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养殖规模的增大,一度控制的布病出现了多发的趋势,不但威胁到养殖人员的健康,还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如何遏制布病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分析了兴和县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和防控对策。
【关键词】 兴和县 布鲁氏菌病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5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兴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间布病门诊全县共7个乡镇30多万人,其中农民21万多。布病患者2113例,其中女性患者600例。2011年851例,女性182例;2012年190例,女性51例;2013年1072例,女性367例。民族:蒙古族1例,其余都是汉族。职业:农民。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症状:出汗、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在病情,病程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兴和县2011年至2013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2.2 检验方法:采用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实验(STA),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提供。
1.2.3 诊断依据:参照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一般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11 年至 2013 年全县共报告布鲁氏菌病2113例,其中 2011年851例,2012年190例,2013年1072例,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隔年的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 142,P<0.01)。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11年至2013年兴和县每年各月均有布鲁氏菌病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2.2.2 地区分布:共7个乡镇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
2.2.3 职业分布: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
2.2.4 性别年龄分布: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已经成为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粘膜传染给人。该病主要是人畜间相互接触或牲畜间传播,以羊感染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群为主。一是布鲁氏菌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以饲养员、兽医、接产员、屠宰和挤奶员,皮毛加工人员为主。他们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土壤、水源、草场和工具造成感染; 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由食道和口腔黏膜進入体内,如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生吃或未经煮熟的肉类; 三是由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放牧饲养员、皮毛加工人员等。
我国布鲁氏菌病经历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高峰a期,70 年代的显著下降期,80 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 年代中期后布鲁氏菌病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
3.1 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兴和县 2011 年至 2013 年布鲁氏菌病病例时间分布特点和动物疫情监测资料表明,该县布鲁氏菌病流行具有以下特征: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症状:出汗、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在病情,病程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3.2 布鲁氏菌病并逐年上升的原因主分析: 该县的牛羊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圈养为主,畜牧场地相对较小,饲养人员与易感畜接触密切。引入或购买的牛羊,未对其进行逐只( 头) 采血检测,购入后未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造成畜与畜之间,畜与人之间相互传播。还有出于利益关系,对检出被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的病畜,未按国家《动物防疫法》规定进行扑杀消毒处理,而是将病畜混在健畜中转卖,导致疫情扩散。不管是畜牧养殖业人员还是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防病意识淡薄,防病知识不足,防疫相对落后,导致出现的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3.3 防治对策: ①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综合防治策略。制定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布鲁氏菌病慢性化,切实减少布鲁氏菌病对人体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对布鲁士杆菌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增加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监测、预防、宣教等经费。②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疫情预测预报 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组织好卫生网络疫情督导检查工作,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对诊断能力,减少漏报、误报率; 完善 CDC 检测仪器设备建设,更新血清学检测技术,提高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核实率; ③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广疫苗预防接种。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提高认识,是落实防控措施的保护易感人关键。④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对疾病与防控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布鲁氏菌病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有关布鲁氏菌病培训学习,学术讲座等。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改善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条件,提高检验、监测、调查处理的能力。
3.4 早期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①开展防控知识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②整治畜舍环境卫生。从源头上切断布病的传播途径,在整治村屯环境卫生的同时,重点对养殖户的畜舍卫生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牲畜饲养、粪便、环境和水源的管理,撇弃散养采用圈养的方式,做到人畜分离,饲养场所要定期消毒,放牧的草场应固定,避免畜群交叉放牧。对牲畜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做到集中无害化处理,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的管理,不让牲畜进入水源卫生防护半径内以免污染水源。③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做法,组织专业的卫生人员向重点人群发放布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包(口罩、橡胶手套、消毒液、防护围裙、创可贴、宣传折页、宣传折扇等)并开展入户面对面干预工作,让养殖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和防护,只有综合运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q
【关键词】 兴和县 布鲁氏菌病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R18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5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兴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人间布病门诊全县共7个乡镇30多万人,其中农民21万多。布病患者2113例,其中女性患者600例。2011年851例,女性182例;2012年190例,女性51例;2013年1072例,女性367例。民族:蒙古族1例,其余都是汉族。职业:农民。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症状:出汗、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在病情,病程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兴和县2011年至2013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2.2 检验方法:采用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实验(STA),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提供。
1.2.3 诊断依据:参照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一般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11 年至 2013 年全县共报告布鲁氏菌病2113例,其中 2011年851例,2012年190例,2013年1072例,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隔年的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 142,P<0.01)。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11年至2013年兴和县每年各月均有布鲁氏菌病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2.2.2 地区分布:共7个乡镇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
2.2.3 职业分布: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
2.2.4 性别年龄分布: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已经成为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粘膜传染给人。该病主要是人畜间相互接触或牲畜间传播,以羊感染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群为主。一是布鲁氏菌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以饲养员、兽医、接产员、屠宰和挤奶员,皮毛加工人员为主。他们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土壤、水源、草场和工具造成感染; 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水等,由食道和口腔黏膜進入体内,如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生吃或未经煮熟的肉类; 三是由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放牧饲养员、皮毛加工人员等。
我国布鲁氏菌病经历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高峰a期,70 年代的显著下降期,80 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 年代中期后布鲁氏菌病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
3.1 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兴和县 2011 年至 2013 年布鲁氏菌病病例时间分布特点和动物疫情监测资料表明,该县布鲁氏菌病流行具有以下特征: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年龄:22岁——84岁,22岁1例,84岁1例,40——70岁居多。症状:出汗、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所有患者均为本地居民,从事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业和其他职业,在病情,病程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3.2 布鲁氏菌病并逐年上升的原因主分析: 该县的牛羊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圈养为主,畜牧场地相对较小,饲养人员与易感畜接触密切。引入或购买的牛羊,未对其进行逐只( 头) 采血检测,购入后未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造成畜与畜之间,畜与人之间相互传播。还有出于利益关系,对检出被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的病畜,未按国家《动物防疫法》规定进行扑杀消毒处理,而是将病畜混在健畜中转卖,导致疫情扩散。不管是畜牧养殖业人员还是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防病意识淡薄,防病知识不足,防疫相对落后,导致出现的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3.3 防治对策: ①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综合防治策略。制定布鲁氏菌病病例管理办法,有效预防布鲁氏菌病慢性化,切实减少布鲁氏菌病对人体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部门对布鲁士杆菌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增加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保证监测、预防、宣教等经费。②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疫情预测预报 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组织好卫生网络疫情督导检查工作,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对诊断能力,减少漏报、误报率; 完善 CDC 检测仪器设备建设,更新血清学检测技术,提高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核实率; ③加大宣传力度和推广疫苗预防接种。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提高认识,是落实防控措施的保护易感人关键。④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对疾病与防控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布鲁氏菌病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有关布鲁氏菌病培训学习,学术讲座等。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改善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条件,提高检验、监测、调查处理的能力。
3.4 早期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①开展防控知识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布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②整治畜舍环境卫生。从源头上切断布病的传播途径,在整治村屯环境卫生的同时,重点对养殖户的畜舍卫生加强管理。首先要加强牲畜饲养、粪便、环境和水源的管理,撇弃散养采用圈养的方式,做到人畜分离,饲养场所要定期消毒,放牧的草场应固定,避免畜群交叉放牧。对牲畜的粪便要及时清理,做到集中无害化处理,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的管理,不让牲畜进入水源卫生防护半径内以免污染水源。③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做法,组织专业的卫生人员向重点人群发放布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包(口罩、橡胶手套、消毒液、防护围裙、创可贴、宣传折页、宣传折扇等)并开展入户面对面干预工作,让养殖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和防护,只有综合运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著.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