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6年,佛山尹军成就在《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捷径》一文中强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资源拓宽写作素材的积累途径”,并介绍了两条具体的做法,即“对试卷或复习资料中的优美句子或文段进行摘抄或诵读”和“对专用复习资料及试卷中的文言文段进行分类处理”。
相对在校就读的高中学生而言,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一份又一份的试卷了。“一些质量好的学习资料的问题(试题)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富含人文素养,学生使用时完全可以当做写作素材积累起来,用以拓展视野、丰富思想、内化情感、增强语感,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练了之。”这些“身边资源”,大多是名家经典的精选,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也有着大量关于考测的暗示信息。重视和应用这些资源,尤其是试题中的阅读选文,对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语文阅读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文字等量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训练阅读的速度
语文考题的阅读材料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或选择作家什么内容的文章,在解秘之前没有谁能够确切地预知,但阅读材料的长短,即阅读材料的文字总量,是基本可以推知的。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阅读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选拔性考试,有规定明确的时间性要求。如果阅读材料过短,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少,考生会觉得考测太容易;反之,阅读材料过长,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多,多数考生又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测。试题命制者们关心试题难度的同时,也必然考虑阅读材料的长度。
笔者查阅了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要求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高中生的中文阅读速度应达到每分钟600字。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各个不同学习阶段,阅读相应的中文材料应该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
考试专家也大多建议,考场答题大致按“分数与时间比”的原则分配处理,即20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应该在20分钟左右完成。所以,平日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读试题选文,利用其约等量性训练学生等同考试时间的阅读速度。这不仅可能培养了学生对文字句段的敏感性,也可能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顺带实现适应考试的功利性目标。
二、真实权威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揣悟阅读的方向
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试题的选文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健康,主题积极。尤其是高考语文阅读,是在高度集中、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被强迫”完成的,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注重人文精神的阅读选文,会利用学生考试时专心阅读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热烈而紧张的考试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总之,阅读选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阅读选文的方向又影响定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笔者完善命题省份“大阅读”统计数据时,不仅看出逐年呈现出的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变化,还从中体悟到一点儿各省份命题者选择材料的情感偏向,比如2010年17套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全国1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名篇《灯火》,全国2卷选择探讨民族文化根基的新作《大河家》,全国3卷选择探讨人性、讽刺虚荣的世界名篇《保护人》,北京卷选择书写爱国情结的名篇《海棠花》,上海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佳作《天目山》,天津卷选择对故乡与生命本质思考的《寒冷的高纬度》,重庆卷选择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新作《春天来了两只鸟》,江苏卷选择思考民俗与地域文化的《溜索》,浙江卷选择描写人性、表现人生思考的新作《静流》,安徽卷选择本土名家揭示人性的代表作《碑》,江西卷选择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饮一口汨罗江》、辽宁卷选择反映平常人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名篇《洗澡》,山东卷选择描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名篇《骆驼祥子(节选)》,广东卷选择反映一战后平民生活的名篇《面包》,四川卷选择反映生态文化的世界散文名篇《自然(节选)》,湖南卷选择旅美华人的抒情散文名篇《一朵午荷》,湖北卷选择本土名家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烟花三月下扬州》,福建卷选择名家的抒情散文名篇《春风》。
细读统计结果,我们就会发现,20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着鲜明的指向,主要呈现出关注人性、民俗、地域文化、生态伦理、历史文化以及平民生活等几个方向的内容。再比如体裁选择,江苏高考更具代表性,2004~2009年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材料连续6年选择了散文,2010~2012年又连续三年将考查材料定位在小说上。
阅读选文的教育功能,除了应有的长远的人生意义,也应该满足眼前应试的功利性要求。诸如上述等统计信息,无论是选文的体材特征,还是选文的题材内容,对于阅读备考和成长阅读,显然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而试题选文因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容易被学生选择和接受,期望能在教学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和揣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练中捕捉、固化阅读的真实体验。
三、精选经典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汲取语文的营养
试题选文的内容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倡导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套试题的选文,既有表现恬淡自守等个人情操或高洁清正等人生品质的古代诗文,也有强化人类自身生存忧患意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还有关注亲情、崇尚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以及关注大众心理和情感的语言表达与作文写作。从古到今甚至翘首未来,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准确、精练、畅达的特色语言,小说与散文等显著特征的文体类别,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都存在给予学生学习和成长以启示的可能。
如果进一步分析上例的统计结果,我们也不难发现:高考选文篇作品以大陆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目为主,只有极个别的省份选择了新人的文学作品。杨邦俊老师在《呼唤经典阅读》中说:“每年的高考阅读选文很自然地会进入各地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视线,成为语文学习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循着高考阅读选文的轨迹,引导学生阅读包括试题选文在内的经典作品,把经典阅读引入命题和备考之中,这样又势必促使更多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更丰富的语文养分,获得阅读经典的快感。
语文学习需要阅读,试题选文因其权威性、经典性,无可争议地应成为语文阅读的选择对象。
相对在校就读的高中学生而言,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一份又一份的试卷了。“一些质量好的学习资料的问题(试题)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富含人文素养,学生使用时完全可以当做写作素材积累起来,用以拓展视野、丰富思想、内化情感、增强语感,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练了之。”这些“身边资源”,大多是名家经典的精选,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也有着大量关于考测的暗示信息。重视和应用这些资源,尤其是试题中的阅读选文,对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语文阅读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文字等量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训练阅读的速度
语文考题的阅读材料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或选择作家什么内容的文章,在解秘之前没有谁能够确切地预知,但阅读材料的长短,即阅读材料的文字总量,是基本可以推知的。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阅读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选拔性考试,有规定明确的时间性要求。如果阅读材料过短,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少,考生会觉得考测太容易;反之,阅读材料过长,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多,多数考生又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测。试题命制者们关心试题难度的同时,也必然考虑阅读材料的长度。
笔者查阅了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要求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高中生的中文阅读速度应达到每分钟600字。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各个不同学习阶段,阅读相应的中文材料应该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
考试专家也大多建议,考场答题大致按“分数与时间比”的原则分配处理,即20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应该在20分钟左右完成。所以,平日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读试题选文,利用其约等量性训练学生等同考试时间的阅读速度。这不仅可能培养了学生对文字句段的敏感性,也可能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顺带实现适应考试的功利性目标。
二、真实权威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揣悟阅读的方向
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试题的选文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健康,主题积极。尤其是高考语文阅读,是在高度集中、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被强迫”完成的,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注重人文精神的阅读选文,会利用学生考试时专心阅读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热烈而紧张的考试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总之,阅读选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阅读选文的方向又影响定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笔者完善命题省份“大阅读”统计数据时,不仅看出逐年呈现出的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变化,还从中体悟到一点儿各省份命题者选择材料的情感偏向,比如2010年17套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全国1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名篇《灯火》,全国2卷选择探讨民族文化根基的新作《大河家》,全国3卷选择探讨人性、讽刺虚荣的世界名篇《保护人》,北京卷选择书写爱国情结的名篇《海棠花》,上海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佳作《天目山》,天津卷选择对故乡与生命本质思考的《寒冷的高纬度》,重庆卷选择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新作《春天来了两只鸟》,江苏卷选择思考民俗与地域文化的《溜索》,浙江卷选择描写人性、表现人生思考的新作《静流》,安徽卷选择本土名家揭示人性的代表作《碑》,江西卷选择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饮一口汨罗江》、辽宁卷选择反映平常人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名篇《洗澡》,山东卷选择描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名篇《骆驼祥子(节选)》,广东卷选择反映一战后平民生活的名篇《面包》,四川卷选择反映生态文化的世界散文名篇《自然(节选)》,湖南卷选择旅美华人的抒情散文名篇《一朵午荷》,湖北卷选择本土名家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烟花三月下扬州》,福建卷选择名家的抒情散文名篇《春风》。
细读统计结果,我们就会发现,20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着鲜明的指向,主要呈现出关注人性、民俗、地域文化、生态伦理、历史文化以及平民生活等几个方向的内容。再比如体裁选择,江苏高考更具代表性,2004~2009年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材料连续6年选择了散文,2010~2012年又连续三年将考查材料定位在小说上。
阅读选文的教育功能,除了应有的长远的人生意义,也应该满足眼前应试的功利性要求。诸如上述等统计信息,无论是选文的体材特征,还是选文的题材内容,对于阅读备考和成长阅读,显然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而试题选文因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容易被学生选择和接受,期望能在教学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和揣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练中捕捉、固化阅读的真实体验。
三、精选经典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汲取语文的营养
试题选文的内容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倡导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套试题的选文,既有表现恬淡自守等个人情操或高洁清正等人生品质的古代诗文,也有强化人类自身生存忧患意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还有关注亲情、崇尚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以及关注大众心理和情感的语言表达与作文写作。从古到今甚至翘首未来,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准确、精练、畅达的特色语言,小说与散文等显著特征的文体类别,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都存在给予学生学习和成长以启示的可能。
如果进一步分析上例的统计结果,我们也不难发现:高考选文篇作品以大陆当代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目为主,只有极个别的省份选择了新人的文学作品。杨邦俊老师在《呼唤经典阅读》中说:“每年的高考阅读选文很自然地会进入各地语文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视线,成为语文学习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循着高考阅读选文的轨迹,引导学生阅读包括试题选文在内的经典作品,把经典阅读引入命题和备考之中,这样又势必促使更多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更丰富的语文养分,获得阅读经典的快感。
语文学习需要阅读,试题选文因其权威性、经典性,无可争议地应成为语文阅读的选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