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实践课程,以理论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作者通过优化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以关键问题为牵引,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以自主探索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实现从理论到实验再到理论的良性循环;利用信息化平台良好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拓展知识,模拟实验过程,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同时科学优化实验课程评价标准,精准监测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及时提供合理建议.
其他文献
多年来,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服务中心等高校内设机构的成立,为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讲台、站稳讲台提供了很多帮助;研课、赛课、观摩课、专家讲座等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多种学习交流形式.走课活动是指教师利用自身课余时间在不跟被听课教师打招呼的前提下,随机进课堂听课学习的一种交流学习行为.走课活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研课、赛课、观摩课等其他学习交流活动的不足,也可以与这些活动相得益彰,形成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台.
新加坡以“教师学院”为依托,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教师共同体,以促进教师卓越发展为核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有机的“项目”“活动”,赋予了教师共同体鲜活的生命力,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举措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启发及借鉴意义.
学术竞赛有助于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讨了学术竞赛实验室的建设.学术竞赛实验室不仅能为参赛者提供良好的平台,还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针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优秀领军人才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不科学、文化建设薄弱、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项目组依托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的高校聚集效应,开展园区科技社团改革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掌握科技人才的真实状况,开发科技人才职业能力测试系统,对园区科技人才进行测试,研判其职业生涯,规划其成长路径,组建特色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培养团队科研带头人和产业领军人才,发挥钟落潭高校园区几千名科技工作者的
新时代地方商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新时代商科教育的发展需要,推进地方商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管理执行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下,文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学管理过程中执行不力的原因,同时结合新时代教学管理的实践体会,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以期为地方商科院校提升教学管理执行力提供借鉴及参考.
文章主要论述了渥太华大学化工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过程,重点分析了渥太华大学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考核要求,以及渥太华大学对大学生团队合作及实践创新方面的培养训练,并将其培养方案和太原科技大学化工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结合我国国情讨论了太原科技大学化工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方案及考核要求需要借鉴之处,有助于加强太原科技大学化工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文章在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理论基础、高校实验室安全基本情况、安全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以期为广大高校实验室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语文教学通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个方向.文章借助对莫怀戚《散步》一文进行文章主旨和课程思政的解读,借助课文语文要素和文章主旨的教学落实,实现思政教育的真实目的 .
课题组以研究生学位课程机械电子学为对象,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目的 是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课题组建立了以案例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案例的讲解及优化过程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与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按照科林·罗斯与马尔科姆·尼科尔所提出的加速学习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教育性”课程评价思想,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创新.
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为社会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技术人才团,但现有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剖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项目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此模式能充分利用共享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整合社会资源,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实现联合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多年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