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标。但从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是冷冷清清的,课堂完全成为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反而成为看热闹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仍然是以自己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的是怎样把课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却很少顾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知识以外素质的培养,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他们习惯听老师讲解而不会自己主动去思考,完全成了知识记忆的工具,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发展,甚至最终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去兴趣。
   二、打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
   一个温馨美好的环境总是给人愉悦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收到的成效事半功倍。打造温馨美好的环境首先体现在教室的布置上,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都保持教室地面整洁,窗明几净,以此给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把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每周更换一次,给学生成就感,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第一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不仅要用知识来带动学生,还要以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生活情操、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心去感化、影响、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领略到“真、善、美”的内涵。第二,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合乎规范。犯错误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是高声呵斥还是循循善诱、宽以待人,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情景,以情激趣
   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先提问:同学们喜欢劲舞吗?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于是我把先准备好的,从网上下载的腰鼓表演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个个翘首凝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的向往进入了课文情景。接着,我又配乐给学生进行了欢快、激奋地范读。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亲自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浓厚了!
   四、利用创新作业,激活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合作精神。而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反映在作业的完成上。作业作为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更是它的延续和拓展。我认为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尽量做到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好处和趣味。
   五、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主体自己相应的积极自觉活动中才能形成。以电教为主体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利用了现代的声、光、电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现代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这种美感会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   叶圣陶从1912年18岁开始走上教坛,此后便长期从事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962年1月22日,他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
期刊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古典诗歌以它丰富的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文字,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学习古典诗歌,主要在于揭示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在于让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唐诗僧皎然认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见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这些论述,实际上已揭示了诗歌审美意境的本质特征。通过品味,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  
期刊
老师,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便走进了一双双清澈如水的渴盼。于是你身后的那一块黑板,成了你生活舞台深遂的背景;手里的那支粉笔,成了你毕生洁白的追求。  于是,你在情有独钟的黑土地上,耕耘春夏秋冬,播种日月星辰,用智慧的手磨去孩子们心头的无知;用一个“爱”字,凝聚成一座坚实的丰碑,矗立在孩子们的心中。  当一群嗷嗷待哺的乳燕展翅飞出校门,飞向辉煌的明天;一批批摩登青年,走出幼稚,跃入文明殿堂时,老师啊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
期刊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即阅读只一味地为考试服务。与考试无关的老师不讲,学生也自然没兴趣学。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的形式。阅读文章只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在欣赏美文,学生疲于铺天盖地的阅读训练,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只是语文阅读的广泛空间——课外阅读
期刊
我觉得很多学生不会读课文。我想读课文要做到以下几点,才算是会读。    一、仔细品味文章的形象美   用准确传神的词语表现人物,这是作者匠心独用之处,我们应该仔细品味。如《孔乙己》中有段描写:“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近店面隔壁的房子里……”刻画人物抓住了特征,平中见奇,惟妙惟肖地将有钱有势的人悠然自得的神态描画出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诸如此类的人物很多,像范进、奥楚涅洛夫斯基 、黄世仁、穆仁智
期刊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一篇课文的情感把握,教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进而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教师投入的状态以及备课时提前与作者引起的情感共鸣,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
期刊
一、朴素是语文课的躯体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成,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   我们在听所谓的示范课时常常会看到上课老师有让同学们自主合作的环节,教师自然在行间里巡视。同学
期刊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八重”。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
期刊
喧闹的操场安静了,我踩着铃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的是作文课,由于昨天准备充分,今天心情很好,有一种急切想上课的欲望。   “报告。”门被推开,一个头戴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学生出现在教室门口。又是他,一个平时不好管教的学生。他总是我行我素,无视老师和班规。我不能让他破坏了课堂气氛。“进来吧,把帽子脱下好吗?”我尽量保持自己的和气。这个学生微微昂起头,用半个下巴对着我,崩出一句话:“我戴我的帽子,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