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我国生态空间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品质较差等生态空间规划问题,本文提出依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提出的标准,主要关注县市级尺度,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生态特征,尝试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生态系统评估体系,作为国土空间双评价和空间的现状基础数据库,辅助评估生态重要性。继而,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利用部分数据,发掘了绿地总量、服务范围等空间特征,部分建立起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对照关系。
【关键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国土空间双评价;生态数据库;大数据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国土空间原本的生态系统、山水格局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均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空间治理的目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关注整体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在当下的管理语境下,空间治理的“空间”重点指向“国土空间”,关注的重点是亟待保护的“生态空间”。但是我国目前缺乏评估、量化自然生态本底的评估体系。
进行生态空间评估的基础,是梳理生态空间本底条件。在国家快速城镇化的脚步下,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粗放,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在规划布局时忽略了生态系统、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不够成熟的规划理念造成生态总量低,绿地使用率更低的不良发展局面,部分城乡居民无法享受健全的生态系统服务。
1.概念背景
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基础工作
2001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宣布启动千年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下文简称MA),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框架。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是识别和实现自然生态要素价值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类从自然中取得的收益,包括直接受益和间接收益。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地球上近2/3的自然资源已经消耗殆尽。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之快,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资源发布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已经明确说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尽快的建立我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核准生态系统空间本底,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和重视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1.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被低估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ES)主要分为四大类别。主要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其中文化服务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面临的挑战在于缺乏国际公认的框架。主要使用了基于单位价值转移法的货币价值评估。此外,缺乏对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注。从居民福祉的角度出发, 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 不仅有助于提高市民福祉, 也能为合理规划和管理绿地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支持。[1]根据已有文献,CES分类的评价极不均衡。大部分研究对游憩和生态旅游进行了评价,其次是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精神和宗教价值。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文化多样性受到的关注最少。非货币性方法明显多于货币性方法。
1.3城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被低估
尺度是自然与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及其格局是在多尺度上存在的,即具有等级系统结构。部分文献将其总结为为国家大洲尺度、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公园尺度。一般情况下,尺度越大,生态效应越大。但是针对文化服务,更关注人在生态空间中的使用和感受,尺度,以及通勤距离常被认为是影响绿地利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如绿地的大小、设施的存在和活动的可能性,也被认为对城市绿地的使用有影响。通过Pgis、问卷调查等方法论证了各级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不同的需求,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4多元新数据定量评估
目前,诸如现状绿地斑块的形态、出入口、设施的分布等影响文化服务的空间要素无法在现行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主的基础数据库中获得,研究城市尺度文化服务的论文也较少,基本没有框架性讨论。但结合本轮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摸清空间生态本底、进行空间治理的需求,建立文化服务评估框架的需求越发突出。
大量网络公共数据的出现,给了传统城市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基础数据源。其中影像数据包括:高清遥感影像、街景影像、各类旅游/公共服务网站用户上传的影像等;包含空间位置的矢量数据包括:绿地等各类POI、路网矢量数据等。如何利用好公共数据,是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重点突破口。
2.评估框架
2.1 MA中的文化服务类型及现有研究分析
目前,MA中总结的文化服务的类型包括十类:①文化多元性、②精神与宗教服务、③知识系统、④教育价值、⑤灵感、⑥美学价值、⑦社会关系、⑧地方感、⑨文化遗产价值、⑩游憩与生态旅游,尽管MA分类中文化服务概念略有交叉,受到了一些批判,但其对文化服务的理解是目前为止最全面且广受认可的。现有国内外研究倾向于文化服务中的单项评估,其中关注游憩和生态旅游价值的较多。研究方法上多使用“旅游成本法、成本替代法等货币评估方法。
2.2基于大数据的CES研究框架
本文尝试建立一种基于遥感影像和百度地图POI等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数据的获取方式,与传统的基于统计调研和规划图纸的生态系统研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适合应用于项目前期无法获取规划图纸,或者相关数据不完善的地区,具有普适性的推广性。
同时,该框架强调考虑所有CES类别,特别是那些被低估和暴露不足的。以MA的十项服务类型为基础,综合合并了定义存在交叉的类型,并考虑了评估可实现性,数据获取难度,最终梳理整合为五类价值,美学价值、消遣与生态旅游价值、文化多元性价值、文化遗产与故土情结价值、以及教育与知识价值。
3.研究意义
3.1建立基于gis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
城市尺度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缺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矛盾。参考欧洲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经验,丹麦欧登塞市使用了一个基于gis的绿色空间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城市中所有城市绿地空间的详细信息,包括植被的大小、類型和分布以及可用设施的信息。建议可以参考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框架和影响因子,建立省市级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
3.2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评估
评估城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了考虑空间上物理要素的分布之外,还可以对增加人的使用层面的评估。诸如人在生态空间中停留的时间,发生的活动,产生的感情共鸣等等。这类以动态的、“流”的形势出现的要素,是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当下,有相关研究使用手机信令、GPS轨迹等大数据类型对分析单项服务“流”要素进行了分析刻画。因此,本文建议将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也纳入到评估框架中,从而更客观、全面的刻画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体现,核准生态本底空间,提供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中有针对性的解决生态问题的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想,雷硕,冯骥,温亚利.北京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6):33-39.
【关键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国土空间双评价;生态数据库;大数据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国土空间原本的生态系统、山水格局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均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空间治理的目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关注整体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在当下的管理语境下,空间治理的“空间”重点指向“国土空间”,关注的重点是亟待保护的“生态空间”。但是我国目前缺乏评估、量化自然生态本底的评估体系。
进行生态空间评估的基础,是梳理生态空间本底条件。在国家快速城镇化的脚步下,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粗放,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在规划布局时忽略了生态系统、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不够成熟的规划理念造成生态总量低,绿地使用率更低的不良发展局面,部分城乡居民无法享受健全的生态系统服务。
1.概念背景
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是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基础工作
2001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宣布启动千年年生态系统评估计划(下文简称MA),是国际公认的评估框架。其中的生态系统服务是识别和实现自然生态要素价值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类从自然中取得的收益,包括直接受益和间接收益。研究结果表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有60%正处于不断退化状态,地球上近2/3的自然资源已经消耗殆尽。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之快,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资源发布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中已经明确说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进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尽快的建立我国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核准生态系统空间本底,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和重视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1.2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被低估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ES)主要分为四大类别。主要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其中文化服务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面临的挑战在于缺乏国际公认的框架。主要使用了基于单位价值转移法的货币价值评估。此外,缺乏对文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关注。从居民福祉的角度出发, 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 不仅有助于提高市民福祉, 也能为合理规划和管理绿地提供参考价值和理论支持。[1]根据已有文献,CES分类的评价极不均衡。大部分研究对游憩和生态旅游进行了评价,其次是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精神和宗教价值。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文化多样性受到的关注最少。非货币性方法明显多于货币性方法。
1.3城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被低估
尺度是自然与社会科学一个共同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及其格局是在多尺度上存在的,即具有等级系统结构。部分文献将其总结为为国家大洲尺度、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公园尺度。一般情况下,尺度越大,生态效应越大。但是针对文化服务,更关注人在生态空间中的使用和感受,尺度,以及通勤距离常被认为是影响绿地利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如绿地的大小、设施的存在和活动的可能性,也被认为对城市绿地的使用有影响。通过Pgis、问卷调查等方法论证了各级生态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不同的需求,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4多元新数据定量评估
目前,诸如现状绿地斑块的形态、出入口、设施的分布等影响文化服务的空间要素无法在现行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主的基础数据库中获得,研究城市尺度文化服务的论文也较少,基本没有框架性讨论。但结合本轮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摸清空间生态本底、进行空间治理的需求,建立文化服务评估框架的需求越发突出。
大量网络公共数据的出现,给了传统城市设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基础数据源。其中影像数据包括:高清遥感影像、街景影像、各类旅游/公共服务网站用户上传的影像等;包含空间位置的矢量数据包括:绿地等各类POI、路网矢量数据等。如何利用好公共数据,是深入研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重点突破口。
2.评估框架
2.1 MA中的文化服务类型及现有研究分析
目前,MA中总结的文化服务的类型包括十类:①文化多元性、②精神与宗教服务、③知识系统、④教育价值、⑤灵感、⑥美学价值、⑦社会关系、⑧地方感、⑨文化遗产价值、⑩游憩与生态旅游,尽管MA分类中文化服务概念略有交叉,受到了一些批判,但其对文化服务的理解是目前为止最全面且广受认可的。现有国内外研究倾向于文化服务中的单项评估,其中关注游憩和生态旅游价值的较多。研究方法上多使用“旅游成本法、成本替代法等货币评估方法。
2.2基于大数据的CES研究框架
本文尝试建立一种基于遥感影像和百度地图POI等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数据的获取方式,与传统的基于统计调研和规划图纸的生态系统研究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适合应用于项目前期无法获取规划图纸,或者相关数据不完善的地区,具有普适性的推广性。
同时,该框架强调考虑所有CES类别,特别是那些被低估和暴露不足的。以MA的十项服务类型为基础,综合合并了定义存在交叉的类型,并考虑了评估可实现性,数据获取难度,最终梳理整合为五类价值,美学价值、消遣与生态旅游价值、文化多元性价值、文化遗产与故土情结价值、以及教育与知识价值。
3.研究意义
3.1建立基于gis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
城市尺度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缺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矛盾。参考欧洲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经验,丹麦欧登塞市使用了一个基于gis的绿色空间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含城市中所有城市绿地空间的详细信息,包括植被的大小、類型和分布以及可用设施的信息。建议可以参考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框架和影响因子,建立省市级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库。
3.2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评估
评估城市尺度下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除了考虑空间上物理要素的分布之外,还可以对增加人的使用层面的评估。诸如人在生态空间中停留的时间,发生的活动,产生的感情共鸣等等。这类以动态的、“流”的形势出现的要素,是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当下,有相关研究使用手机信令、GPS轨迹等大数据类型对分析单项服务“流”要素进行了分析刻画。因此,本文建议将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也纳入到评估框架中,从而更客观、全面的刻画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体现,核准生态本底空间,提供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中有针对性的解决生态问题的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想,雷硕,冯骥,温亚利.北京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