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商人所追求的事业,无非“奇货可居”四个字。什么是“奇货可居”的极致?战国巨贾吕不韦在邯郸街头认识了秦国的人质子楚,回家向其父亲请教:“耕田之利几倍?”父曰:“十倍。”又问:“贩卖珠玉之利几倍?”父曰:“百倍。”又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父笑曰:“安得王而立之?气力千万倍,不可计矣!”
之后的故事家喻户晓,吕不韦辅佐子楚登上秦王宝座,官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门客三干,食十万户,富可敌国。“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商业与政治的合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浩浩荡荡的主流,也是随后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商业传统。近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红色资本家荣氏家族等,都是活跃于商政两届的成功典范。而今这样的例子也不罕见,许多中国商人,依旧在发扬这一传统,循着前辈的足迹,寻找着飞黄腾达的捷径。
刚刚尘埃落定的人民网IPO便是最新的例子。这家“最牛IPO”的主角被视作中国的“红色门户”,有相当强势的官方背景。目前控股股东为人民日报社,其他股东则包括环球时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有色彩浓重的单位。视其控股书中的财务报表,“官网一家”的色彩更为明显:2008年至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人民网最大比例的营收都来自国家财政部,承办了包括“共产党新闻网”建设维护在内,一揽子“官办网站”的相关业务。2008年~2011年上半年,来自财政部的政府采购项目经费收入分别为4200万、4200万、7371.5万、2750万,分别占据人民网当期营业收入的29.53%、22.07%、22.23%、13.02%。
人民网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国家意志”,体制内机构的“输血”对其贡献颇大。论其核心产品,无论是人民网、人民搜索或其承办的“共产党新闻网”,放在单纯的市场环境中,恐怕鲜有消费者问津。但事实是,其背后的权力资源和政治市场,也断不可能轻易假以其他市场化网站。这样“寄生”式的“奇货可居”,也对市场投资者提出了吊诡的挑战:做多,它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做空,它背后可观的权力意志和可观资源也令人眼馋。IPO,被视作许多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终极目标,而人民网的成功,超越市场常规逻辑,是吕不韦式“奇货可居”的当下版本。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这样的成功路径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需知想要将这样海量的政治资本,盘活为商业资源,也非等闲之辈可以胜任。
与人民网“最牛IPO”同期上演的“奇货可居”,还有“最牛电商”12306的异军突起。火车票本身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炙手可热的“奇货”。不出意料的,一手揽下火车票在线销售业务的12306,上线仅数月就创下了中国电子商务界数项“纪录”。2012年1月时,仅仅上线3个月的12306,其单日访问量便曾排进过全球前100位。
与此同时,12306的用户体验不佳,系统频繁崩溃也广遭非议。舆论的矛头很快指向了网站的设计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这是“铁老大”的一家下属单位。据媒体报道,12306网站的设计招投标,并未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同时相关信息也未在媒体上公开披露。最终参加投标的,除了铁道部下属的“铁科院电子所”,就只有“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铁道部对承建单位的选择是一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竟标”。
把利益留给“自己人”是当下中国独有的商业潜规则,在涉及政府部门又关乎公众利益的生意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除了铁科院,“陪太子读书”的“易程科技”,也非等闲之辈。这家公司目前手握火车票自动售票机、京津城际、沪宁城际高铁票务系统集成项目、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集成项目等铁道部大单,累计已达60亿元左右。熟谙中国商业生态的人当会暗自嘀咕: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定如此丰盛大单,其中的本事,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学得来的。这种基于中国的“大政府”国情,以“寄生”体制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体制外商业野心家们极为热衷的商业游戏和获取“第一桶金”的快捷方式。其实如开头所言,这样一套“奇货可居”的商业逻辑,古已有之,一直是中国商人立足的现实土壤。而今日,在铁道、通信等国家资本密集的领域,此种商业逻辑尤为盛行。2011年中在香港上市的“西藏5100”矿泉水,甫一创业就接获支撑其九成销量的铁道部天量订单。到2010年时,凭借对高铁列车渠道的垄断,已是“中国第一高端矿泉水”,市场份额近30%,超过了达能依云、雀巢巴黎水等全球知名品牌,可谓是“一张订单定乾坤”。当然,5100并非只有铁道部一家主顾,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航、中油BP、中国邮政、建设银行、中粮集团、西藏政府等主要客户,都集中在“体制内”。何以这些大客户不约而同,都垂青这样一家创立仅5年的新企业?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在中国做生意,断难绕行,假如不能读懂如此这般的“中国国情”,便有为其所害之虞。200年历史的依云矿泉水不会想到,成立不过5年的5100竟然能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后者身后的铁道部,代表了数以亿的中国铁路客流。更为极端的例子当数“茅台”。根据年初发布的“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排名”,茅台酒位列第四,仅次于LV,爱马仕、宝马,更是把香奈儿、Gucci、劳力士等世界知名品牌抛在身后。如果不与之匹敌,何妨也借一借这场“东风”?确实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有样学样,获得成功。例如“拉菲”近年来有成为红色“茅台”的趋势,便是借鉴了茅台酒自抬身价的经验:打通官场关节,令奢侈品成为社交场面上不得不点的“必需品”,也就握住了公款的“财脉”。否则如何解释,本已价格不菲的“酒中贵族”价格节节高升,依旧需求旺盛?人皆云中国是“政策市场”,遍地开花的“奇货可居”就是运用“政策市”规则最为纯熟的成果,也是中国商业社会的“基本面”。无论是批判它、适应它还是效法它,短期内,这样的“奇货可居”依旧会是中国商场中成功概率最高的“商业模式”。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除了“最牛电商”、“最牛IPO”、“最牛奢侈品”……还会有更多的“最牛XX”,以中国独有的方式被制造出来。抓住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资源和际遇。或者成为这些“最牛”企业的投资者之一,分享“奇货可居”的获利?无论如何选择立场,“奇货可居”能够启发我们的一点智慧在于:不要将单纯的市场逻辑用于中国当下的商业和投资实践。
之后的故事家喻户晓,吕不韦辅佐子楚登上秦王宝座,官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门客三干,食十万户,富可敌国。“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商业与政治的合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浩浩荡荡的主流,也是随后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商业传统。近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红色资本家荣氏家族等,都是活跃于商政两届的成功典范。而今这样的例子也不罕见,许多中国商人,依旧在发扬这一传统,循着前辈的足迹,寻找着飞黄腾达的捷径。
刚刚尘埃落定的人民网IPO便是最新的例子。这家“最牛IPO”的主角被视作中国的“红色门户”,有相当强势的官方背景。目前控股股东为人民日报社,其他股东则包括环球时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有色彩浓重的单位。视其控股书中的财务报表,“官网一家”的色彩更为明显:2008年至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人民网最大比例的营收都来自国家财政部,承办了包括“共产党新闻网”建设维护在内,一揽子“官办网站”的相关业务。2008年~2011年上半年,来自财政部的政府采购项目经费收入分别为4200万、4200万、7371.5万、2750万,分别占据人民网当期营业收入的29.53%、22.07%、22.23%、13.02%。
人民网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国家意志”,体制内机构的“输血”对其贡献颇大。论其核心产品,无论是人民网、人民搜索或其承办的“共产党新闻网”,放在单纯的市场环境中,恐怕鲜有消费者问津。但事实是,其背后的权力资源和政治市场,也断不可能轻易假以其他市场化网站。这样“寄生”式的“奇货可居”,也对市场投资者提出了吊诡的挑战:做多,它的产品和商业模式都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做空,它背后可观的权力意志和可观资源也令人眼馋。IPO,被视作许多互联网创业项目的终极目标,而人民网的成功,超越市场常规逻辑,是吕不韦式“奇货可居”的当下版本。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这样的成功路径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需知想要将这样海量的政治资本,盘活为商业资源,也非等闲之辈可以胜任。
与人民网“最牛IPO”同期上演的“奇货可居”,还有“最牛电商”12306的异军突起。火车票本身就一直是中国社会炙手可热的“奇货”。不出意料的,一手揽下火车票在线销售业务的12306,上线仅数月就创下了中国电子商务界数项“纪录”。2012年1月时,仅仅上线3个月的12306,其单日访问量便曾排进过全球前100位。
与此同时,12306的用户体验不佳,系统频繁崩溃也广遭非议。舆论的矛头很快指向了网站的设计者:“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这是“铁老大”的一家下属单位。据媒体报道,12306网站的设计招投标,并未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同时相关信息也未在媒体上公开披露。最终参加投标的,除了铁道部下属的“铁科院电子所”,就只有“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业——铁道部对承建单位的选择是一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竟标”。
把利益留给“自己人”是当下中国独有的商业潜规则,在涉及政府部门又关乎公众利益的生意上,这一点表现得尤其突出。除了铁科院,“陪太子读书”的“易程科技”,也非等闲之辈。这家公司目前手握火车票自动售票机、京津城际、沪宁城际高铁票务系统集成项目、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集成项目等铁道部大单,累计已达60亿元左右。熟谙中国商业生态的人当会暗自嘀咕: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定如此丰盛大单,其中的本事,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学得来的。这种基于中国的“大政府”国情,以“寄生”体制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体制外商业野心家们极为热衷的商业游戏和获取“第一桶金”的快捷方式。其实如开头所言,这样一套“奇货可居”的商业逻辑,古已有之,一直是中国商人立足的现实土壤。而今日,在铁道、通信等国家资本密集的领域,此种商业逻辑尤为盛行。2011年中在香港上市的“西藏5100”矿泉水,甫一创业就接获支撑其九成销量的铁道部天量订单。到2010年时,凭借对高铁列车渠道的垄断,已是“中国第一高端矿泉水”,市场份额近30%,超过了达能依云、雀巢巴黎水等全球知名品牌,可谓是“一张订单定乾坤”。当然,5100并非只有铁道部一家主顾,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国航、中油BP、中国邮政、建设银行、中粮集团、西藏政府等主要客户,都集中在“体制内”。何以这些大客户不约而同,都垂青这样一家创立仅5年的新企业?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在中国做生意,断难绕行,假如不能读懂如此这般的“中国国情”,便有为其所害之虞。200年历史的依云矿泉水不会想到,成立不过5年的5100竟然能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后者身后的铁道部,代表了数以亿的中国铁路客流。更为极端的例子当数“茅台”。根据年初发布的“2012胡润全球十大最值钱的奢侈品牌排名”,茅台酒位列第四,仅次于LV,爱马仕、宝马,更是把香奈儿、Gucci、劳力士等世界知名品牌抛在身后。如果不与之匹敌,何妨也借一借这场“东风”?确实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有样学样,获得成功。例如“拉菲”近年来有成为红色“茅台”的趋势,便是借鉴了茅台酒自抬身价的经验:打通官场关节,令奢侈品成为社交场面上不得不点的“必需品”,也就握住了公款的“财脉”。否则如何解释,本已价格不菲的“酒中贵族”价格节节高升,依旧需求旺盛?人皆云中国是“政策市场”,遍地开花的“奇货可居”就是运用“政策市”规则最为纯熟的成果,也是中国商业社会的“基本面”。无论是批判它、适应它还是效法它,短期内,这样的“奇货可居”依旧会是中国商场中成功概率最高的“商业模式”。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除了“最牛电商”、“最牛IPO”、“最牛奢侈品”……还会有更多的“最牛XX”,以中国独有的方式被制造出来。抓住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资源和际遇。或者成为这些“最牛”企业的投资者之一,分享“奇货可居”的获利?无论如何选择立场,“奇货可居”能够启发我们的一点智慧在于:不要将单纯的市场逻辑用于中国当下的商业和投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