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多省市酝酿上调水价,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水价问题,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争议,还存在于供气、排污、公交、环卫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我们所需要直面的,是对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体系的整体思考与重新建构。
市政公用事业公有国营体制,自建国以来持续数十年,对于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积累下许多问题。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优化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体制试点,社会资本得以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陆续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金融危机之后,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的步伐,也必将进一步加快。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市政公用事业逐渐向社会资本开放之后,政府、民众、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定位?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与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都是变革过程中,所无法回避并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的机制,必须科学、公平、透明、有序。
原本公有国营的公用事业,哪些部分,可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模式,转移由社会资本来做,政府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对待这一转型和变革。不能单纯一卖了之,不管不问,过去该财政补助支持的,现在也没有了,这样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很难承受的,也很难保障城市的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公用事业的转让方式,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点。市政公用项目毕竟是一种生产公共产品的项目,所以选择投资者时,在公平、透明、有序的前提下,不能够以谁的投资最多出价最高,作为选中投资人的唯一标准,更多的还是应该看投资者在业内是不是有丰富的经验,是不是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还是追求短期的效益投资者,这些对于变革的成功,同样重要。
垄断光环下的投资风险,必须引起社会资本高度重视。
近期社会资本热衷于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相当程度是基于以下判断:认为市政公用事业具有高度垄断性,同时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也就意味着稳定的投资收益。即使投资和运营过程当中出现风险,因为关系到民生,政府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给予扶持。这一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但其中也有风险暗藏。
首先是行业熟悉程度和管理水平是否与项目相匹配。中国公用事业向社会资本开放时间短,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基本属于陌生领域。同时,公用事业以其关系民生的特殊性,投资结构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产品销售的市场化,任何一次价格的调整,都意味着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艰难的三方博弈,本次水价上调引发巨大争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会资本如果没有大型项目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缺乏与政府和公众沟通的良好技巧,而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垄断地位和政府扶持上,那就是盲目的乐观。事实上,政府不会放任公用事业经营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去侵害民众利益,无论这种滥用是为了弥补亏损还是追求过度赢利。同时,政府的扶持,至多只能帮助社会资本解决暂时性危机,断然不会让自己陷入企业经营性亏损的泥沼,否则就违背了向社会资本开放公用事业投资的初衷。
本期刊物,我们以水价上调引发的争议为切入口,对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体系的变革,进行了相关报道和分析,希望给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一些有益的参考。我们期待这场变革,可以带来政府、民众、资本三赢的格局
市政公用事业公有国营体制,自建国以来持续数十年,对于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积累下许多问题。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优化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体制试点,社会资本得以通过特许经营等模式,陆续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金融危机之后,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的步伐,也必将进一步加快。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市政公用事业逐渐向社会资本开放之后,政府、民众、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定位?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与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都是变革过程中,所无法回避并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的机制,必须科学、公平、透明、有序。
原本公有国营的公用事业,哪些部分,可以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模式,转移由社会资本来做,政府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对待这一转型和变革。不能单纯一卖了之,不管不问,过去该财政补助支持的,现在也没有了,这样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很难承受的,也很难保障城市的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公用事业的转让方式,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点。市政公用项目毕竟是一种生产公共产品的项目,所以选择投资者时,在公平、透明、有序的前提下,不能够以谁的投资最多出价最高,作为选中投资人的唯一标准,更多的还是应该看投资者在业内是不是有丰富的经验,是不是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还是追求短期的效益投资者,这些对于变革的成功,同样重要。
垄断光环下的投资风险,必须引起社会资本高度重视。
近期社会资本热衷于市政公用事业项目,相当程度是基于以下判断:认为市政公用事业具有高度垄断性,同时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也就意味着稳定的投资收益。即使投资和运营过程当中出现风险,因为关系到民生,政府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给予扶持。这一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但其中也有风险暗藏。
首先是行业熟悉程度和管理水平是否与项目相匹配。中国公用事业向社会资本开放时间短,对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基本属于陌生领域。同时,公用事业以其关系民生的特殊性,投资结构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产品销售的市场化,任何一次价格的调整,都意味着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艰难的三方博弈,本次水价上调引发巨大争议,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会资本如果没有大型项目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成本控制能力,缺乏与政府和公众沟通的良好技巧,而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垄断地位和政府扶持上,那就是盲目的乐观。事实上,政府不会放任公用事业经营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去侵害民众利益,无论这种滥用是为了弥补亏损还是追求过度赢利。同时,政府的扶持,至多只能帮助社会资本解决暂时性危机,断然不会让自己陷入企业经营性亏损的泥沼,否则就违背了向社会资本开放公用事业投资的初衷。
本期刊物,我们以水价上调引发的争议为切入口,对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运营体系的变革,进行了相关报道和分析,希望给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一些有益的参考。我们期待这场变革,可以带来政府、民众、资本三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