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衣美服非小事追求奢靡将亡国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也和吃一样,过度奢侈,会破家亡国。
  《韩非子·十过篇》中,秦穆公问“古之明主得国失国”的经验教训,由余回答说:“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这句话被唐朝诗人李商隐熔铸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名句,千古传诵。
  别的不说,就拿慈禧来说吧。1894年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惨遭败绩的一年,可这个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在自己60岁生日时,光“苏州织造”就一次为她定做了135套各色衣料的服装,耗银竟达三万八千多两,费工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想想看,这么多衣服,慈禧穿得过来吗?慈禧的御衣库里,单是适合春末夏初的衣服就有两千多件,请问,如果单靠工资吃饭,慈禧舍得做那么多衣服吗?这些穿不了的衣服,最后只能作为殉葬品埋到了地下。劳动人民的血汗,就这样被慈禧糟蹋了,怎能不让人心疼呢。慈禧这样奢侈,清政府的灭亡,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还有东吴覆亡前的孙皓,也是个淫侈无度之徒。据《三国志·吴书·华覈传》记载,徐陵亭侯华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孙皓上疏进谏,说:“现在百姓贫穷而风俗崇尚奢侈,工匠們做无用之物,妇女们着绮靡衣饰”,而且“争相仿效,唯恐丢了面子。一般的老百姓家庭,也追逐这个潮流,家里没有担石之米的储蓄,外出却穿着绫绮的衣服”。奢侈风助长了虚荣心,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实质的贫穷。
  宋代末期也是这样。蔡嶷的奏章与华覈如出一辙,蔡嶷不敢说最高统治者荒淫无度,只说“臣看到朝堂之下、士庶之间,侈靡之风,没什么改变……”“衣物的织花、样式日新月异,金珠奇巧的装饰夸奇斗胜。富者得意洋洋地夸口,贫者为自己的朴素感到羞耻,人的欲望怎么才能够稍加控制呢!”蔡嶷的奏章没有引起宋徽宗的重视,北宋灭亡了。
  与宋徽宗比起来,汉文帝是最明智最朴素的皇帝,这个被班固称为“身上穿着布织的衣服,被宠幸的慎夫人裙裾不拖曳到地上,帷帐上面没有花纹和织绣,以自己的简朴,为天下做榜样”的皇帝,也为儿子汉景帝做出了榜样。汉景帝刘启在去世的前一年还下诏,要“天下务农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一定要“平素有蓄积”,坚决不要兴“雕文刻缕”、“锦绣纂组”的奢靡之风,要以节俭为重,以节俭为荣。
  正是文、景二帝的简朴之风,开了汉代强盛的先河,让汉代的经济、政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中宗时,唐代一度出现了穷奢极欲的现象,唐中宗的幼女安乐公主恃宠骄奢,仅仅织一件百鸟毛裙,就“计价百万”。这裙真是美丽至极,“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她这一美不当紧,百官之家竞相仿效,为了得到好的毛羽,江岭的奇禽异兽被捉尽了。可见权威之士、名人子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了。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他看到了这种奢侈之风的危害和危险,再加上丞相姚崇、宋璟屡以奢靡为谏,玄宗命宫中把奇服尽数拿出,在殿廷上焚毁,不许士庶穿锦绣珠翠之服,从此采捕逐渐停息了,风俗教化日益淳朴。
  这都是《旧唐书·五行志》里记载的。如果没有唐玄宗反对穿戴的奢靡之风,不但唐代的中兴难以实现,恐怕很多奇禽异兽在那时就已经绝迹。
  其实,墨子早在《墨子·辞过》中就说过,“欲天下之治”,“为衣服不可不节”。对服饰的奢侈,墨子是极力反对的,他认为“向百姓征收很重的赋税,粗暴地夺去百姓穿衣吃饭的财力,用来做锦绣文采靡曼之衣,用黄金做衣钩,珠玉做佩饰,用女子做工织绣文采,男子做工刻缕环纹,穿在身上”,是乱国之本,是乱国之因,不能不防。
  后世更要警钟长鸣,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晚清因为学制仓促改变,各地新式学校一夜兴起,急需大量各学科的教科书,政府无暇对教科书编者资质、编写质量进行审查。谁去编写地理教科书都可以,与出身和社会地位都无关,全凭个人喜好或其他动机。今天回头看那些姓名尚可考的地理教科书编者们,有一些人在编写地理教科书之前就已赫赫有名,也有一些人则因此而走上成名之路。  “一编成名”的张相文  学界公认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编写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是张相文。张相文于186
期刊
鸦片其物  正文开始之前,我们先讲讲鸦片。鸦片是用罂粟花的果实提炼而成的,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五百年前,当时苏美尔人把它叫作“快乐植物”。后来希腊语里它就叫作鸦片,在阿拉伯语里则叫“阿芙蓉”。唐朝之前,鸦片由阿拉伯传到中国,成为药铺里的一种药材,凡是大点儿的药铺里都会有,名称是“阿芙蓉膏”,上千年来根本无人问津。这种“药材”有一股子尿臊味,非常难闻。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比如镇静、清肺、麻醉等等
期刊
乾隆五十七年(1792),将军福康安尽收西藏失地,使廓尔喀求和称臣。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厚加赏赐。  福康安凯旋,征廓尔喀一应军需费用交户部报销。福康安还在享受着建功立业的得意,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户部一名书吏的名帖。那名小吏以向他贺喜为名,要求赏赐万金。  福康安当时已是一等公,历任陕甘、闽浙、两广总督,深得乾隆帝信重,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又刚刚立下开疆拓土之功,声势正如日中天。而小小一名书吏,只
期刊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他将梨园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杏坛”的典故则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他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这
期刊
我20世纪60年代读书时学俄语,现在想起来,已恍如隔世。70年代末兴起外语热,默念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又跟着学了阵子英语。不过只“登”到应付职称外语考试的高度,就再也“攀”不上去。  前些日子收拾旧书,翻出一堆用过的教材:《英语900句》《灵格风》,还有几本英语语法……本来已扔进剔除的书堆里,拣起来拍拍、翻翻,又放回书柜——光阴荏苒、青春不再,留着是点儿念想。  往回想想,中国人学外语
期刊
《西游记》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者分别从儒、释、道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了全面阐释,评论者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实,如果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西游记》,就会发现其中还蕴含了人体五脏有机运行的奥妙与真谛。  ?“心猿”悟空  在《西游记》一书中,孙悟空神通广大,能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并且还有一双能够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其实孙悟空的这些本领都隐含着中医养生学
期刊
教育的三大基石是教师、教学设施和教材。基础教育教材是国家命脉所系的特殊商品,事关国家稳定和文化安全,应该体现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消除思想混乱、建立教学秩序、实现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陆费逵(1886—1941)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和教科书研究专家。他在曾在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机构担任要职,又亲手创办了中华书局,并长期担任上海市书业商会领导人,积累了丰富
期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壺《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
期刊
旧小说里讲到中原汉族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战,相互间的蔑称是“南蛮子”、“北鞑子”。后来想想,所谓“蛮子”,大概因南方开发较晚,一直处于蛮荒状态吧?而“鞑子”的称呼或许可以追溯到北方游牧民族鞑靼人。  记得20世纪80年代,小说家陈建功有个短篇叫《京西有个臊鞑子》。因篇名特别,所以一直记得,至于内容,是早就忘了。  我四十年前在黑龙江插队,村子属于民族乡,村民分属两个少数民族,语言与蒙古語相近;远近都称
期刊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孔子开创了中国私人大规模办学的先河,孔子所收之徒被称为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孔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收有“七十子”名氏,实收七十七人,其中见于《论语》者近三十人。中国历史悠久,孔子之前已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并加以整理,一方面向弟子传授。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