什么样的情感和知识需求。其实教学的东西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我们讲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讲“情”。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再如,强调“统一”因素,我们就要追求课堂的融通之美。
让我们有意识地运用美的规律,让孩子们在美的课堂里能得到很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