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辛亥革命的总设计师。我们提起辛亥革命,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孙中山。
一、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明了革命的政治方向
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是革命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理论正确革命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宣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到了1903-1905年间,孙中山多次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又建议以这16字作为同盟会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孙中山前期革命思想的结晶,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最早萌芽的是以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为宗旨的民族思想;其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影响下产生的民权思想;最后是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而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争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民生主义则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二、建立革命党,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同盟会,就是当时的革命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是通过中国同盟会来进行的。
为了团结群众进行斗争,孙中山从立志革命起,就注意组织革命党。早在1892年,他就酝酿建立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在檀香山联络爱国华侨,于这年11月24日成立兴中会,正式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第二年初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以后孙中山到处奔波,成立了分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它和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比较,差不多要早十来年。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们深感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展开。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在孙中山以及黄兴的倡导下,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又在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多数人的赞同下,召开了筹组革命政党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接受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宗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这与以前秘密会党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由于有同盟会的领导,会员分布全国各地,革命斗争广泛开展起来。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独立,而又很快联合起来。这种情况在农民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建立了统一革命政党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同盟会长期在全国进行活动,积蓄革命力量,没有同盟会的积极策划,就不会有“一省发动、各省响应”的快速胜利。孙中山等人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夺取革命胜利
为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先生在创立革命理论、组织政党的同时,还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最初孙中山倡言革命的时候,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是十分困难的。他“所至皆说以祖国危亡,清政腐败,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孙中山选集》(4)第170页]经过他持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兴中会时期,发展会员近500人,有些人甚至倾家相助、支援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扬革命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痛击保皇派鼓吹的君主立宪谬论,宣传了革命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主义的影响,站到了革命立场上来。
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乡、浏阳、醴陵的矿工、会党和士兵大起义;1907年到1910年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以及广州新军之役等。1911年4月27日,更爆发了英勇壮烈的黄花岗之役。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革命人民以动员和鼓舞,为颠覆清朝统治创造了条件。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
四、忠诚为国,为建立和巩固共和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武昌起义以后,虽然全国15省宣布独立,但这些独立省份大都是看到清廷人心尽去,便顺水推舟地倒向革命的,胜利并不稳固。旧的反动势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特别是袁世凯控制的数百万北洋军,对革命军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局势,革命党人要建立和巩固共和制度,仍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1912年12月,南北和谈正在进行,君主、民主的争论尚未解决。孙中山一踏上祖国领土就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不几天,他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宣言中又表示要“尽扫专制之毒流,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对阴谋利用和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袁唆使段祺瑞等40余人通电誓死反对共和。孙中山不为所屈,始终坚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基本原则。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总统后。孙中山为了防止他破坏共和制度,“不惜以死力争”,坚持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袁须到南京宣誓就任,并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想借此防止袁破坏共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后,倒行逆施。孙中山又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斗争、护法运动,为维护共和体制,不懈地斗争。
总之,孙中山先生是真诚的爱国者,是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了终生的战士,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总设计师。
一、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明了革命的政治方向
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是革命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理论正确革命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宣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到了1903-1905年间,孙中山多次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又建议以这16字作为同盟会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孙中山前期革命思想的结晶,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最早萌芽的是以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为宗旨的民族思想;其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影响下产生的民权思想;最后是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而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争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民生主义则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二、建立革命党,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同盟会,就是当时的革命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是通过中国同盟会来进行的。
为了团结群众进行斗争,孙中山从立志革命起,就注意组织革命党。早在1892年,他就酝酿建立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在檀香山联络爱国华侨,于这年11月24日成立兴中会,正式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第二年初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以后孙中山到处奔波,成立了分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它和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比较,差不多要早十来年。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们深感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展开。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在孙中山以及黄兴的倡导下,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又在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多数人的赞同下,召开了筹组革命政党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接受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宗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这与以前秘密会党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由于有同盟会的领导,会员分布全国各地,革命斗争广泛开展起来。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独立,而又很快联合起来。这种情况在农民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建立了统一革命政党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同盟会长期在全国进行活动,积蓄革命力量,没有同盟会的积极策划,就不会有“一省发动、各省响应”的快速胜利。孙中山等人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夺取革命胜利
为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先生在创立革命理论、组织政党的同时,还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最初孙中山倡言革命的时候,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是十分困难的。他“所至皆说以祖国危亡,清政腐败,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孙中山选集》(4)第170页]经过他持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兴中会时期,发展会员近500人,有些人甚至倾家相助、支援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扬革命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痛击保皇派鼓吹的君主立宪谬论,宣传了革命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主义的影响,站到了革命立场上来。
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乡、浏阳、醴陵的矿工、会党和士兵大起义;1907年到1910年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以及广州新军之役等。1911年4月27日,更爆发了英勇壮烈的黄花岗之役。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革命人民以动员和鼓舞,为颠覆清朝统治创造了条件。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
四、忠诚为国,为建立和巩固共和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武昌起义以后,虽然全国15省宣布独立,但这些独立省份大都是看到清廷人心尽去,便顺水推舟地倒向革命的,胜利并不稳固。旧的反动势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特别是袁世凯控制的数百万北洋军,对革命军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局势,革命党人要建立和巩固共和制度,仍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1912年12月,南北和谈正在进行,君主、民主的争论尚未解决。孙中山一踏上祖国领土就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不几天,他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宣言中又表示要“尽扫专制之毒流,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对阴谋利用和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袁唆使段祺瑞等40余人通电誓死反对共和。孙中山不为所屈,始终坚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基本原则。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总统后。孙中山为了防止他破坏共和制度,“不惜以死力争”,坚持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袁须到南京宣誓就任,并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想借此防止袁破坏共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后,倒行逆施。孙中山又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斗争、护法运动,为维护共和体制,不懈地斗争。
总之,孙中山先生是真诚的爱国者,是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了终生的战士,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孙中山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