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06-02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目的:(1)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2)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患矛盾。
由于护士不了解各种血管进针的角度和走向,未做好穿刺的准备工作仔细寻找血管,盲目进针,输液前未与家属交流,输液后未详细交代注意事项,通过标准化。更全面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标准化操作流程:
(1)呼叫患者,执行双向核对。
(2)与能够交流的小儿进行交流,取得配合,同时,与家属沟通,取得理解。
(3)选择需要穿刺的部位。
(4)备胶布及用物。
(5)选择需要穿刺的血管:选择较直,较粗,自己有把握的血管,认真区分动静脉(静脉血管一般为蓝色,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一般为颜色浅红,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剔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厘米处多余的毛发,避开受损和感染的皮肤。
(6)准备进针前再次与家属及患儿沟通,取得配合,头皮静脉穿刺前让患儿平卧,嘱咐患儿家属按住患儿腿部,另一家属或护士,双臂轻压患儿双肩,并固定头部;手背静脉穿刺,将穿刺的受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儿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家属的手抓住患儿的手腕,防止患儿乱动;足背静脉穿刺时,嘱家属一人约束上半身,另一家属或护士约束患儿的腿部,按压脚踝,固定脚背,使其固定。
(7)常规消毒,再次核对。
(8)进针角度: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若是穿刺手、足背及其他大静脉,进针可选用直刺法,也可选斜刺法进针(斜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其静脉约1-1.5cm,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将针头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进针1—2mm后固定。
(9)穿刺成功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针柄的塑料管下方,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调节器,并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敷料的输液贴贴在针眼处,用第三根胶布交叉固定针柄,用第四根胶布将针柄上方的塑料管再次固定,最后将胶布绕头两圈。
(10) 操作后再次核对。
(11) 结束后送回座位。交待注意事项:①向家属交待抱患儿的姿势,以喂奶的姿势从穿刺部位的侧面抱住患儿,将患儿的一手抱入腋下,并扶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儿撤掉输液针头。②易哭闹的患儿要多哄,防止哭闹时间过久引起液体外渗。③足背静脉穿刺成功后,将两腿分开,防止两腿接触引起液体外渗。
综上所述,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掌握特殊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中国社区医师,提高小儿静脉穿刺,2008年9月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06-02
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目的:(1)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2)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患矛盾。
由于护士不了解各种血管进针的角度和走向,未做好穿刺的准备工作仔细寻找血管,盲目进针,输液前未与家属交流,输液后未详细交代注意事项,通过标准化。更全面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
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
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保留的静脉。
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体会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标准化操作流程:
(1)呼叫患者,执行双向核对。
(2)与能够交流的小儿进行交流,取得配合,同时,与家属沟通,取得理解。
(3)选择需要穿刺的部位。
(4)备胶布及用物。
(5)选择需要穿刺的血管:选择较直,较粗,自己有把握的血管,认真区分动静脉(静脉血管一般为蓝色,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一般为颜色浅红,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剔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厘米处多余的毛发,避开受损和感染的皮肤。
(6)准备进针前再次与家属及患儿沟通,取得配合,头皮静脉穿刺前让患儿平卧,嘱咐患儿家属按住患儿腿部,另一家属或护士,双臂轻压患儿双肩,并固定头部;手背静脉穿刺,将穿刺的受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儿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家属的手抓住患儿的手腕,防止患儿乱动;足背静脉穿刺时,嘱家属一人约束上半身,另一家属或护士约束患儿的腿部,按压脚踝,固定脚背,使其固定。
(7)常规消毒,再次核对。
(8)进针角度: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身与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若是穿刺手、足背及其他大静脉,进针可选用直刺法,也可选斜刺法进针(斜刺法是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其静脉约1-1.5cm,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将针头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进针1—2mm后固定。
(9)穿刺成功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针柄的塑料管下方,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调节器,并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敷料的输液贴贴在针眼处,用第三根胶布交叉固定针柄,用第四根胶布将针柄上方的塑料管再次固定,最后将胶布绕头两圈。
(10) 操作后再次核对。
(11) 结束后送回座位。交待注意事项:①向家属交待抱患儿的姿势,以喂奶的姿势从穿刺部位的侧面抱住患儿,将患儿的一手抱入腋下,并扶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儿撤掉输液针头。②易哭闹的患儿要多哄,防止哭闹时间过久引起液体外渗。③足背静脉穿刺成功后,将两腿分开,防止两腿接触引起液体外渗。
综上所述,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掌握特殊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中国社区医师,提高小儿静脉穿刺,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