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导儿科护士解决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经验总结出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12-02
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分析比较穿刺成功的原因,把自己一些(0-2)岁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经验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 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因此建立融合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使静脉穿刺在相互理解、互相配合、安静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坦然面对患儿家长的挑剔与担心,调整好心态、做到冷静,心理放松。特别提醒患儿家长在穿刺前不要给食物与奶水,避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造成呕吐、呛咳、甚至窒息。保证穿刺顺利进行。
2 用物准备
准备用物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有疏漏,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失误。头皮静脉一般选用(4?—5?)号输液器,检查输液器是否合格,调节器是否完好。比较锋利、完好的剃毛刀,输液贴、75%酒精、消毒棉签,固定针头垫用的干棉签,长度大约缠绕患儿头围一圈的布胶布。
3 保证光线的明亮度
患儿的头皮血管细小如丝、在穿刺前必须保证适宜的光线。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佳的光线。如遇到阴雨天或者在夜间,可使用100W以上灯置于穿刺者的左前方、并调整到最合适的距离。护士可以清晰地选取所穿刺的静脉。
4 选取合适的体位
在穿刺时患儿体位不当,含严重影响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既要保证操作者得心应手,又要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头皮静脉穿刺时患儿一般要选择仰卧位或者头偏侧仰卧体位,头部垫一小枕。穿刺时嘱家长两时夹紧患儿双臂,双手限制患儿头部活动。如果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助手来协助。确保穿刺前能安全的剃掉毛发,顺利穿刺。
5 选用恰当的血管进针
头皮静脉没有静脉瓣,呈网状分布、顺利和逆行进行对静脉回流没有影响,可根据穿刺部位,调节进针方向。作为儿科护士不论患儿的静脉血管粗细、深浅、有无弹性、是否充盈都应认真的评估。患儿的体质胖瘦和疾病的不同,静脉的粗细,深浅、弹性都各有特点。护士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掌握若不因人而异,失误必然在所难免[1]。穿刺前应小心谨慎地剃除穿刺血管约3CM范围内的毛发,便于粘贴胶布和固定针头。判断血管是否静脉还是动脉,主要还是靠观察血管的颜色和仔细触摸血管。静脉血管颜色浅蓝触之有弹性,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浅红,触之有波动感,感觉血管稍硬。在临床中我们一般选用粗直易固定前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前额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针对不同血管,笔者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不同的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5.1前额正中静脉。前额正中的静脉粗细适当走行比较直,但个体差异大,有的患儿显而易见。有的患儿则看不清楚,有不清楚可用双手食指将血管两侧皮肤向中间挤推,能清楚地看见血管的走向。进针以5°-15°角度对准血管走向,由浅入深,进入皮肤后要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观察回血,有明显的落空感与顺利感,这类血管最好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注意进针角度,以免刺穿血管。
5.2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额前毛细血管细如发丝,但弹性较好,皮肤紧绷。如血管看不清楚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遍,刺激血管扩张充盈,进针角度以5°-10°左右为宜,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的特点、所以进针一定要慢而稳。为了便于见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距离针头50CM-60CM部位。穿刺见回血后不宜再进针。如未见回血,但有落空感与顺利感,可试着回抽与针头连接处的细管,不要抽过滤器以上的粗管,否则压力过大而致局部肿胀看不清血管走向,不好继续进针。若回抽细管仍不见回血,可输注少量药液,如果没有异常情况,表明穿刺成功[2]。
5.3、颅骨缝间静脉。患儿头两侧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走行,这类血管看似粗大,但比较容易滑动且小儿哭闹时看得比较清楚,不哭闹又显得模糊。进针时一定要绷紧皮肤,以20°—30°角度,对准血管快速刺入皮内后,将针头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血管。这类血管容易引起液体外渗,所以见回血后稍稍降低角度,进针少许。
6 穿刺后固定
如果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不牢或固定手法不稳造成鼓针,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而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因此穿刺后针头的固定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炳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接近针炳下方的头皮针的根部的塑料管下方,防止针头翘起。轻轻调节针体与皮肤形成适宜的角度,如果针头悬空可在针炳下垫一个大小合适的干棉球。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粘贴胶布。第一条胶布粘住针梗与针炳,使什体不再晃动,第二条比较宽的带有消毒棉的胶布粘贴于针眼处。第三条胶布从靠近针炳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圈后用第四条胶布固定,再用第五条胶布将细管的末端固定左或右耳的耳廓上。如果小儿因发热、哭闹出汗较多而胶布粘贴不牢固时,可用稍宽而长的布胶布按压原有胶布缠绕头围一圈。不要在沿针眼处缠绕,以免挤压皮肤造成输液不畅或者造成鼓针。
7 体会
小儿头皮血管管径小,管壁薄,其走行并非都是直行且头皮静脉较为表浅,针头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容易将血管穿破[3]。在穿刺过程中,应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尽量做到一次性成功。消毒皮肤最好用75%酒精,既可扩张血管又不着色。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指导患儿家属不要碰针头固定部位,避免牵拉,以提高家长的看护能力。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克服急躁情绪,沉着冷静,尤其是面对难度较大情况时应更有获得成功的信心,避免盲目试探心理[4]。总之,做为一名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 吴兴伟 刘田文:小儿静脉穿刺体会[J]家庭护士.2008,6(9以):2504
[2] 李伟红 刘 欣:浅谈小儿静脉穿刺顺利成功的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114—116
[3] 陈翠华.静脉穿刺角度的探讨[J]医学毕业论文中华护理学杂志.1997.32(6)356
[4] 王光耀 肖海汀.国内护士的心理素质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24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12-02
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分析比较穿刺成功的原因,把自己一些(0-2)岁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经验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 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因此建立融合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使静脉穿刺在相互理解、互相配合、安静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坦然面对患儿家长的挑剔与担心,调整好心态、做到冷静,心理放松。特别提醒患儿家长在穿刺前不要给食物与奶水,避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造成呕吐、呛咳、甚至窒息。保证穿刺顺利进行。
2 用物准备
准备用物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有疏漏,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失误。头皮静脉一般选用(4?—5?)号输液器,检查输液器是否合格,调节器是否完好。比较锋利、完好的剃毛刀,输液贴、75%酒精、消毒棉签,固定针头垫用的干棉签,长度大约缠绕患儿头围一圈的布胶布。
3 保证光线的明亮度
患儿的头皮血管细小如丝、在穿刺前必须保证适宜的光线。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佳的光线。如遇到阴雨天或者在夜间,可使用100W以上灯置于穿刺者的左前方、并调整到最合适的距离。护士可以清晰地选取所穿刺的静脉。
4 选取合适的体位
在穿刺时患儿体位不当,含严重影响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既要保证操作者得心应手,又要让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头皮静脉穿刺时患儿一般要选择仰卧位或者头偏侧仰卧体位,头部垫一小枕。穿刺时嘱家长两时夹紧患儿双臂,双手限制患儿头部活动。如果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助手来协助。确保穿刺前能安全的剃掉毛发,顺利穿刺。
5 选用恰当的血管进针
头皮静脉没有静脉瓣,呈网状分布、顺利和逆行进行对静脉回流没有影响,可根据穿刺部位,调节进针方向。作为儿科护士不论患儿的静脉血管粗细、深浅、有无弹性、是否充盈都应认真的评估。患儿的体质胖瘦和疾病的不同,静脉的粗细,深浅、弹性都各有特点。护士必须仔细观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掌握若不因人而异,失误必然在所难免[1]。穿刺前应小心谨慎地剃除穿刺血管约3CM范围内的毛发,便于粘贴胶布和固定针头。判断血管是否静脉还是动脉,主要还是靠观察血管的颜色和仔细触摸血管。静脉血管颜色浅蓝触之有弹性,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血管颜色浅红,触之有波动感,感觉血管稍硬。在临床中我们一般选用粗直易固定前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前额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针对不同血管,笔者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不同的穿刺方法。现介绍如下:
5.1前额正中静脉。前额正中的静脉粗细适当走行比较直,但个体差异大,有的患儿显而易见。有的患儿则看不清楚,有不清楚可用双手食指将血管两侧皮肤向中间挤推,能清楚地看见血管的走向。进针以5°-15°角度对准血管走向,由浅入深,进入皮肤后要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观察回血,有明显的落空感与顺利感,这类血管最好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注意进针角度,以免刺穿血管。
5.2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额前毛细血管细如发丝,但弹性较好,皮肤紧绷。如血管看不清楚时,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遍,刺激血管扩张充盈,进针角度以5°-10°左右为宜,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这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的特点、所以进针一定要慢而稳。为了便于见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距离针头50CM-60CM部位。穿刺见回血后不宜再进针。如未见回血,但有落空感与顺利感,可试着回抽与针头连接处的细管,不要抽过滤器以上的粗管,否则压力过大而致局部肿胀看不清血管走向,不好继续进针。若回抽细管仍不见回血,可输注少量药液,如果没有异常情况,表明穿刺成功[2]。
5.3、颅骨缝间静脉。患儿头两侧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走行,这类血管看似粗大,但比较容易滑动且小儿哭闹时看得比较清楚,不哭闹又显得模糊。进针时一定要绷紧皮肤,以20°—30°角度,对准血管快速刺入皮内后,将针头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血管。这类血管容易引起液体外渗,所以见回血后稍稍降低角度,进针少许。
6 穿刺后固定
如果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不牢或固定手法不稳造成鼓针,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而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因此穿刺后针头的固定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炳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垫于接近针炳下方的头皮针的根部的塑料管下方,防止针头翘起。轻轻调节针体与皮肤形成适宜的角度,如果针头悬空可在针炳下垫一个大小合适的干棉球。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粘贴胶布。第一条胶布粘住针梗与针炳,使什体不再晃动,第二条比较宽的带有消毒棉的胶布粘贴于针眼处。第三条胶布从靠近针炳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圈后用第四条胶布固定,再用第五条胶布将细管的末端固定左或右耳的耳廓上。如果小儿因发热、哭闹出汗较多而胶布粘贴不牢固时,可用稍宽而长的布胶布按压原有胶布缠绕头围一圈。不要在沿针眼处缠绕,以免挤压皮肤造成输液不畅或者造成鼓针。
7 体会
小儿头皮血管管径小,管壁薄,其走行并非都是直行且头皮静脉较为表浅,针头与血管的角度稍大就容易将血管穿破[3]。在穿刺过程中,应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尽量做到一次性成功。消毒皮肤最好用75%酒精,既可扩张血管又不着色。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指导患儿家属不要碰针头固定部位,避免牵拉,以提高家长的看护能力。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克服急躁情绪,沉着冷静,尤其是面对难度较大情况时应更有获得成功的信心,避免盲目试探心理[4]。总之,做为一名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 吴兴伟 刘田文:小儿静脉穿刺体会[J]家庭护士.2008,6(9以):2504
[2] 李伟红 刘 欣:浅谈小儿静脉穿刺顺利成功的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3)114—116
[3] 陈翠华.静脉穿刺角度的探讨[J]医学毕业论文中华护理学杂志.1997.32(6)356
[4] 王光耀 肖海汀.国内护士的心理素质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