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传统画法之一,是相对于“写意画”不同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的技法来描绘对象,亦是指严谨工细的绘画风格。工笔画发展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汉又有新的演变;之后在隋唐五代得以发展;唐朝的工笔人物画、工笔重彩画蔚为壮观;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工笔画在中国书画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随着历史的传承衍变直到近代的革新。
关键词:工笔画;中国历史;传承;革新
一、工笔画在中国历史的传承
(一)先秦的绘画起源及秦汉的发展
中国画的起源较早,商、周、春秋时期,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包括兽、鱼、飞鸟等多种图形,在技巧上虽尚处于稚拙,但已具有初步的造型能力。经过原始的初期阶段,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帛画,是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
战国时期长沙楚墓的两幅楚国帛画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帛画了:《人物龙凤图》于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图》于1973年在长沙出土,这两幅画所描绘的都是祈愿死者的亡灵在龙凤的引导之下升天成仙的情景,反映了战国贵族阶级祈愿死后灵魂升天的愿望。中国最早期的绘画便是以线为传统造型的,这两幅楚国帛画线条古拙简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极其细致,如果追溯到起源,这两幅画可谓是最早期的“工笔白描”的雏形。
进入秦汉时期,绘画广泛应用于宫室屋宇和墓室,在汉代以厚葬为德,使得为死者表彰功德的装饰坟墓的绘画,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创作于西汉时期,绘天界神话传说中人物,其意识是引魂升天。在绘画的技巧上,人物刻画、设色、构图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画像石、画像砖在艺术技巧上,已经掌握了运用细线条描绘人物形象的基本技法。这种白描技法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后世的绘画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三国时期,天竺佛教的传入对中原绘画有重要影响。三国时吴国画家曹不兴始画佛像,自此,宗教绘画渐兴,继而佛教壁画逐步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开创了以线描为重要绘画手段的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流芳百世,被后人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勾线法,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性手卷。作品注重刻画人物神态,顾恺之把过去粗拙简单地用线发展到圆润挺秀,工整的墨线、设色、线条舒展流畅,用高古游丝描法,如“春蚕吐丝”,用色只求“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魏晋时期,以顾恺之、张僧繇等为代表的画家正式开启了工笔线描的发展先河。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三)唐代工笔白描与工笔重彩画
唐代盛期国力达到了顶峰,文化艺术发达,一片繁荣景象,绘画也因时代而繁荣。唐代人物画达到鼎盛期,唐玄宗時的吴道子成为后人学习朴素优美的白描画的典范。吴道子所画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所以千余年来素有“画圣”之誉。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行笔磊落,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世称“吴带当风”。线条粗细随着形体和走势的起伏而变化,流畅生动,有强劲的节奏感。唐代山水画也颇为兴盛,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北宗之祖”李思训为代表,写意山水则以“南宗之祖”诗人王维为代表。李思训用工笔重彩的方式三天绘出《长江万里图》这幅长卷,达到了鼎盛的艺术境界,还有很多著名的工笔山水画家,在创意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1]。
(四)五代时期的花鸟画与两宋工笔画的鼎盛
工笔画从内容上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类,五代时期花鸟画已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的取材、设色等技法上都有了不同发展。以徐熙、黄荃为代表的花鸟画名家奠定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基础。花鸟工笔画设色富丽且现淡雅秀致之风,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花鸟的表现方式。
宋代工笔花鸟画淡雅清逸的中和之美,源自技法,更源自画家修养的外化。宋人观物察己,所求不止于感官愉悦,更是理性深刻,描摹表象的同时显现气韵。宋画的技术和审美高度,留下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让我们至今可以在画中找回那个繁华的时代。宋画中所追求的境界,既不同于山水画的寄情与居游,亦不同于人物画的传神与写实,而是以物象之美来表达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明清时期工笔画的没落
明代宫廷绘画出现了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画大家。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这段画史不再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科介绍,而是按照画家的画派归属来展现。其画风又形成了地区流派的特色。发展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以董其昌为代表的 “松江派”,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
明清工笔画的地位逐渐被写意画所取代,但在宫廷画院里一部分画家仍然沿着工整艳丽的工笔画之路探索发展,还是保留着工笔画的一席之地。边景昭就是明代宫廷院体花鸟画的集大成者,其画风被吕纪等人继承成为明初院体工笔花鸟的一种普遍风格,对清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二、中国新工笔与革新
(一)工笔画的革新
明清以来在绘画上摹古、仿古之风盛行,乃至达到“乱真”视为佳作,这使绘画衰退,到了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工笔画逐渐被水墨写意画所取代。清代由于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成为宫廷画师,带来了西洋绘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合在一起,郎世宁对传统工笔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造型观念的改变,借鉴了西画的写生方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
传统工笔画讲究严紧细致、造型准确,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其画法先行定位,勾勒轮廓,随类敷色,传统工笔讲究“三矾九染”,层层渲染。画法细致,透彻入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故此称之为工笔。工笔画最鲜明的特点是表现生动逼真的物象,西方古典油画也具备这一特征,西方古典油画通过细腻的渲染,表现出立体感油画的效果。
到了近代,又出现了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绘画派别,其中海上画派对近代美术影响很大。而且,近现代的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和发展创新。表现形式上力求突破传统的程式和套路,更具个性化,更自由,也更多样。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必然会相互渗透学习,“新”中包含着变化,虽由传统演绎而来,但却是新的绘画方法。
(二)“新工笔”的衍变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画家石涛所提出的,石涛是力主创新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个性鲜明,构图善变,意境深远,其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画语录》对清朝中期之后以至近代的绘画艺术的影响甚远。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以自然的山川、林木等作为绘画艺术的对象,不单纯只在古人的作品前描摹、学习,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师法自然”的思想。
“新工笔”也融汇了水彩画的一些表现技巧。另一方面,是从视觉上的变化,传统工笔画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而新工笔传统的技法加上当代的观念,则比较含蓄、背离、迷幻。新工笔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伴随着中国“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思考[2]。
三、结语
中国工笔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从战国时期的人物帛画,秦汉的墓室壁画,晋代的人物画,唐代工笔画繁荣发展,直至两宋时工笔画达到鼎盛,明清之后至当代,工笔画风一直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传承发展以及革新,出现了许多传世经典名作,可谓竞相辉映。革新是时代的需求,绘画也随时代的风云而变化,随时代而发展。中国工笔画必然会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烁烁生辉、历久弥新,在浩瀚的世界艺术史中也必然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2册[M].外文出版社,2011.
〔2〕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J].新知三联书店, 2015(6).
关键词:工笔画;中国历史;传承;革新
一、工笔画在中国历史的传承
(一)先秦的绘画起源及秦汉的发展
中国画的起源较早,商、周、春秋时期,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包括兽、鱼、飞鸟等多种图形,在技巧上虽尚处于稚拙,但已具有初步的造型能力。经过原始的初期阶段,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帛画,是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
战国时期长沙楚墓的两幅楚国帛画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帛画了:《人物龙凤图》于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图》于1973年在长沙出土,这两幅画所描绘的都是祈愿死者的亡灵在龙凤的引导之下升天成仙的情景,反映了战国贵族阶级祈愿死后灵魂升天的愿望。中国最早期的绘画便是以线为传统造型的,这两幅楚国帛画线条古拙简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极其细致,如果追溯到起源,这两幅画可谓是最早期的“工笔白描”的雏形。
进入秦汉时期,绘画广泛应用于宫室屋宇和墓室,在汉代以厚葬为德,使得为死者表彰功德的装饰坟墓的绘画,包括绘制被认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创作于西汉时期,绘天界神话传说中人物,其意识是引魂升天。在绘画的技巧上,人物刻画、设色、构图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画像石、画像砖在艺术技巧上,已经掌握了运用细线条描绘人物形象的基本技法。这种白描技法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后世的绘画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三国时期,天竺佛教的传入对中原绘画有重要影响。三国时吴国画家曹不兴始画佛像,自此,宗教绘画渐兴,继而佛教壁画逐步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开创了以线描为重要绘画手段的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流芳百世,被后人称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勾线法,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性手卷。作品注重刻画人物神态,顾恺之把过去粗拙简单地用线发展到圆润挺秀,工整的墨线、设色、线条舒展流畅,用高古游丝描法,如“春蚕吐丝”,用色只求“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魏晋时期,以顾恺之、张僧繇等为代表的画家正式开启了工笔线描的发展先河。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
(三)唐代工笔白描与工笔重彩画
唐代盛期国力达到了顶峰,文化艺术发达,一片繁荣景象,绘画也因时代而繁荣。唐代人物画达到鼎盛期,唐玄宗時的吴道子成为后人学习朴素优美的白描画的典范。吴道子所画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所以千余年来素有“画圣”之誉。吴道子的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行笔磊落,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世称“吴带当风”。线条粗细随着形体和走势的起伏而变化,流畅生动,有强劲的节奏感。唐代山水画也颇为兴盛,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北宗之祖”李思训为代表,写意山水则以“南宗之祖”诗人王维为代表。李思训用工笔重彩的方式三天绘出《长江万里图》这幅长卷,达到了鼎盛的艺术境界,还有很多著名的工笔山水画家,在创意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1]。
(四)五代时期的花鸟画与两宋工笔画的鼎盛
工笔画从内容上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类,五代时期花鸟画已形成独立画科。花鸟画的取材、设色等技法上都有了不同发展。以徐熙、黄荃为代表的花鸟画名家奠定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基础。花鸟工笔画设色富丽且现淡雅秀致之风,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花鸟的表现方式。
宋代工笔花鸟画淡雅清逸的中和之美,源自技法,更源自画家修养的外化。宋人观物察己,所求不止于感官愉悦,更是理性深刻,描摹表象的同时显现气韵。宋画的技术和审美高度,留下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让我们至今可以在画中找回那个繁华的时代。宋画中所追求的境界,既不同于山水画的寄情与居游,亦不同于人物画的传神与写实,而是以物象之美来表达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明清时期工笔画的没落
明代宫廷绘画出现了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画大家。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这段画史不再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科介绍,而是按照画家的画派归属来展现。其画风又形成了地区流派的特色。发展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及以董其昌为代表的 “松江派”,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现于画坛。
明清工笔画的地位逐渐被写意画所取代,但在宫廷画院里一部分画家仍然沿着工整艳丽的工笔画之路探索发展,还是保留着工笔画的一席之地。边景昭就是明代宫廷院体花鸟画的集大成者,其画风被吕纪等人继承成为明初院体工笔花鸟的一种普遍风格,对清代花鸟画坛影响很大。
二、中国新工笔与革新
(一)工笔画的革新
明清以来在绘画上摹古、仿古之风盛行,乃至达到“乱真”视为佳作,这使绘画衰退,到了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工笔画逐渐被水墨写意画所取代。清代由于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成为宫廷画师,带来了西洋绘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合在一起,郎世宁对传统工笔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造型观念的改变,借鉴了西画的写生方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
传统工笔画讲究严紧细致、造型准确,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其画法先行定位,勾勒轮廓,随类敷色,传统工笔讲究“三矾九染”,层层渲染。画法细致,透彻入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故此称之为工笔。工笔画最鲜明的特点是表现生动逼真的物象,西方古典油画也具备这一特征,西方古典油画通过细腻的渲染,表现出立体感油画的效果。
到了近代,又出现了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绘画派别,其中海上画派对近代美术影响很大。而且,近现代的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和发展创新。表现形式上力求突破传统的程式和套路,更具个性化,更自由,也更多样。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必然会相互渗透学习,“新”中包含着变化,虽由传统演绎而来,但却是新的绘画方法。
(二)“新工笔”的衍变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画家石涛所提出的,石涛是力主创新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个性鲜明,构图善变,意境深远,其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画语录》对清朝中期之后以至近代的绘画艺术的影响甚远。他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以自然的山川、林木等作为绘画艺术的对象,不单纯只在古人的作品前描摹、学习,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师法自然”的思想。
“新工笔”也融汇了水彩画的一些表现技巧。另一方面,是从视觉上的变化,传统工笔画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而新工笔传统的技法加上当代的观念,则比较含蓄、背离、迷幻。新工笔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伴随着中国“笔墨当随时代”的探索思考[2]。
三、结语
中国工笔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从战国时期的人物帛画,秦汉的墓室壁画,晋代的人物画,唐代工笔画繁荣发展,直至两宋时工笔画达到鼎盛,明清之后至当代,工笔画风一直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传承发展以及革新,出现了许多传世经典名作,可谓竞相辉映。革新是时代的需求,绘画也随时代的风云而变化,随时代而发展。中国工笔画必然会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烁烁生辉、历久弥新,在浩瀚的世界艺术史中也必然得以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2册[M].外文出版社,2011.
〔2〕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J].新知三联书店,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