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新疆长期与维、哈、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其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本文以黑沟村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描述,分析导致其文化变迁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变迁
塔塔尔族是我国的跨国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共4890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以及伊塔阿地区各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和吉木萨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塔尔族形成了富有本族特色的民族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量塔塔尔民入迁,散居新疆的大疆南北,与维、哈、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其语言、文化、习俗、经济形态等均发生了变化,塔塔尔族社会呈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但是,学术界对塔塔尔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关注较少,个案实证研究不多,田野调查成果较为缺乏。
2006年8月,笔者赴奇台县的大泉塔塔尔族乡黑沟村,对该村塔塔尔族的文化进行了实地的考察。黑沟村位于奇台县城西南60公里处,南依天山,北与东湾乡相连,东与大沟相邻,西与吉木萨尔县接壤。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趋势。海拔高度在1728米—1389米之间。它既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行政村。全村由塔塔尔、哈、汉、维、乌兹别克、回和蒙古等七个民族组成。其中塔塔尔族43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4%。笔者调查采用参与观察、入户访谈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等方法,本文即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的保留与变迁的描述,分析导致其文化变迁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对塔塔尔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略尽绵薄之力。
一、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源流
塔塔尔族并非黑沟村当地的土著民族,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阿尔泰地区辗转过来的,定居在东湾乡①白杨河,迄今已150多年。②据记载,13世纪初,蒙古部族逐渐强盛,与当时的鞑靼部进行了多次战争,最后蒙古人打败了鞑靼人。鞑靼人战败以后,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则融入了蒙古部落并成为他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来,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并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金帐汗国。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的势力逐渐衰落,居住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的塔塔尔人脱离金帐汗国而独立,建立了喀山汗国。随着俄罗斯的向外扩张,金帐汗国所统领的广大疆土被纳入了俄罗斯的版图。19世纪以后,沙俄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农奴主加紧了对土地的掠夺。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的土地被大量侵占,迫使这些地区的塔塔尔人四处逃亡。一部分塔塔尔人经西伯利亚来到我国新疆北部,并在这里定居下来。1830年第一批从西伯利亚经长途跋涉迁入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塔塔尔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其中有4位年轻的塔塔尔族男子,来到了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到了19世纪末,这些塔塔尔人的后代绝大部分为了摆脱喀拉喀斯部落的束缚,向准葛尔盆地东南边缘迁徙,历尽磨难,最终于20世纪初迁徙至吉木萨尔和奇台县交界处的白杨河两岸, 以后又有一些境外的和乌鲁木齐等地的塔塔尔人来此定居,这样就以奇台县和吉木萨尔县交界处的白杨河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塔塔尔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③
二、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文化变迁
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沟村的塔塔尔族人民长期与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建立的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在他们中间存在着广泛的民族通婚现象。他们不断的接受当地哈萨克族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其语言,音乐,建筑,娱乐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语言
塔塔尔语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这一观点学术界没有太多分歧。塔塔尔语的词汇具有多源性的特点,除本族固有语词或突厥语同源词之外,借词主要来自于汉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它的语音是由10个元音音位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句子中的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黑沟村的塔塔尔族由于长期以来生活在人口占多数的哈萨克族中间,且多与他们通婚,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已普遍使用哈萨克语,据笔者调查得知,全村没有一个塔塔尔族懂说塔塔尔语。但在有些词语的使用上,仍然保留一部分塔塔尔语的称谓及塔塔尔独有的词语。如塔塔尔族传统节日“saban"节(撒班节)中的“saban”就是塔塔尔语特有的词语。
(二) 音乐
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塔塔尔族民间音乐与舞蹈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曲调丰富,但并不复杂,一般以五声音阶为最常见。塔塔尔族歌曲多数有固定的歌词,如《艾皮拍》、《白天鹅抖动翅膀》、《黑眼睛》、《高潮》等,但也有像《巴拉米斯肯》调儿那样,先吟唱固定歌词,然后由歌者触景生情随意填词。《巴拉米斯肯》一曲的固定歌词,是塔塔尔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世佳作,充满了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热爱新生活的激情。
笔者在黑沟村调查时,没有发现有人会唱这种歌,他们主要唱哈萨克族民歌,如《浇水姑娘》、《阿尔泰的春天》等。塔塔尔族传统乐器有弹拨乐,主要指曼陀铃、木笛、口弦、二弦琴等,现在黑沟村已见不到这些传统乐器了,这里只有吉他和冬不拉,冬不拉是其主要乐器,日常娱乐都离不开它,吉他在一些青年学生中也比较流行。
(三)民居建筑
可能由于塔塔尔族先民长期欧洲文化影响,建筑风格颇具俄罗斯特色。室内的装饰艺术中主要是柱、梁、门、窗、天花板的雕刻和细致的彩画。城市中的塔塔尔族,一家一户自成庭院,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的长方形建筑。庭院轻巧的大门门楣镂刻着塔塔尔族传统图案,显示着塔塔尔族的建筑特点。牧区的塔塔尔族牧民在春夏秋季同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牧民一样,都住毡房。
然而在黑沟村,毡房的地位和作用已下降。村民已很少使用毡房了,只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住宅形式。在笔者调查的人当中,只有夏牧场大部分牧民仍在夏天使用。村上只有几处毡房,一是作为旅游景点的待客用毡房,一处是居民家堆放物品的。
(四)文化娱乐活动
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赛跑、赛马、击木和爬竿等,其中击木,又叫“嘎里特克”,是俄语借词,这一比赛活动最早是新疆塔塔尔人先民于1851年从俄国引进伊宁的,是塔塔尔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由于交通不便,黑沟村的文化设施较少。人们日常除了听广播、看电视等文娱活动以外,也组织一些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有赛歌会、赛马、叼羊和姑娘追。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长期和哈萨克族等兄弟民族交融杂处,黑沟村的塔塔尔人现已完全吸收了哈萨克草原游牧体育文化形式,这些集体活动赋予了民族团结的新内容。
三 、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在黑沟村,我看到了一个原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族群的文化,正在被周围的强势文化所同化,这种同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是自愿的。
关于其文化变迁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塔塔尔族学者帕依肯④精辟的概括和说明了这点:“这种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有其被动的一面。如新疆的塔塔尔族人数较少,缺乏自己独立的文化传播途径,而吸收了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有主动的一面。塔塔尔族人来到这里以后,为了发展壮大,必须采取外向型发展思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别的民族,把其他民族的女儿娶回来,这样既防止了近亲结婚带来的恶果,又具有了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优势,这样才能尽快促进塔塔尔族整体的发展。”笔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塔塔尔族开放兼容的文化心理。塔塔尔族内敛式的民族认同心理并没有导致文化上的保守,而是以一种积极、开放、兼容的心理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黑沟村的塔塔尔人已基本上采用了哈萨克文化最为自己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交际文化,本民族传统文化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文化形态,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如部分词汇、部分习俗等。
(2)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及周围强势文化的影响。作为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迁至黑沟村的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与周边的哈萨克族长期交错杂居,信仰相同的宗教,彼此通婚,劳动中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哈萨克族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对塔塔尔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政府的决策对塔塔尔族文化的变迁也有一定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鼓励牧民开展牧民定居移民工程,部分旧居山林牧场的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搬迁至山下,开始定居的生活。山下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扩大了塔塔尔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途径,在交往中对汉族、回族、乌兹别克、维等民族的文化均有所吸收。
余论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发布文件,要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为使塔塔尔族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首先,中央政府需在财政上、物质上支持当地塔塔尔族语言文字、科教事业的建设。语言文字是塔塔尔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应该加以保护,在黑沟村,我们发现全村的塔塔尔人竟没有一人会说塔塔尔语,会写塔塔尔文。塔塔尔族语言文字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如果其语言或文字消失了,这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中央应加大财政力度,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在塔塔尔族聚居区建立起由该民族文字的专业出版机构,用该民族文字印刷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加强其母语在广播、电视和音像制品中的应用,有使用本民族语的广播网和电视台。大力培养出使用本民族语文的专家学者、音乐家、作家和诗人。
此外,在塔塔尔族居住区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利用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文化传播形式,发展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大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提升塔塔尔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的进一步开展,塔塔尔族作为新疆人口极少数民族日益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据黑沟村村长纳比介绍:“这两年国家也开始关注大泉的塔塔尔族,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与了很多的支持,帮助他们修筑公路,修建文化站,并每年派相关人员来此宣传塔塔尔族的相关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注释:
① 据《奇台县志》记载,东湾乡始名于清代光绪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它为奇台的吉布库区,1958年成立吉布库公社,东湾为吉布库公社的东湾大队,黑沟村属东湾大队管辖。1961年调整公社时,单独成立了东湾公社。1989年7月至今,大泉乡正式成立后,黑沟村划归大泉乡管辖,正式升格为行政村。
②《奇台县志》所言:“奇台的塔塔尔族人,是清光绪十六—十八年(1890—1892)陆续从阿尔泰迁来,定居在东湾乡白杨河。” 《奇台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③ 参阅周海山撰:《奇台县几个主要民族人口来源及变迁》[J],载《奇台文史资料》[C],第三集。
④ 帕依肯,塔塔尔族,曾任大泉塔塔尔族乡第一任乡长,现任奇台县文体局党支部书记。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郭永瑛.塔塔尔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张巨成、杨志刚主编.塔塔尔族—新疆奇台县黑沟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宗振、伊里千编著.塔塔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5]周明甫、金星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关键词: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变迁
塔塔尔族是我国的跨国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共4890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以及伊塔阿地区各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和吉木萨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塔塔尔族形成了富有本族特色的民族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量塔塔尔民入迁,散居新疆的大疆南北,与维、哈、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其语言、文化、习俗、经济形态等均发生了变化,塔塔尔族社会呈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但是,学术界对塔塔尔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关注较少,个案实证研究不多,田野调查成果较为缺乏。
2006年8月,笔者赴奇台县的大泉塔塔尔族乡黑沟村,对该村塔塔尔族的文化进行了实地的考察。黑沟村位于奇台县城西南60公里处,南依天山,北与东湾乡相连,东与大沟相邻,西与吉木萨尔县接壤。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趋势。海拔高度在1728米—1389米之间。它既是一个自然村,又是一个行政村。全村由塔塔尔、哈、汉、维、乌兹别克、回和蒙古等七个民族组成。其中塔塔尔族43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4%。笔者调查采用参与观察、入户访谈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等方法,本文即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的保留与变迁的描述,分析导致其文化变迁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对塔塔尔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略尽绵薄之力。
一、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源流
塔塔尔族并非黑沟村当地的土著民族,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阿尔泰地区辗转过来的,定居在东湾乡①白杨河,迄今已150多年。②据记载,13世纪初,蒙古部族逐渐强盛,与当时的鞑靼部进行了多次战争,最后蒙古人打败了鞑靼人。鞑靼人战败以后,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则融入了蒙古部落并成为他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来,蒙古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并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金帐汗国。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的势力逐渐衰落,居住在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的塔塔尔人脱离金帐汗国而独立,建立了喀山汗国。随着俄罗斯的向外扩张,金帐汗国所统领的广大疆土被纳入了俄罗斯的版图。19世纪以后,沙俄农奴制危机日益加深,农奴主加紧了对土地的掠夺。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的土地被大量侵占,迫使这些地区的塔塔尔人四处逃亡。一部分塔塔尔人经西伯利亚来到我国新疆北部,并在这里定居下来。1830年第一批从西伯利亚经长途跋涉迁入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塔塔尔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其中有4位年轻的塔塔尔族男子,来到了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到了19世纪末,这些塔塔尔人的后代绝大部分为了摆脱喀拉喀斯部落的束缚,向准葛尔盆地东南边缘迁徙,历尽磨难,最终于20世纪初迁徙至吉木萨尔和奇台县交界处的白杨河两岸, 以后又有一些境外的和乌鲁木齐等地的塔塔尔人来此定居,这样就以奇台县和吉木萨尔县交界处的白杨河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塔塔尔族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③
二、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文化变迁
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沟村的塔塔尔族人民长期与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建立的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在他们中间存在着广泛的民族通婚现象。他们不断的接受当地哈萨克族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其语言,音乐,建筑,娱乐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语言
塔塔尔语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这一观点学术界没有太多分歧。塔塔尔语的词汇具有多源性的特点,除本族固有语词或突厥语同源词之外,借词主要来自于汉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它的语音是由10个元音音位和24个辅音音位组成,句子中的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黑沟村的塔塔尔族由于长期以来生活在人口占多数的哈萨克族中间,且多与他们通婚,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已普遍使用哈萨克语,据笔者调查得知,全村没有一个塔塔尔族懂说塔塔尔语。但在有些词语的使用上,仍然保留一部分塔塔尔语的称谓及塔塔尔独有的词语。如塔塔尔族传统节日“saban"节(撒班节)中的“saban”就是塔塔尔语特有的词语。
(二) 音乐
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塔塔尔族民间音乐与舞蹈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曲调丰富,但并不复杂,一般以五声音阶为最常见。塔塔尔族歌曲多数有固定的歌词,如《艾皮拍》、《白天鹅抖动翅膀》、《黑眼睛》、《高潮》等,但也有像《巴拉米斯肯》调儿那样,先吟唱固定歌词,然后由歌者触景生情随意填词。《巴拉米斯肯》一曲的固定歌词,是塔塔尔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世佳作,充满了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热爱新生活的激情。
笔者在黑沟村调查时,没有发现有人会唱这种歌,他们主要唱哈萨克族民歌,如《浇水姑娘》、《阿尔泰的春天》等。塔塔尔族传统乐器有弹拨乐,主要指曼陀铃、木笛、口弦、二弦琴等,现在黑沟村已见不到这些传统乐器了,这里只有吉他和冬不拉,冬不拉是其主要乐器,日常娱乐都离不开它,吉他在一些青年学生中也比较流行。
(三)民居建筑
可能由于塔塔尔族先民长期欧洲文化影响,建筑风格颇具俄罗斯特色。室内的装饰艺术中主要是柱、梁、门、窗、天花板的雕刻和细致的彩画。城市中的塔塔尔族,一家一户自成庭院,多以砖木结构为主的长方形建筑。庭院轻巧的大门门楣镂刻着塔塔尔族传统图案,显示着塔塔尔族的建筑特点。牧区的塔塔尔族牧民在春夏秋季同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牧民一样,都住毡房。
然而在黑沟村,毡房的地位和作用已下降。村民已很少使用毡房了,只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住宅形式。在笔者调查的人当中,只有夏牧场大部分牧民仍在夏天使用。村上只有几处毡房,一是作为旅游景点的待客用毡房,一处是居民家堆放物品的。
(四)文化娱乐活动
传统的塔塔尔族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赛跑、赛马、击木和爬竿等,其中击木,又叫“嘎里特克”,是俄语借词,这一比赛活动最早是新疆塔塔尔人先民于1851年从俄国引进伊宁的,是塔塔尔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由于交通不便,黑沟村的文化设施较少。人们日常除了听广播、看电视等文娱活动以外,也组织一些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有赛歌会、赛马、叼羊和姑娘追。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长期和哈萨克族等兄弟民族交融杂处,黑沟村的塔塔尔人现已完全吸收了哈萨克草原游牧体育文化形式,这些集体活动赋予了民族团结的新内容。
三 、黑沟村塔塔尔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在黑沟村,我看到了一个原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族群的文化,正在被周围的强势文化所同化,这种同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是自愿的。
关于其文化变迁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塔塔尔族学者帕依肯④精辟的概括和说明了这点:“这种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一方面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有其被动的一面。如新疆的塔塔尔族人数较少,缺乏自己独立的文化传播途径,而吸收了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有主动的一面。塔塔尔族人来到这里以后,为了发展壮大,必须采取外向型发展思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别的民族,把其他民族的女儿娶回来,这样既防止了近亲结婚带来的恶果,又具有了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优势,这样才能尽快促进塔塔尔族整体的发展。”笔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塔塔尔族开放兼容的文化心理。塔塔尔族内敛式的民族认同心理并没有导致文化上的保守,而是以一种积极、开放、兼容的心理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黑沟村的塔塔尔人已基本上采用了哈萨克文化最为自己的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交际文化,本民族传统文化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文化形态,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如部分词汇、部分习俗等。
(2)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及周围强势文化的影响。作为我国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迁至黑沟村的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与周边的哈萨克族长期交错杂居,信仰相同的宗教,彼此通婚,劳动中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哈萨克族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对塔塔尔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政府的决策对塔塔尔族文化的变迁也有一定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鼓励牧民开展牧民定居移民工程,部分旧居山林牧场的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搬迁至山下,开始定居的生活。山下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扩大了塔塔尔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途径,在交往中对汉族、回族、乌兹别克、维等民族的文化均有所吸收。
余论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发布文件,要抢救和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为使塔塔尔族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首先,中央政府需在财政上、物质上支持当地塔塔尔族语言文字、科教事业的建设。语言文字是塔塔尔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应该加以保护,在黑沟村,我们发现全村的塔塔尔人竟没有一人会说塔塔尔语,会写塔塔尔文。塔塔尔族语言文字正处于濒危的边缘,如果其语言或文字消失了,这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中央应加大财政力度,增加政府财政补贴,在塔塔尔族聚居区建立起由该民族文字的专业出版机构,用该民族文字印刷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加强其母语在广播、电视和音像制品中的应用,有使用本民族语的广播网和电视台。大力培养出使用本民族语文的专家学者、音乐家、作家和诗人。
此外,在塔塔尔族居住区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利用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文化传播形式,发展黑沟村塔塔尔族的民族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大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提升塔塔尔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的进一步开展,塔塔尔族作为新疆人口极少数民族日益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据黑沟村村长纳比介绍:“这两年国家也开始关注大泉的塔塔尔族,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与了很多的支持,帮助他们修筑公路,修建文化站,并每年派相关人员来此宣传塔塔尔族的相关知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注释:
① 据《奇台县志》记载,东湾乡始名于清代光绪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它为奇台的吉布库区,1958年成立吉布库公社,东湾为吉布库公社的东湾大队,黑沟村属东湾大队管辖。1961年调整公社时,单独成立了东湾公社。1989年7月至今,大泉乡正式成立后,黑沟村划归大泉乡管辖,正式升格为行政村。
②《奇台县志》所言:“奇台的塔塔尔族人,是清光绪十六—十八年(1890—1892)陆续从阿尔泰迁来,定居在东湾乡白杨河。” 《奇台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③ 参阅周海山撰:《奇台县几个主要民族人口来源及变迁》[J],载《奇台文史资料》[C],第三集。
④ 帕依肯,塔塔尔族,曾任大泉塔塔尔族乡第一任乡长,现任奇台县文体局党支部书记。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郭永瑛.塔塔尔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张巨成、杨志刚主编.塔塔尔族—新疆奇台县黑沟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宗振、伊里千编著.塔塔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奇台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5]周明甫、金星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