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僵尸鬼故事中猪头卦师的人物特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僵尸鬼故事是藏民族著名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一,尤其深入人心的是它所塑造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人物特征而且还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就如僵尸鬼故事中猪头卦师身上与生俱来的懒惰、狡猾的人物特征,总会清晰的映入读者的眼帘。本篇论文着重从分析猪头卦师的人物外部特征、性格及其心理特征的方面入手,通过与其他人物相比较的方法来突出猪头卦师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僵尸鬼故事;猪头卦师;人物;特征
  前言
  僵尸故事是一部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修辞手法不仅优美,而且还采用了诗歌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形式。同时整个故事具备神话故事的特点,富有浪漫主义和幻想主义的色彩。
  本故事叙述了僵尸鬼给善行者讲的一系列故事,一个大故事中串联着许多小故事,最终构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连环故事集。
  僵尸鬼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及中心思想
  (一)、僵尸鬼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
  古今中外所以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同社会背景分开,那么将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僵尸鬼产生的年代并没有在书中达成一致协定。有些学者认为“僵尸鬼故事产生于印度、发展与藏区”①,又有一些学者认为僵尸鬼故事同《格萨尔王史诗》一样采用连环式的叙事方法“有关连环式的叙事方法到底产生于哪一个时期,从敦煌文献的民间文献的研究中得知,连环式的叙事方法在藏区古民谣和民间故事中形成。英国的学者托马斯以及国外的学者认为,这些文献大约产生于公元7、8世纪,因此认为连环式的叙事方法大约产生于8、9世纪。”②
  (二)、作者
  有关僵尸鬼故事作者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它同外国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有着诸多的相似点。两部作品的叙事方法,同时运用了连环式的叙事方法,就连作者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藏区的的流传中也有不同的十几种版本,难怪有人把僵尸鬼故事成为讲不完的故事。”③
  (三)、主题思想
  僵尸鬼故事真实反映了当时藏族的社会现状。“僵尸鬼故事吻合了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同时歌颂了人民自己的英雄,諷刺了贪婪者和自私者,同样批判了专制者和其残酷的统治。”④
  猪头卦师的人物形象
  (一)、猪头卦师的外部特征
  猪头卦师的人物形象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懒惰者和狡猾者,然而猪头卦师整体的人物形象是不为很多人真正理解的,其人物形象之所以在文学作品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被淹没,是因为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人们常把文学作品又称为人类学这方面许多学者这样说过,一个作家的成果并不取决于作品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作家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否在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来决定的。”⑤猪头卦师是猪头卦师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外部特征在故事中这样描写到,“每日除了吃睡无所事事,变得肥头碩耳。”⑥
  (二)、猪头卦师的性格特征
  要确切了解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没有环境衬托就没有相应的人物。猪头卦师是本民族农奴制时期诞生的人物形象,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猪头卦师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但他并不是一个锄强扶弱的人。
  不懂装懂的性格特征
  猪头卦师是一个狡猾的人物形象,这从他与生俱来的不懂装懂的人物形象上了解。从前猪头卦师在一次狩猎中没有猎到猎物,相反把猎狗和马都弄丢了,最后他垂头丧气的走到国王家的草房中,在哪侥幸发现了王后丢失的守命玉的藏处,因此人们就以为猪头卦师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当国王家中在一次失窃后传唤了猪头卦师,就连大臣儿子生病后也请来了他。他本没有知道谁是小偷的能力,也没有治好大臣儿子病的本领,只是一些机缘巧合瞒过了所有人。
  恃强凌弱的性格特征
  猪头卦师的人物性格特征,在寻王后的守命玉时,国王问他“大师算卦时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他想到此前被猪惊吓过便要了一个猪头”。⑦他又在大臣家中给大臣儿子治病时误以为大臣儿子去世,而逃到牛棚被一头红色的犏雌牛无故撞伤,等到大臣儿子病好后大家又认为是他的功劳,但是他对红色犏雌牛心怀恶意,便说那头红色犏雌牛是危害大臣儿子的鬼,于是就下令把它宰了。对他来说别说是人就连动物的伤害他都不放过。
  (三)、猪头卦师的心理特征
  他不仅喜欢做白日梦,而且喜欢听别人对他的赞美,他在狩猎前的那天晚上起先只知睡觉的他,却在那晚失眠了。故事中这样描述到“他彻夜未眠思索着他怎样狩猎、怎样被众人推崇、怎样被妻子尊重”,⑧ 从这我们可以了解猪头卦师的心理特征。
  猪头卦师和其他人物形象之比较
  从作者的笔下塑造的猪头卦师的人物形象是与众不同的,他身上与生俱来的懒惰和狡猾的特征深入人心。
  (一)、不说谎的马童之比较
  不说谎的马童是僵尸鬼故事中不说谎的马童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说谎的人物形象。故事中两个部落的头人打赌试探他到底说不说谎,于是上部落头人便派他的妻子到马童家中,他的妻子以迷路为由来到马童的家中,在马童家里住了很久后并没有离开的意思,还帮马童料理家务。可是不久后,姑娘因为头疼难忍,马童别无他法,为了救姑娘的命,便杀了骏马。第二天,姑娘高興回家了,因此,两个部落的头人都知道马童杀了骏马。于是就叫唤了他,马童认为自己做了亏心事,就向他们如实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结果上部落头人的赌注输了,最后落到自作自受的下场。马童不会因为自己的利弊而说谎,这与猪头卦师的性格特征刚好相反。
  (二)、与善行者之比较
  善行者来的人间,就是为了造福人们。他为了积德行善听从龙树大师的嘱托,前往远方墓地扛回一具神奇的尸体,在背回的过程中由于犯了出口说话的禁忌,便反复去墓地背回僵尸鬼。善行者的意志力无人能比,这与猪头卦师懒惰的人物形象形成明显对比。同时猪头卦师是个恃强凌弱的人物形象,但是善行者是个锄强扶弱的人物形象,他坚信龙树大师所说的“那是一具神奇的尸体,扛回它人们就能活到百岁,也能使每个人平等的享受财富”。⑨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善行者有利他的思想,有一颗菩提般的心,这与猪头卦师利己思想相悖。
  结语
  《僵尸鬼故事》是藏族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通过一篇篇精彩的连环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藏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同时我们可以知道藏族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它塑造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被一代代藏民族口耳相传流传至今,作为我们要深刻的领悟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达多(译)著《僵尸鬼故事》【M】民族出版社潮河印业有限公司印刷2004年1月第一版
  ③④周炜著《西藏文化的个性:关于藏族文学的再思考》【C】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5)中国青年印刷厂印刷P234;P244;P244
  ⑤ 多杰著 《文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 北京颐和印业有限公司印刷P28
  ⑥⑦⑧⑨曲桑著《僵尸鬼故事》【M】 云南民族出版社印刷  P146;P154;P148;P8
其他文献
【摘要】:纵观20世纪前半叶的中西服饰史,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服装展开的背景与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本文选取20世纪前半叶这一富有鲜明特色的时期,主要从影响服饰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思潮、战争和平、科学技术、体育运动等方面论述其对中西服饰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现代服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20世纪前半叶;民国;西洋;服饰文化  一、政治经
期刊
【摘要】: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为了更好得传达原文,译者通常需要采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求尽量达到忠实翻译的目的。在这些翻译技巧中,增译是十分常用的一种,然而此种技巧的运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以平实朴素的笔触写出的散文。本文以章楚和葛浩文两位翻译家的英译本为例,分析了二者在翻译过程中增译的使用。  【关键词】:增译;干校六记  【Abstract】:Cultural
期刊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productive imitation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learning syntactic functions. Twenty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7-1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ce
期刊
我很幸运、也很欣慰我们从事着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存,并通过我们艰辛的工作把历史信息、艺术精华、科学理念反映给人们。同时展示给懵懂的人们,来敬畏历史,感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谢中华文明。  一、领导亲临  现在我们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文物的发展,體现了国家领导的指示和抓手,领导也很关心基层最真实的动态,也只有了解了基层疾苦和动态,是最直接的清政、明政。孝庄太后教导康熙时曾说过
期刊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化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早期受中国文字、文化的影响,日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大量吸纳了中国汉字元素。发展至今,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中汉字的习得特别是中日同形词的习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就中日同形词学习的重要性及应该注意的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中日同形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词性;误用  1序言  现代日语中规定的常用汉字有1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不可译性理论综述,对汉藏翻译中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做了理论性研究  【关键词】:不可译性;古典诗歌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文化不可译性
期刊
【Abstr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people need to consider manners, taboos, religions, etc. to avoid conflicts with others. Euphemism is commonly used to settle such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期刊
【摘要】:“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称呼语,近年来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考察了新兴网络称呼语“亲”的使用情况,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做了简单的诠释,然后分析了它的语义类型及成因,以及它本身的一些特点,最后得出虽然“亲”的使用可以有助于人们交际的顺利进行,但在使用时也应该考虑语言的规范性。  【关键词】:“亲”;网络;称呼语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众所周知中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以《仓央嘉措诗歌》为例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
期刊
【摘要】: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话语体系。它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并且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党的十八大中,强调要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释了文化软实力话语创新的实践基础,并分析了文化软实力创新话语的深刻意蕴。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