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前研一认为工作环境正在从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割裂的“旧大陆”,变成根据项目进行组合的“新大陆”,要在“新大陆企业”工作,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重新启动自己。
看看你周围的工作环境,是每个部门各自形成一个“孤岛”,每座小岛还专门配备管理和监督的科长专用席吗?
如果真是这样,表明你们公司还是一个旧大陆企业。
而在新大陆企业,随着电子邮件和局域网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坚管理层正在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上司和部下之间的上下属关系也在不断瓦解。比如麦肯锡公司,就是按项目指定项目经理,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并对整个项目负全责的,项目一旦结束,原有人员自动解散,逢新的项目再重新组建新的项目团队。这样的团队比起容易因循守旧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能够更快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更适合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需求。
这样的项目型企业,在今后将成为主流。
如果不改变工作方式,你将……
日本企业一向注重员工的全面教育,要使所有员工都能胜任同一业务,只要沿着既定阶梯往上走,最后将自然得到晋升的机会。
但随着组长、科长、部长等论资排辈的晋升体制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新大陆企业,如果三四十岁这一代人仍死心塌地地跟随以“团块世代”(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婴儿高峰期出生的人)为核心的旧大陆力量,命运将会如何呢?
首先,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领导和管理年轻一代。如今的年轻人只会做指定的工作,除此之外一概不做也不会做。他们一旦认为你是一个只会拍马屁的老古董,那这些新大陆居民将谁也不会听你的指挥。到那时,你也只能卷起铺盖走人了。
其次,项目一启动,“计价器”就开始运转。如今,上班族仅靠完成日常工作这一水平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很多公司在工作效率或工作方法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必须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
在麦肯锡公司,势必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客户委托的相关课题的背景调查、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等一系列工作。像出租车一样,只要一启动。计价器就开始飞速运转。如果比预定期限延长一个星期,那就不合算了。假设一个月是3000万日元的话,每多花一天就损失100万日元,一周的话就会损失700万日元。身为商务人士,必须具有这种成本意识。而很多公司对那些足足延长一个月的项目,大都表示“无可奈何”的态度,这种工作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既定期限内按照既定要求出色完成规定项目的人——也就是具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的人——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也是社会所需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敢于冒险的项目负责人或制片人呢?
重新启动:改变你的时间观念
1、不要把“没有时间”这句话挂嘴边
除了处理日常工作能力之外,若想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关键是要加强时间管理。先看一看你有没有下面的问题:
—你是否曾因对方是你的上司或老客户,所以明知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还是硬着头皮答应,最后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加班加点?你是不是一旦没有按期完成工作,就将失去上司或客户对你的信任。很难再被交付更重要的工作?
—是不是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忙忙碌碌,没有闲暇时间?听闻公司裁员信息,无形中加大了工作压力,平日加班或节假日出勤成为家常便饭?
就连大前研一创办的企业家培训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以“没有时间”、“最近工作很忙”等作为“逃课”的理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若想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我劝你不要把“没有时间”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旧大陆经济时代,只要以没时间为理由,凡事基本上都能得以原谅或理解。但在新大陆经济环境中,这种辩解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大部分工作都能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会议等虚拟网络空间进行,这与以往的时间论和价值观完全不同。
2、“整存零取”:新大陆式时间调整法
大前研一实在难以相信,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一个星期怎么也抽不出短短的几个小时做某件事情。他自己就是一个大忙
大前秘诀
时间“三色管理法”
你不妨把笔记本中的日程安排按其重要程度用颜色做记号,然后再根据三色管理的笔记本进行时间调整。
1、“非常重要”——绿色;
2、“一般重要”——黄色;
3、“不太重要”——红色。事实上,这种时间调整方法跟企业人员调整基本相同。日产汽车执行总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创造了被称为“奇迹般的V字形复兴”的行业奇迹。他为了改善经营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就是大幅缩减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和人工费用。从处于濒死状态的企业调整经营战略角度来看,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手段。关键是戈恩先生把措施执行得非常彻底。所以“时间调整”也要进行彻底。把凡是红色标识的会议或洽谈等日程安排毫不留情地砍掉,要努力砍掉一半的黄色日程且要付诸实际行动。
精简工作日程的三大法则
1、降低工作质量和精确度
不一定非要亲自出席和发言的会议或洽谈等,干脆一开始就拒绝,但可以通过事先阅读相关会议资料并表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的方法予以弥补。
2、委托给其他人
可以让自己的同事或下属替你出席会议,事后听取会议内容简要。
3、业务外包
干脆把所有工作交给其他人,空出自己的时间。当然,前提是身边有值得你委托工作的能干的合伙人或同事。人,同时经营好几家公司,坚持日常管理咨询工作,每个月完成十几篇报刊杂志和网站约稿,每年还要出好几本书。
但是,他一直都严守交稿期限,一次都没有拖延过。
同时,几乎每个周末。大前研一都能去玩越野摩托车或雪地摩托车。除此之外,他仍感觉自己有不少剩余时间。
或许你会说,“大前先生是特例”,但只要你按照新大陆式“时间调整方法”进行时间管理。普通的上班族也能挤出更多的时间。
首先,要确认去年一年的工作记录。特别对其中的会议或洽谈等业务记录进行详细分类,确认具体哪些事项各花了多少时间。分析后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想不起来当时都做了什么的空白时间。把这些空白时间加起来看看占整体的百分之几?在生产型企业中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生产线现场的人除外,如果公司中很多白领上班族们的“空白时间”占整个劳动时间的70%以上,那就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可支配时间。
大前秘诀
获取信息三大技巧
1、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大前每天都要阅读500多条新闻,但从来不订报纸,就是通过网络剪报信息服务(Clipping Service)的方式阅读这些新闻。他使用的并不是现成的剪报信息服务,把以前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加以改良,利用RSS技术独自开发出了机器人搜索引擎AirCampus。它能搜索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BBC、CNN等事先指定的网站,并从中自动收集最新信息,整个过程只需约3分钟。
2、通过课程讨论获取信息 经常有人问大前研一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事情,那是因为通过他主持和经营的“经营管理者培训课程”、“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BOND—BBTMBA课程”、“BBT大学院大学”等课程或者“平成维新会”等渠道,每天与近3000人在网上交流。
3、从第一线获取信息,这在经营学星叫走动式管理(MBWA,Management By Wa¨dng Around)此概念由《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首先提出并一度蔚为流行。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多亲自走动并从第一线获取信息。每次去一个国家,只要时间允许,大前研一都会到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去看看。通过观察,就能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和消费动向等问题。在所到之处随时进行现场采访,可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接下来算算晚上的时间。公司一般下午6点下班,就寝时间为晚上11点的话,之间还有5个小时。若扣除中途交通约1小时,那还剩4小时。加上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达到总体的20%-30%,甚至有的人可以达到40%。如果一天中醒着的时间是16个小时,那么20%时就有3.2个小时,40%时就有6.4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再乘以365天的话,一年中至少有1000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就算从中扣除吃饭等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挤出充分的时间去“改造自我”,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再投资。
重新启动:成功在于脱轨
1、远离大型企业,它只会埋没优秀人才
近年来对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企业调查显示,年轻人依旧都是“求大求稳”。每年看到这些结果,大前研一都不免发出惊叹:“这不会是真的吧?”他无法理解他们这种一心一意地想挤进这些大型企业的想法,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这些就业信息——进这些热门企业,无疑意味着把自己今后更广阔的发展前途给扼杀了。
首先,排名第一,意味着公司聚集了全国成绩最优秀的人才,和自己差不多的骄子比比皆是,内部竞争也将异常激烈。这类企业内部肯定会发生内讧。如果不能在内部竞争中胜出的话,其余的就不要妄想。所以,进公司的前20年大都专注于内部斗争。
其次,在这些排名前位的热门企业,趁你年轻时能有所作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到五六十岁是不会让你放手去做事情的,那之前只能是一个字——“忍”。问题是人一旦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话,大脑容易“锈死”并无法运转。也就是说,进这些热门大型企业,意味着给自己套上了牢固的枷锁而无法动弹。
和那些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交谈中了解到,虽然公司聘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他们却经常慨叹:“我们公司缺乏优秀人才。”其实他们这些想法本身就是错的。他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优秀人才在贵公司期间变得非常迟钝而已。
2、进中小型公司,接受斯巴达式训练
无论学生时代有多么优秀,如果找不到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的话,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伤仲永”。所以大前研一认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首先应该调查该公司能使自己大显身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在日本的大型企业当中,能让年轻人大显身手的企业恐怕只有一向奉行“不能三十而立的人趁早回家”的Recruit公司了。
能进入排名前几位的知名企业的人,进中小型企业是轻而易举的事。与其被大型企业的繁重枷锁套住,还不如在极具发展潜力的风险型企业或资金雄厚但缺乏人才、为无继承人而苦恼的中小企业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那样。年纪轻轻就可以大显身手,10年以后就有可能荣登公司最高职位。
在美国,从斯坦福大学或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大型企业。被认为是一种“愚蠢”之举。毕业于上述一流大学的过半数的学生,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进入前辈创立的风险型企业,挑战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或者选择像麦肯锡这样员工教育体制健全、严格的企业,接受5~10年的斯巴达式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技巧,到了30多岁去当大型企业公司的总裁或副总裁。
3、在经验和创造力中寻找平衡
打破固有模式,当然会有因失败而流落街头的风险,但同时你能不受年龄约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成为一名年轻富豪。我想你们应该认真地考虑到底哪种人生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和以往相比,现代社会“成功的金钥匙”完全不一样。经济稳步快速增长的年代,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企业能制造5万美元的机器设备的话,下一步就是要制造50万美元的设备,就这样一直不断追求更大、更快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这种经济环境背景下,经验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得拼命积累经验,以便将来利用这些经验大展宏图。
但那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经济成熟、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诀在于有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在于有没有积极求新的能力。以前的经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往往使人囿于常规,妨碍人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陈旧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能做成大事的,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一代。
看看你周围的工作环境,是每个部门各自形成一个“孤岛”,每座小岛还专门配备管理和监督的科长专用席吗?
如果真是这样,表明你们公司还是一个旧大陆企业。
而在新大陆企业,随着电子邮件和局域网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坚管理层正在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上司和部下之间的上下属关系也在不断瓦解。比如麦肯锡公司,就是按项目指定项目经理,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并对整个项目负全责的,项目一旦结束,原有人员自动解散,逢新的项目再重新组建新的项目团队。这样的团队比起容易因循守旧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能够更快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更适合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需求。
这样的项目型企业,在今后将成为主流。
如果不改变工作方式,你将……
日本企业一向注重员工的全面教育,要使所有员工都能胜任同一业务,只要沿着既定阶梯往上走,最后将自然得到晋升的机会。
但随着组长、科长、部长等论资排辈的晋升体制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新大陆企业,如果三四十岁这一代人仍死心塌地地跟随以“团块世代”(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婴儿高峰期出生的人)为核心的旧大陆力量,命运将会如何呢?
首先,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领导和管理年轻一代。如今的年轻人只会做指定的工作,除此之外一概不做也不会做。他们一旦认为你是一个只会拍马屁的老古董,那这些新大陆居民将谁也不会听你的指挥。到那时,你也只能卷起铺盖走人了。
其次,项目一启动,“计价器”就开始运转。如今,上班族仅靠完成日常工作这一水平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很多公司在工作效率或工作方法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必须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
在麦肯锡公司,势必要在三个月内完成客户委托的相关课题的背景调查、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等一系列工作。像出租车一样,只要一启动。计价器就开始飞速运转。如果比预定期限延长一个星期,那就不合算了。假设一个月是3000万日元的话,每多花一天就损失100万日元,一周的话就会损失700万日元。身为商务人士,必须具有这种成本意识。而很多公司对那些足足延长一个月的项目,大都表示“无可奈何”的态度,这种工作方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既定期限内按照既定要求出色完成规定项目的人——也就是具有出色的“项目管理”能力的人——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也是社会所需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敢于冒险的项目负责人或制片人呢?
重新启动:改变你的时间观念
1、不要把“没有时间”这句话挂嘴边
除了处理日常工作能力之外,若想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关键是要加强时间管理。先看一看你有没有下面的问题:
—你是否曾因对方是你的上司或老客户,所以明知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还是硬着头皮答应,最后只能牺牲睡眠时间加班加点?你是不是一旦没有按期完成工作,就将失去上司或客户对你的信任。很难再被交付更重要的工作?
—是不是每天都觉得自己在忙忙碌碌,没有闲暇时间?听闻公司裁员信息,无形中加大了工作压力,平日加班或节假日出勤成为家常便饭?
就连大前研一创办的企业家培训学校的学生也经常以“没有时间”、“最近工作很忙”等作为“逃课”的理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若想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我劝你不要把“没有时间”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旧大陆经济时代,只要以没时间为理由,凡事基本上都能得以原谅或理解。但在新大陆经济环境中,这种辩解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大部分工作都能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会议等虚拟网络空间进行,这与以往的时间论和价值观完全不同。
2、“整存零取”:新大陆式时间调整法
大前研一实在难以相信,为什么有的人会说一个星期怎么也抽不出短短的几个小时做某件事情。他自己就是一个大忙
大前秘诀
时间“三色管理法”
你不妨把笔记本中的日程安排按其重要程度用颜色做记号,然后再根据三色管理的笔记本进行时间调整。
1、“非常重要”——绿色;
2、“一般重要”——黄色;
3、“不太重要”——红色。事实上,这种时间调整方法跟企业人员调整基本相同。日产汽车执行总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创造了被称为“奇迹般的V字形复兴”的行业奇迹。他为了改善经营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就是大幅缩减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和人工费用。从处于濒死状态的企业调整经营战略角度来看,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手段。关键是戈恩先生把措施执行得非常彻底。所以“时间调整”也要进行彻底。把凡是红色标识的会议或洽谈等日程安排毫不留情地砍掉,要努力砍掉一半的黄色日程且要付诸实际行动。
精简工作日程的三大法则
1、降低工作质量和精确度
不一定非要亲自出席和发言的会议或洽谈等,干脆一开始就拒绝,但可以通过事先阅读相关会议资料并表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的方法予以弥补。
2、委托给其他人
可以让自己的同事或下属替你出席会议,事后听取会议内容简要。
3、业务外包
干脆把所有工作交给其他人,空出自己的时间。当然,前提是身边有值得你委托工作的能干的合伙人或同事。人,同时经营好几家公司,坚持日常管理咨询工作,每个月完成十几篇报刊杂志和网站约稿,每年还要出好几本书。
但是,他一直都严守交稿期限,一次都没有拖延过。
同时,几乎每个周末。大前研一都能去玩越野摩托车或雪地摩托车。除此之外,他仍感觉自己有不少剩余时间。
或许你会说,“大前先生是特例”,但只要你按照新大陆式“时间调整方法”进行时间管理。普通的上班族也能挤出更多的时间。
首先,要确认去年一年的工作记录。特别对其中的会议或洽谈等业务记录进行详细分类,确认具体哪些事项各花了多少时间。分析后你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想不起来当时都做了什么的空白时间。把这些空白时间加起来看看占整体的百分之几?在生产型企业中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生产线现场的人除外,如果公司中很多白领上班族们的“空白时间”占整个劳动时间的70%以上,那就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可支配时间。
大前秘诀
获取信息三大技巧
1、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大前每天都要阅读500多条新闻,但从来不订报纸,就是通过网络剪报信息服务(Clipping Service)的方式阅读这些新闻。他使用的并不是现成的剪报信息服务,把以前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加以改良,利用RSS技术独自开发出了机器人搜索引擎AirCampus。它能搜索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BBC、CNN等事先指定的网站,并从中自动收集最新信息,整个过程只需约3分钟。
2、通过课程讨论获取信息 经常有人问大前研一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事情,那是因为通过他主持和经营的“经营管理者培训课程”、“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BOND—BBTMBA课程”、“BBT大学院大学”等课程或者“平成维新会”等渠道,每天与近3000人在网上交流。
3、从第一线获取信息,这在经营学星叫走动式管理(MBWA,Management By Wa¨dng Around)此概念由《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彼得斯首先提出并一度蔚为流行。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多亲自走动并从第一线获取信息。每次去一个国家,只要时间允许,大前研一都会到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去看看。通过观察,就能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和消费动向等问题。在所到之处随时进行现场采访,可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接下来算算晚上的时间。公司一般下午6点下班,就寝时间为晚上11点的话,之间还有5个小时。若扣除中途交通约1小时,那还剩4小时。加上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达到总体的20%-30%,甚至有的人可以达到40%。如果一天中醒着的时间是16个小时,那么20%时就有3.2个小时,40%时就有6.4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再乘以365天的话,一年中至少有1000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就算从中扣除吃饭等其他时间,也完全可以挤出充分的时间去“改造自我”,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再投资。
重新启动:成功在于脱轨
1、远离大型企业,它只会埋没优秀人才
近年来对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企业调查显示,年轻人依旧都是“求大求稳”。每年看到这些结果,大前研一都不免发出惊叹:“这不会是真的吧?”他无法理解他们这种一心一意地想挤进这些大型企业的想法,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这些就业信息——进这些热门企业,无疑意味着把自己今后更广阔的发展前途给扼杀了。
首先,排名第一,意味着公司聚集了全国成绩最优秀的人才,和自己差不多的骄子比比皆是,内部竞争也将异常激烈。这类企业内部肯定会发生内讧。如果不能在内部竞争中胜出的话,其余的就不要妄想。所以,进公司的前20年大都专注于内部斗争。
其次,在这些排名前位的热门企业,趁你年轻时能有所作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不到五六十岁是不会让你放手去做事情的,那之前只能是一个字——“忍”。问题是人一旦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话,大脑容易“锈死”并无法运转。也就是说,进这些热门大型企业,意味着给自己套上了牢固的枷锁而无法动弹。
和那些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交谈中了解到,虽然公司聘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他们却经常慨叹:“我们公司缺乏优秀人才。”其实他们这些想法本身就是错的。他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优秀人才在贵公司期间变得非常迟钝而已。
2、进中小型公司,接受斯巴达式训练
无论学生时代有多么优秀,如果找不到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的话,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伤仲永”。所以大前研一认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首先应该调查该公司能使自己大显身手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在日本的大型企业当中,能让年轻人大显身手的企业恐怕只有一向奉行“不能三十而立的人趁早回家”的Recruit公司了。
能进入排名前几位的知名企业的人,进中小型企业是轻而易举的事。与其被大型企业的繁重枷锁套住,还不如在极具发展潜力的风险型企业或资金雄厚但缺乏人才、为无继承人而苦恼的中小企业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那样。年纪轻轻就可以大显身手,10年以后就有可能荣登公司最高职位。
在美国,从斯坦福大学或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大型企业。被认为是一种“愚蠢”之举。毕业于上述一流大学的过半数的学生,通常都会选择自己创业或进入前辈创立的风险型企业,挑战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或者选择像麦肯锡这样员工教育体制健全、严格的企业,接受5~10年的斯巴达式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技巧,到了30多岁去当大型企业公司的总裁或副总裁。
3、在经验和创造力中寻找平衡
打破固有模式,当然会有因失败而流落街头的风险,但同时你能不受年龄约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成为一名年轻富豪。我想你们应该认真地考虑到底哪种人生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和以往相比,现代社会“成功的金钥匙”完全不一样。经济稳步快速增长的年代,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企业能制造5万美元的机器设备的话,下一步就是要制造50万美元的设备,就这样一直不断追求更大、更快的“规模经济”效应。在这种经济环境背景下,经验变得尤其重要,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得拼命积累经验,以便将来利用这些经验大展宏图。
但那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经济成熟、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诀在于有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考力”,在于有没有积极求新的能力。以前的经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成为你的绊脚石。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往往使人囿于常规,妨碍人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陈旧的人是做不成大事的。能做成大事的,往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