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斯特桥市市长》
【英】托马斯·哈代 张玲 张扬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3月,定价:17.00元
刘心武导读: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受家庭影响喜欢阅读,喜欢读文学书,喜欢读小说,喜欢读长篇小说,喜欢读翻译过来的外国长篇小说。有天我得到一本英国小说,小说开头写一对夫妻在田野上行走,丈夫是个打草工人,背着打草工具,他的妻子与他并肩行走,怀里抱着一个女婴,他们走啊走啊,走到一个露天集市。在一家粥棚,打草工人闻到一股既熟悉又喜欢的味道,得知粥棚的妇女在偷卖私酒,当时这在英国是违法的。这时丈夫正为家庭的贫困苦闷发愁,便给了妇女一些钱,让她给自己喝的粥里掺酒,酒越掺越多,丈夫喝醉了,便胡言乱语发起了酒疯,嚷嚷着:“我现在要卖掉老婆,谁出的价格高就卖给谁,而且买一送一”。妻子很尴尬,劝他不要胡言乱语。但丈夫根本不听劝告。这时候,粥棚里的人也起哄出价。一名看着装像个海员的男子走过来掏出身上的钱说:我买。丈夫这时真犯了糊涂,一把抓起钱,说:成交。妻子特别生气,一跺脚,便抱着孩子跟海员走了。
十八年后,还是这片田野走来母女两人,一个是头发花白的妇女,一个是十八岁的女孩。这么多年过去了,集市好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母親走到曾经的粥棚,卖粥的妇女已经是个弯腰驼背的老太婆了。她问卖粥妇女,还记不记得十八年前,这里有个男子喝醉后把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卖掉了。卖粥妇女狡黠一笑说:我怎么会忘记呢,这里只出过一次这样的事。母亲又问,知不知道那个男子后来去了哪里?卖粥人想了想说,他可能去了卡斯特桥市。
我所看到的这部小说就叫《卡斯特桥市市长》,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哈代。哈代一生写了很多小说,最成功的一部叫《德伯家的苔丝》,曾不止一次被搬上银幕和拍成电视剧。
这天,市政府广场前聚集了很多人,政府办公楼二楼灯火辉煌,市长正在宴请,广场上的人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宴会厅里客人们都在喝酒。但宴会桌的一头最尊贵的那个人却没喝酒,旁边有人说这就是市长,他从来不喝酒,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这对母女随着人群涌到宴会厅的落地窗前,这时市长也起身走到窗前,母亲便看清了市长的样貌。然而,这时毫不知情的女儿说自己累了,母女俩便到酒店住了下来。
第二天,卡斯特桥市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情,市长亲自到一个小旅馆拜望一个外地来的寡妇,过了几天又向这个寡妇求婚了。然后,市长就成立了家庭。
小说的另一线索,一个年轻人路过卡斯特桥市,他发现市长是个资本家,经营种子买卖,发了财后被选为市长。但市长管理公司的方式很陈旧,这个年轻人就建言使用新技术和手段。市长一听年轻人讲的有道理,就劝说年轻人留下来,聘请他当公司的经理。留下来的年轻人,与年纪相仿的市长女儿伊丽莎白经常接触,便产生了爱情。
后来,妻子得病去世了,市长很隆重地安葬了妻子,并决定告诉伊丽莎白自己就是她的父亲,希望认回亲生女儿。这时候伊丽莎白决定好好想一想。等待女儿想通的时间,市长亨查尔开始整理妻子的遗物,却发现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一定要在伊丽莎白结婚后打开。
亨查尔请来的那个年轻人,也就是伊丽莎白的爱人,因管理观念不同已与亨查尔分道扬镳,并成立了与亨查尔竞争的公司。一想到女儿很可能就要与他结婚,心烦的亨查尔当即撕开了信:伊丽莎白今天结婚了,她可以独立生存了。有件事情我要跟你说清楚,伊丽莎白并不是我们当年的女儿,当年你把我卖给海员,我们的女儿没过多久就生病死了,伊丽莎白是我与海员的女儿。
当伊丽莎白终于想明白,愉快地跑到市长房间准备叫爸爸时,却惊讶地发现市长变得非常冷淡、冷酷。
这个小说写得太好了,写出了人生的无奈。在小说最后,伊丽莎白和年轻人结婚了,年轻人因为公司经营得特别好被推选为新市长。这个时候,大难未死的海员也回到家中,发现妻女不见了,便到处寻找,最后找到了伊丽莎白,他们团圆了。而原来的市长亨查尔资产被清算,变得一无所有,他孤独的身影慢慢被夜色吞噬。
《最后的访谈》(第一辑 共六册)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豪·路·博尔赫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 罗贝托·波拉尼奥
库尔特·冯内古特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中信出版·大方 2019年6月,定价:176.00元
不少人对经典文学望而却步,《最后的访谈》提供了最直接的进入渠道——由作家亲自解读作品。该系列收录六位二十世纪文坛巨匠(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与国际顶尖媒体(《巴黎评论》《时尚先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生前所做最后的访谈。
《海明威:最后的访谈》
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记录,收集了海明威与《巴黎评论》《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所做四篇访谈。访谈中的许多回答,刻薄、迷人而真挚,一如受访者本人。他凭借一己之力重新定义并改写了美国文学的面貌。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状态的海明威,采访者多年坚持,多次碰壁,留下了宝贵的访谈资料。海明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他对小说写作有什么见解?从他对于作品的全身心投入中,可以瞥见一个与众不同的海明威。
《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在哈佛大学任职期间与理查德·伯金所作的著名访谈,他曾说,“理查德·伯金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访谈中,他给出了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真知灼见,并谈到了现在常常为人忽略的诸多政治主张。而辞世前几日,博尔赫斯和好友莱库比曾进行过一次私密的访谈,涉及他的生活、爱以及对自己作品和国家的种种思考,也是真正意义上“最后的访谈”。
《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加西亚·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为世界上亿万读者所熟悉,深受各年龄层的读者喜爱,他或许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哪怕在他最后一部小说出版的十多年之后,仍是如此。除了首次译介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次访谈之外,本书包括了对他的首次采访,当时马尔克斯正处在《百年孤独》的艰苦创作中,这次采访展现了一个年轻作家在尚未闻名世界前的样貌,并揭示了马尔克斯对真爱以及对民间迷信的看法。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最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发表,记者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位“可以和自己的读者做朋友”的作家。这次访谈首次译成中文,和另外几篇同时收录,其中包括波拉尼奥与南美的几位记者所做的访谈,为读者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T·S·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图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都在他的巨著《2666》的写作期间完成,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以及对致命疾病的最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最后的访谈》
本书收录的六篇访谈,包括华莱士自杀前所做的最后一次对谈,私密而内涵丰富。他谈到了当代美国的状况,娱乐、自律、成年人的生活、文学,以及他自己无法模仿的写作风格。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他与戴夫·艾格斯、与母校的学生杂志所作的披露性问答,以及他在《无尽的玩笑》出版前,与著名的劳拉·米勒所进行的访谈。这些对话展现了华莱士多年来受人喜爱的诸多特质:他无以伦比的谦逊、庞大的博学,他的智慧、敏感以及人文关怀。
《大流感》
【美】约翰·M·巴里 著 钟扬 赵佳媛 刘念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年8月,定价:98.00元
“短短几周,人类文明就差点灰飞烟灭。”大流感指的是1918年-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在今天对应的死亡人数是1.75亿-3.5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病毒高度進化,感染区域集中,几乎就是完美的传染性生物体。而流感病毒正是这些完美生物体中出类拔萃者之一。”病毒只有一种功能:复制自身。它侵入具有能量的细胞,然后就像操纵木偶一样,控制并利用细胞机器复制并组装出上千个、有时是几十万个新病毒,最终摧毁细胞。许多病毒把基因编码在RNA上,RNA结构更简单但不够稳定。DNA有一套固定的纠错机制,而RNA没有这种机制,无法阻止变异的产生。
作者讲述了医学界、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流感大概发源于美国的军营,研究人员总结出控制传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避免人群过度集中。“要增加营房中床与床之间的间隔,睡觉时相邻士兵的头脚方向相反,餐桌上的食物要加盖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