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舞蹈的科普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mmy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来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敦煌壁画记录了我国一千六百余年的音乐舞蹈图像,将具有动态性、时空性的舞蹈艺术保留下来。对敦煌壁画舞蹈历史文化的回望思考、科学地传播普及和传承保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2019年初冬我和父母去敦煌莫高窟进行实地参观,惊叹于敦煌壁画上气势恢宏的舞乐场景,我产生了将千年静态的舞蹈场景进行创造性“复活”的想法。作品结合了壁画中药叉舞伎、舞伎菩萨和胡旋舞等历史背景进行故事再创作,拓展壁画舞蹈叙述方式的空间,是对传播普及的文化内容先解构再建构的—次设计探索。
  设计目的
  希望结合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优势,科学地传播与普及敦煌舞蹈壁画并最终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方面在视觉效果上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另—方面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参与体验、学习了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设计创作
  创作之初我收集了大量敦煌学、敦煌乐舞壁画、传统舞蹈传播普及等相关书籍文献、纪录片以及网络资料。先进行文字和影像资料收集梳理,从历史角度纵向分析十余个朝代下的敦煌壁画乐舞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凝练成通俗易懂且精简的文案在作品中展示。横向单独分析各个朝代下,中原和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域对壁画上舞蹈姿态的影响,通过图书馆、网络搜集每个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形象線稿和彩色复原图像、其舞蹈图像和影像以及人物与舞蹈背后解释描述性的文字,作为设计素材。之后,根据选定具体科普内容为南北朝时期的“药叉舞伎”、唐朝的“舞伎菩萨”及其舞蹈和五代时期的“世俗乐舞”,针对三者分析所属壁画历史背景、形象特征、舞蹈特点和现有的传播模式优点和缺点。从设计素材中提取设计元素进行概念设计、细节设计和原型制作,最后生产输出包括视觉形象设计、动画影片、H5应用以及系列化实物衍生品等作品。
  1.剧本内容:通过对文字、图像和影像等相关资料完整性,以及传播媒介等综合考虑,我们将短片《敦煌舞伎》整体分为两个主要舞蹈场景。内容结构是开篇展示两个舞蹈场景故事,结尾说明人物来源与舞蹈故事等。故事主要人物原型分别为西魏时期位于莫高窟285窟主室南壁下方的药叉舞伎,还有唐朝时期莫高窟220窟主室北壁下方右侧的舞伎菩萨。舞蹈部分对应分别为“药叉舞”(作者基于目前对于药叉的舞蹈没有一个准确的命名,尝试将其命名为“药叉舞”)和“胡旋舞”。从莫高窟220窟壁画中的“菩萨点灯树”的细节获得灵感,把场景背景时间定为“上元节”这一天,场景地点为“地宫”和“天宫”两个主要部分。
  主题场景一:地宫主人公药叉舞伎来自印度,魁梧彪悍。平日里负责镇守洞窟,吓走妖魔鬼怪;闲暇时扮演“佛国世界的小丑”进行滑稽表演,因为双腿不能直立,跳起舞来诙谐搞笑。故事发生在上元节,药叉为了守护洞窟,镇压妖魔鬼怪,使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药叉舞”,在兄弟姐妹的配合下击退了妖魔鬼怪。
  主题场景二:天宫场面恢弘、奏乐礼赞。琵琶乐伎和长笛乐伎欢快地奏着乐曲,应和着不鼓自呜的腰鼓,节奏由慢到快。主人公舞伎菩萨正跳着“胡旋舞”。她衣带飘舞、急转如飞。舞鹤、迦陵频伽环绕左右,“腰鼓”精灵看到曼妙舞姿也兴奋地为其伴奏。
  转场场景:两个主题场景转场为人间上元节情景,当日灯笼高挂、赏花赏月、热闹非凡。—方面可以在时间维度上烘托整体场景中上元节的气氛;另—方面增强观众对“地宫—人间一天宫”不同视角切换时的空间感知度。
  2.视觉效果:我们在设计中注重把握药叉舞伎和舞伎菩萨二者人物形象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来源去脉等。总体上,人物的肢体比例和姿势以壁画为基础,结合“药叉舞”和“胡旋舞”的视频资料进行部分调整与创新,—方面考虑后续短片、实物产品设计创作打基础;另—方面也考虑到整个设计风格系统性和一致性。
  (1)药叉舞伎
  a.叙事性:地宫主题场景背景是285号洞窟壁画,根据搜集的文字资料所述“药叉舞伎来自古印度,颜色有赭红色、黑色等” “莫高窟现有的药叉形象来看都是光头形象”等,我们对人物进行了一定艺术处理。
  b.独特性:我们在观察总结其他洞窟壁画里鬼的特征,并进行合理想象绘制出白色长发,额头有单耳、目中似有火的鬼怪。
  c.相似性:视觉上尽量保持敦煌壁画的艺术手法特点:以线塑形流畅多样、注重主次对比。敦煌壁画落笔稳、压力大、速度快,本次设计关注线条的流畅性,线条勾勒注重人物传神。“Z”型的构图形式,观众能在众多“微动”元素中,视觉焦点最终汇聚到主人公舞蹈上面。同时注重还原墙壁上作画的纹理特点,在创新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壁画原有的文化艺术信息。
  (2)舞伎菩萨
  a.叙事性:我们在莫高窟第220窟主室北壁下方右侧的舞伎菩萨图像资料,以及搜集的文字资料基础上进行设计。创作的舞者姿势与壁画相仿,左手上托,右手调整为在胸前,扭腰出胯,曲腿勾脚,舞者手势取自敦煌壁画舞伎菩萨的经典手势等。
  b.独特性:根据《河西走廊》纪录片中的专家推测220窟北壁的“灯树”与古代上元节的赏花灯场景类似,合理想象,将两个主题的背景时间定为上元节。因篇幅有限,因此从菩萨乐伎中选择琵琶、长笛作为主要乐器。壁画“乐”与“舞”不分家,天上经常飘飞着“不鼓自呜”的乐器,胡旋舞本身节奏欢快,以打击乐为主,于是绘制空中飘飞的“腰鼓”。从中唐的榆林窟第25窟中“乌道宣法”的画面,可以看到“白鹤”、 “迦陵频伽”等形象,因此我们根据古人对天宫的想象,加入白鹤、烟雾和山峦等。
  c.相似性:视觉上与地宫场景处理相似,我们保持了敦煌壁画的纹理特点,特别是女性角色更加应该关注线条的流畅性。“三角”型的构图形式,能保证观众视线游走在菩萨乐伎和舞伎菩萨之间,最终汇聚到主人公舞蹈上面。
  3.动画效果:两位主人公舞蹈动画重点参考《敦煌舞乐线描集》和《敦煌舞蹈教程》中的舞蹈姿势,我们通过剪辑已有的舞蹈视频制作药叉舞和胡旋舞的舞蹈制作分镜,根据分镜图补充绘制人物在不同动作下的各个角度肢体形式,在Adobe After Effects图像视频处理软件中进行动作连续合成。
  4.衍生品设计:衍生品设计为体验型产品,用户根据产品内所提供的材料包与制作演示视频完成作品。地宫主题的药叉人物动作为四肢反复张开,滑稽幽默符合人物舞蹈特点。天宫主题的舞伎菩萨动作效果类似“爬升”,模仿人物舞蹈飘逸的特征。同时产品包装背面还附有人物和舞蹈历史故事说明,帮助用户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
  5.线上展厅展示设计:本次云展览采用长廊滑动的形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我们秉持分层级向观众科普的原则,使观众先产生兴趣,再带着好奇心继续深入探索,避免出现第一时间信息过载让观众望而却步。通过通俗易懂的视频短片、图像和文字等信息,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总体设计理念是营造真实洞窟氛围,希望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展厅总体分为两大块主题:观众进入笔者展位先映入眼帘是“地宫主题”,视觉中心点为药叉舞伎正在表演舞蹈,场景中还有妖魔鬼怪、药叉舞伎和乐伎等形象。观众向右滑动页面,可以点击观看第一幕科普短片。继续滑动将会进入“天宫主题”,舞伎菩萨在跳着胡旋舞,还有腰鼓、菩萨乐伎与长笛乐伎等图像,以及第二幕科普短片。两个场景在视觉上呈现对立统一。观众可以点击深度信息页的国标,查看高清场景图,扫描二维码观看完整短片,以及人物历史渊源、舞蹈文化故事、实物衍生品演示视频、H5链接等。
  6.设计总结:樊锦诗先生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道: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本作品作为形成敦煌壁画舞蹈的科普意识和设计共识的探索应用研究,力图将敦煌壁画舞蹈的历史脉络和人文价值进行详细剖析,并通过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设计方案达到有效科普的目的,促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普及设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应当承担起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历史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创新性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女装结构设计》课程遵循“两性一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标准,运用成果导向和项目驱动,将PBL教学法融入混合式教学过程,建立教、学、做、讲、评合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普适性,可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两性一度 混合式金课 PBL教学模式 女装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国民阅读指数较低,社区居民普遍对传统书籍阅读降低兴趣、社区阅读教育相对匮乏的现状。运用了社区营造分析方法及系统设计方法趣味化呼家楼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来激发受众群体对阅读的兴趣及提升空间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对呼家楼地区受众人群的生活习惯、文化基础及时间安排等做了详尽的调查后,提出可移动形式提升阅读的吸引力及空间利用率。为现有的社区阅读形式开拓了新的思路,在阅读教育氛围营造
期刊
索尼BRAVIA 28H系列的8K LED电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用户带来了异常美妙的体验。其内置的高分辨率处理器,带来极为出色的8K超高清画面。此外,它还搭載了创新的音响系统,让纤薄狭窄的边框通过震动变身扬声器。2020红点最佳设计奖获奖作品。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技在不断影响着社会发展,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上都激发了或主动或被动的变革,艺术和设计领域也不例外。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信息科技和艺术创作的交叉学科,结合了艺术设计、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等多项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设计、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等多项技术的结合,并通过各种
期刊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设计、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等多项技术的结合,并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在设计类领域中实践与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逐渐成为现代艺术表达的一种新趋勢。  作为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专业,在传统电影、电视向数字化技术迅速转型,IT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时代里,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该专业的毕业生广泛服务于智能界面、数字影像、游戏设计、商业传播等
期刊
关注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忽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记忆深刻。  思考  但是人生就像一枚硬币,有正面必然有反面,痛苦与快乐也是如此并存。如果把好运和坏运比作是能量的话,那它们是守恒的,统计学中有着“回归平均”这一概念也可以解释这一点。  表達  本作品是一部三分钟的动画,主角因为经历过太多的坏事情而感到麻木的人,有一天他收到了来自一个神秘人的短信,得知明天将会是他的幸运日
期刊
摘要:为了将用户体验应用于展示设计,提升用户参与事件交互进程中体验的品质。通过分析商业空间展示设计中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影响用户体验的要素、用户体验的设计层次并得出结论。以PUMA线下零售体验店为例,充分考虑上述理论将用户体验的要素贯穿体验店的展示设计始终。PUMA线下体验店重设计和创新设计方案。该研究提出在商业空间中融入用户体验的必要性,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用户体验的主客观要素,为展示设计的
期刊
关注  恪守陈规,麻木的对待事物,随大流。这是现代社会的几大误区。然而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从而选擇自己的行为。  思考  回首我们过去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做过许多让如今的自己惋惜、遗憾、乃至后悔的选择,我们时刻会想:万一那时候这样看待这件事,会不会结果不一样?而这些选择,若是有机会换个侧面去看待,或许结果真的会变得不同?而当这样的契机来到你身边,你是否会想要改变它?消极的对待事
期刊
设计理念:中山市东区团益学校标识,以中国传统元素鼎的外形轮廓为标识外形,主体架构采用团益中的“益”字為基础,结合圆周率、易经58卦兑卦、拱手礼的元素抽象形式,紧扣团益学校的核心文化,以生动形象的视觉语言描绘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画面。  具体构图:标志构图以左右对称结构为主,是传统元素的传承与现代手法的创新。视觉中心的抽象圆周率图形表明了对教学的极致追求,左右两侧采用抽象拱手礼造型,呼应团益学校有
期刊
烏镇戏剧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乌镇戏剧节依旧坚持将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视觉元素结合进了活动中,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戏剧节。本设计丰富了乌镇戏剧节的宣传设计方式,在原先戏剧节的宣传上增加了H5的方式,通过基本信息展现和简单问答的形式,增加了用户对乌镇及乌镇戏剧节的印象和了解。将乌镇中包含的江南文化视觉元素和戏剧节更直观地联系在一起,选取了好似江南女子般婀娜的华康
期刊